心中的大院

标签:
大院子弟岁月忆旧摄影原创图片 |
分类: 岁月手札 |
八月又到了,写点啥呢?想了想,我这辈子好像是跟“部队大院”紧紧连在一起的。出生在大院,从童年、少年到参军前,跟随父母的调动,在好几个地方、不同级别的部队大院里生活、成长;参军后的连队驻地也是在北京著名八大处甲一号部队大院里(图一);退伍后好多年也一直跟着爸妈在大院里生活。
刚到地方工作的那些年,我一直避讳提“部队大院”这个词,怕别人说俺炫“优越感”。年龄大了后,总喜欢回首往事,看到有那么多人都在怀念自己曾经生活过的乡村、厂区、城市,我就想,我们这些生长于军营、军人之家的人,最难忘的地方不就是部队大院吗?!

与我一样有着“大院情结”的人不在少数。有一次在网上看到一段长视频,介绍一支英雄部队的历任首长,老爸就在其中。看到后非常激动,忍不住留言,致敬父亲、致敬每一位叔叔伯伯!不久后,有一位网友私信我,说他小时候也在那个部队大院里生活过,并把他的战友(曾在这里当兵)拍的营房旧址照片发给我。
这里是原某野战军所属部队的驻地,上图,是部队“大营房”的办公大楼。不过,这早已不是50、60年代的建筑了。当年的办公楼什么样子不记得,只记得前面有一个大大的花坛(里面有一棵父亲手植的樱桃树。这是一位警卫员叔叔告诉我的,几十年从未忘记!)。还隐约记得,大营房里除了一排排整齐的官兵住房,中心是一个巨大(以一个小孩的眼光看)的操场,没有大礼堂,只有一座挺高大的舞台,开大会或者检阅操练时,主席台就设在上面。战友文工团下部队慰问时就是在这个舞台上演出。还有,放电影时大银幕也是挂在台上。当然,观众只能在露天的大操场上观看。

这条路我记得,是连接大营房和小营房(家属区大院)的路。印象中它连柏油路都不是!传给我照片的这位弟弟说,这条路如今已从小营房中间穿过,连接上了通往市区的大道。

说到小营房,这位弟弟告诉我,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个大院早已无人居住,长满荒草。东边一半的首长小院和其他院落已经没有了,西边一半有意无意地保留下来了一点房子,竟还是五十年代的!
在隐隐约约的记忆中,这个大院的房子应该是青砖的呀,还围着一圈高高的花墙。不过也可能是我的记忆有误差吧。图中每一个院落就是一个单位比如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家属们的住宅。这些房子虽然不是我住过的房子,但这种坡顶、有前廊和廊柱的房子,是典型的苏式营房,都是五十年代按照苏式图纸设计建造的。小时候住过的几处部队大院,都是这类样式的,结实且好看。
以童年的我的认知,这种房子的一大好处就是,即使是下瓢泼大雨,站在家门口也不会被淋到,搬一个小板凳坐下来,托着腮,看大雨落到地上,溅起无数蹦蹦跳跳的小雨柱,这个记忆,太难忘太难忘了!
有朋友会问,你咋能记住这么多往事呢?呵呵,俺这个人有个天生的长处,就是记事早、记性好,好多小时候的事即使记得不清晰,也都有隐隐约约的印象。不过,之所以对这所大院有诸多记忆,除了记事早,还源于一次清晰的经历:有一次,小院里年龄大的孩子跟外院的孩子们打仗,我跑去看热闹并想参与其中,却被一个土坷垃击中鼻梁,虽然土坷垃不大也没被打破流血,但鼻子酸酸的感觉好几天才消失。成年后一直觉得鼻梁不够高,不知跟这次被砸有没有关系。


这里,是我生活过的最后一所部队大院。

这个院里的老红军、三八式、解放牌老军人们,在职和离休后都在此居住,军改后直接改成了干休所。房子虽然旧了,但留在心里的却是永远鲜活的记忆。


熟悉的道路



春天有花香袅袅
夏秋有果实累累
这个位置过去有一道小门,还设有岗哨。出了小门能到南面的正门,还能穿过办公大楼后面到西院去,那里有军人服务社、粮站、菜站、澡堂、储蓄所等等服务设施。露天电影也是在西院放映。小门右侧早期还经常能碰见通信连官兵们换班走过,后来他们的房子没有了,修了一片网球场。再往北靠近北门的地方还建起一个露天体育馆。有一年正月十五在这里看过战士们放烟花。如今,那个体育馆好像也没有了。

从大院外面看,东南角这个位置很早以前是一个露天游泳池。好像是七九年或是八零年还重新开放了一夏天,但此后就彻底关了、拆了、出租了…… 现在,开在这里的饭馆子已经关闭,可能是这块地方依旧属于军产不得随意占用吧。
这是从前的大礼堂,它的正门在大院里面,现在不知什么样了。记忆中,看电影看戏、看军区文工团的演出都在这里。逢年过节,每家都有“公家”发的票,那种薄薄的、彩色小纸条,那可是大院之外得不到的福利哦!
政治部大院已找不到当年的影子,变成了一个住宅小区,并且,它的名字跟“军”字无半点关联。
后勤大院的大门虽然还在,却已破败荒芜,里面的办公大楼早已空空荡荡。
我家居住的这一片过去曾被称作“东院”,都是独栋的二层小楼或独门小院。以前还有小礼堂、小灶食堂(自家可以不做饭,在这里打饭吃)等等。军改后,坐地改成了干休所,原有的一些设施逐渐都没了,院内原来的小树林和旧的平房也渐渐消失不见,多了一些新的三四层高的楼房。还好没有被房地产商买了去都盖成高楼大厦,大片空地改造成为老头老太太们健身、散步的场所。
走在这条长廊里,看到以前熟悉的老阿姨们的老照片和生平介绍,不免想起她们从前和老妈一起说说笑笑的样子。想着,老妈要是像她们一样高寿该多好啊!
东面墙上的宣传画,让我们这一代大院的子弟们看了更是感慨万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