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灯火照新岁——遇见宽巷子

标签:
新年摄影原创图片 |
分类: 光影风铃 |
许多老城市都有宽巷子、窄巷子,呼市也不例外,有一条宽巷子



早年间,呼市最宽的街巷叫做“宽巷子”,并且有两条,一条在旧城北门外,一条在旧城南门外,且都是东西走向,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已命名。论宽度是城南宽巷子,论知名度当属城北宽巷子。因二巷重名,五十年代落实街巷名称时,将城南宽巷子改为“南茶坊宽巷子”。后来,南茶坊宽巷子已在旧城改造中消失,而城北宽巷子则逐渐形成了食品一条街。



宽巷子位于以回族为主体的城市街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民族特色鲜明,且在呼和浩特市区内有较高的知名度。说其知名度高,最大的原因是这里的饮食文化极为昌盛。全市最著名的一些老字号和知名店面基本都集中于此,尤其是以烧麦、羊杂碎、焙子等为代表的回族饮食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在这条老街巷,想吃时令食物,元宵、粽子、月饼……;想吃传统小吃,稀果羹(也叫稀果干)、茶汤、干佃(当地人对的统称)……;想吃特色美食,焙子、烧麦、酱牛肉、羊杂碎……都应有尽有。
焙子,是我们这里的特产。呼和浩特人做焙子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与新疆的馕、西安的馍、北京的烧饼相似,焙子采用烘烤制成,外干脆、内暄软。种类繁多:白焙子、“牛舌头”、油旋、油酥、咸焙子......口味有别,形状也各异。
我刚来内蒙那几年,就不知道什么是“焙子”。记得那时一大早上班后,就听到同事们相互转告:外面有卖焙子的,快去买吧!我很不理解:莫非“被子”也是紧缺物资,非要大早上的赶着去买?后来才知道,此焙子非那被子,而是我从前吃过的烧饼类的食物,是本地人最喜欢的早点之一。
顺便解释一下前面提到的“干佃儿”。干佃(dian 四声)儿,焙子的一种。形状圆鼓鼓的,但重量很轻,内里的红糖馅料均匀地粘在内壁上,嘎巴脆且又香甜的口感更是让众多吃货喜爱。本地人还把干佃儿叫做“闪塌嘴”,意思是说你看它厚厚的样子,准备一大口咬下去的时候,才发现它其实是空心的,容易把嘴“闪”了。

呼和浩特地处正北方方,昼夜温差较大,因此夜市文化并不兴盛,但近几年宽巷子却改变了这种状况。这里不仅在夏夜吸引众多慕名而来的食客,升级改造后,即使到了冬天,当满街彩灯亮起来的时候,这条街立刻变得温暖如春,游人食客熙熙攘攘。春节将近,前来游览并购买年货的人们又涌满了整条街巷。在这里,人们尽情享受着发展与变化带来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