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作新读:堑山湮谷,直通之!

(2022-07-30 10:52:13)
标签:

秦直道

历史文化

分类: 走笔山水
旧作新读:堑山湮谷,直通之!
旧作新读:堑山湮谷,直通之!
(从陕甘交界处的子午岭山脊线上看到的秦直道遗迹)

“堑山湮谷,直通之”,是司马迁在其巨著《史记》中对一条伟大道路的描述。      

这条修筑于2000多年前的大道,出秦都城咸阳以北50公里云阳城(今陕西淳化县北)的甘泉,沿陕西旬邑、黄陵、富县、志丹、安寨、榆林,进入鄂尔多斯高原,经伊金霍勒、乌审、东胜、达拉特,抵达九原郡(今包头麻池古城遗址)。史籍称其为直道。司马迁说,此道道广50步,隐以金锥,树以青松;古闻传说,此道一半隐于崇山峻岭,一半伏于茫茫大漠,全长约700多公里,宽约二三十米,能并排跑十辆马车,纵穿黄土高原,大秦威猛的铁甲骑兵3天即可从都城咸阳赶到阴山脚下。

旧作新读:堑山湮谷,直通之!

尽管司马迁在描述这条大道的同时,也提到道未就 ,是说这项发端于秦始皇的直道工程到秦二世时尚未竣工,但今天的史学家们还是幸运地找到了它的遗迹。


沿着古云阳一个据说是秦直道起点的地方向北,史学家们都能发现它依稀可辨的遗迹,而到了陕甘交界处的子午岭,直道便没了踪迹。后经考察,在地势险要、人烟稀少、呈南北走向的子午岭山脊线上,不仅发现了刻有秦直道三个大字的石碑,还有三四十米宽的平台,很像直道的路面。专家分析,将直道修筑于岭上,最大的优点就是道路不会积水,四周又有树木遮蔽,易于避开匈奴骑兵往来如风的伏击,且道路修得足够直足够宽,方能实现强大而快速的运输能力。由此可见,修建“秦直道”的主要原因,还是行军和运输军用物资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秦直道”可谓名副其实的军事高速公路。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部,南北贯穿全境、总面积约一万亩方圆,发现并被确认存有“秦直道”遗迹。直道在绵延起伏、沟壑纵横的丘陵地带穿行,是人工逢山开凿,遇谷填平的杰作。今天,直道凡填充部分,在两千年风雨的侵蚀下,绝大部分已被冲刷殆尽,形成沟壑。但保留在断壁上的路基断面,仍清晰可见,雄姿犹存。


距东胜区西南45公里处得漫赖乡二顷半村,可见一处由南至北大体呈15度直线而行的古道路基。这段残存的路基,高约15米,长约100米,宽20多米,用当地的红砂岩土筑成,两端已严重塌陷。


登上残破的古道路基向北眺望,可见对面山岗上有一个大豁口;转头向南,又有一个大豁口映入视野,而登上北面山岗上的豁口处再向北望,远处山上接连可见两个豁口。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豁口都有人工挖凿的痕迹,且遥遥相对,与残破的古道路基连成一条直线。

旧作新读:堑山湮谷,直通之!

在伊金霍洛旗阿腾席热镇北掌岗图村的一处山梁上,也残存着直道遗迹。直道在此向南进入公尼召乡,向北通哈巴格希乡,再经合同庙乡全胜久村,与东胜区境内的直道一直相连,全长约25公里,宽度10——40不等。从路基剖面看,是砂石铺垫,夯土层为8层,每层约40——50厘米。在乌审旗和达拉特旗,均有同样遗迹。


观直道遗迹,人们会在情不自禁中感叹它的浩瀚和雄伟,并为两千多年前劳动人民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的精确测量、定位、施工等技术而折服。


旧作新读:堑山湮谷,直通之!

198912月,鄂尔多斯秦直道遗迹由东胜区人民政府公布位世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5月,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5月申报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说秦直道是当时的一项创举,那么,和它一起载入史册的,应该还有秦时一代骁将蒙恬将军。


旧作新读:堑山湮谷,直通之!

蒙恬,祖上是齐国人,自祖父蒙骜起均为秦国名将。公元前215年(始皇32年),秦始皇赢政命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攻取河南地(今鄂尔多斯河套地区)。匈奴兵败后退到阴山以北。次年,蒙恬收复整个河套地区。从此这片广大的区域归入秦王朝的版图。秦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36郡,其中鄂尔多斯地区有4郡,即:北地郡、云中郡、上郡、九原郡。此4郡内又设有34县(亦有44之说)。因鄂尔多斯地区在秦王朝疆域内属北部边防重地,蒙恬将军遂受命固守于此,长达十余年。《史记.蒙恬列传》〉有这样的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30万众北逐戎敌,收河南。筑长城,固地形,用制险塞------”“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震匈奴。


蒙恬对鄂尔多斯的功绩,在于他对这一地区的开发治理。他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将内地的居民迁移至河套地区,以戍边筑墙和垦田耕殖。这些移民除了普通百姓外,还有罪徒。仅始皇36年,就有3万户百姓迁往北河榆中(今后套地区及准格尔旗一带)屯垦。经过蒙恬将军的开发与治理,两千多年前的鄂尔多斯地区曾出现了富庶繁荣的景象。《汉书、食货志》注引曰:秦始皇遣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充之,名曰新秦’……今俗名新富贵者为新秦,由是名也今本《辞海》亦收有新秦中一词条。鄂尔多斯地区在历史上得新秦中之名,功在蒙恬。


旧作新读:堑山湮谷,直通之!


蒙恬的另一大功绩,就是主持修筑了直道。直道的修筑,加强了秦朝中央与北部边陲的联系,可快速驰援北方,有效遏制匈奴的侵扰。据史学家推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时猝死道中,赵高与皇子胡亥合谋封锁消息,命巡游大军仍按原定路线到达北方的九原郡,然后就是沿直道南行回到都城咸阳的。


秦亡后,直道仍是中原汉王朝控制北方地区的重要通道。西汉时几次对匈奴的重大军事行动,都是通过秦直道来完成的;汉武帝几次对北方地区的重要巡视,也是经由秦直道来进行的。东汉以后,随着中原王朝政治统治中心的东移,秦直道的功用逐渐减退。然而,这条南北大道在维系、沟通中原地区与北方边陲方面,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专家认为,秦直道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一条重要之线,并存在久远。这一点,直道沿线发现的许多历史文物均可证明。清代嘉庆年间的文献记载:“若夫南及临潼,北通庆阳,车马络绎,冠盖驰驱……”这说明秦直道的荒废,仅是近几百年间的事。


旧作新读:堑山湮谷,直通之!


两千年间,秦直道上走过多少金车铁马、征夫戍卒、巡行仪仗、商旅驼队,已无从查考,但科学家对秦直道的考察成果告诉我们,它不仅是一条军事之路,还是民族和亲之路,商贸发展、文化交流之路。它起过重要的军事作用,但在更多的岁月里,它的作用则是沟通南北、促进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流。这个作用也使得秦直道至今无愧于伟大二字。

(图片选自网络,致谢原作者)


旧作新读:堑山湮谷,直通之!
享受生活

享受拍摄

享受美好


公众号

非著名捏影师翎子的恣意空间

敬请关注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