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翎子的凤凰于飞
翎子的凤凰于飞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9,785
  • 关注人气:56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年来啦!

(2009-01-25 08:23:24)
标签:

虎年

庚寅虎年

过年

春节

过春节

拜年

祝福

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闲书野笔

 

年来啦!年来啦!

 

 

 年来啦!

 今年是庚寅虎年

 

年来啦!

 年来啦!哇!原来它长得这个样子啊!

 

 

 年来啦!



年来啦!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他带领着臣下,祭拜天地。从此,古人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一年的第一天。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

 

不同时代对“春节”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唐宋元明时期,新年的第一天被称为“元旦”、“ ”、“”、“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辛亥革命后,1912年孙中山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然而,民间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鉴于此,1913年(民国二年)7月,当时的袁世凯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并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算起来,现行“春节”称谓只有不足百年的历史。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称“春节”。

 

年来啦!

 

年来啦!

 

年来啦!

要贴门神啊!

 

 

 年来啦!

 

年来啦!

 

年来啦!

 

年来啦!

要敬财神哦!

 

 

年来啦!

 

年来啦!

 

年来啦!

 

年来啦!

 

 

从前,年画是一定要贴的。如今的人家尤其是城里人,大多恐已不贴

 

 

年来啦!

 

年来啦!

 

年来啦!

这是康熙体福字

 

年来啦!

 

 年来啦!

 

年来啦!

 

年来啦!

不论正着贴还是倒着贴,贴上福字就是一份美好的期盼

 

 

年来啦!

 

年来啦!

 

 年来啦!年来啦!

要贴对联哦!

 

年来啦!

 

年来啦!

 

年来啦!

要挂红灯啊!

 

年来啦!

 

年来啦!

 

 年来啦!

 

年来啦!

 

年来啦!

 

年来啦!

 

年来啦!

要放鞭炮哦!

 

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

 

 

 年来啦!

年来啦!

 

年来啦!

要守岁呢!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

 

 年来啦!

年来啦!

饺子是必须要吃的哦!

 

 

 年来啦!

 

 年来啦!

 

 年来啦!

要去拜年,互祝吉祥!

  

 

年来啦!

还要记得给小孩子压岁钱哦!

 

 

年来啦!

 

 

年来啦!

 

 

过了年,春天就真的来啦!

 

 

又一度春风劲吹,又一番轮回更始

凤凰于飞在此给大家作揖拜年!

 

祝福亲人,祝福孩子,祝福深情爱人,祝福知心朋友,祝福曾经是、现在是男兵女兵的战友,祝福才情横溢、键敲珠玑的博友:

 要健康!

要平安!

  要快乐!

 要幸福!

还一定要事业发达,财富递增,

赚多多的钱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