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徐菁遥的微博
徐菁遥的微博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715
  • 关注人气:17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妈妈咪呀!》抵抗抑郁

(2007-08-23 16:00:19)
标签:

艺术赏析

 看《妈妈咪呀!》抵抗抑郁

    有幸看了浪漫爱情音乐剧《妈妈咪呀!》在北京的最后一场公演,让我兴奋无比,再一次享受到音乐剧带来的强烈震撼。怪不得在《妈妈咪呀!》1999年4月6日全球首演之后有位英国评论家说:“有了《妈妈咪呀!》,抗抑郁的药就没销路了!”演出结束二十分钟谢幕时,整个剧场的观众都在跳舞欢呼,那里彻底沸腾了!尽管这时的我激动得泪流满面(千万别说我没出息,在这要解释一下,一是演出精彩让人不得不激动,二是作为学习了四年音乐剧专业的我有些伤感,三是我第一次现场观看真正的音乐剧就是在日本四季剧团的《妈妈咪呀!》这几点加在一起,也可以算是百感交集吧!)

看《妈妈咪呀!》抵抗抑郁

    四年前我曾在日本四季剧团观看过此剧,相比较而言各有千秋。日本人的演出更为严谨,较比激昂,从演出风格上会表现出他们民族自己的气质。今天北京的英国原版《妈妈咪呀!》给我更多清新美妙自然的感觉,更像是原本自己的东西,事实也是如此!

看《妈妈咪呀!》抵抗抑郁

      故事讲述了以开餐馆为生的一对母女。女儿即将出嫁,她很希望自己的父亲能够亲自在婚礼当日将她的手交给她的丈夫,但只可惜她的妈妈从来没有告诉她谁是她的父亲。于是在出嫁之前,她偷看了妈妈的日记,发现她妈妈有三个情人都极有可能是她的亲生父亲,在情急之下,她便根据她找到的旧信件地址,寄了三张请柬邀请他们参加她的婚礼.在她妈妈不知道的情况下,索菲的“三个”爸爸在婚礼的前一日抵达小岛。三个男人都怀着不同的心情再回到这个希腊小岛上,大家都缅怀着自己与苏菲的妈妈唐娜二十年前的一段情。自这三个爸爸上了小岛后,高潮便一个接着一个……

    像《妈妈咪呀!》这样恢宏和成功的剧目创作起来应该不轻松。这一点我很佩服制作人Judy Craymar。她和 导演Phyllida Lloyd编剧Catherine Johnson(这三个都是女人)三个女人携手创作出这么不同凡响的剧目,至少是很少见的,(不是对男士的不敬)可想而知其中的艰辛。故事表现了关于没有父亲,寻找自我,表现代沟的全球性主题。如约翰逊所说“这里有母亲与女儿的关系,有逝去的浪漫故事,还有失去亲人后又重新获得的情节,它的内容丰富,使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和他的联系。”与生活中相似的是剧中也有三个女强人,她们性格迥异——有的张扬跋扈,有的稍有混乱,也有的极现实,并且非常自我。我猜想是不是根据三位主创改编的故事呢?多少应该有些影子吧。当然受欢迎最重要的还是可以让观众产生共鸣,从中寻找到自己的影子,可以对号入座。这一点看得出音乐剧故事的重要性!

看《妈妈咪呀!》抵抗抑郁

      (我旁边的这位是浅利庆太先生)

    说到音乐剧自然让我想提到对亚洲音乐剧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日本著名戏剧家浅利庆太先生和他的四季剧团。看过《李香兰》的人可能更会感受到浅利先生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为中国音乐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帮助。其中包括四季接受了很多研修生(我就是其中一个看《妈妈咪呀!》抵抗抑郁),他认为舞台的专门技术是任何时候都可以转让的,但培养音乐剧人才需要很长时间。

    作为经过音乐剧训练的中国人感触很深。尽管中国的音乐剧起步较晚,但经过很多前辈们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95年在浅利先生的帮助下,我的师哥师姐们选排了《想变成人的猫》,反响热烈。虽然只是迈出中文演出音乐剧的第一步。十几年后的今天中国音乐剧市场还在不断发展,已经有了很多自己原创的作品,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一股要求发展音乐剧的潮流不断涌动,我相信在不久的明天会有很多优秀的原创作品。并且我愿意做一颗通向中国音乐剧之路的小石子,贡献应有的力量!期待中国音乐剧的辉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