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 |
分类: 情感 |
梁祝爱情带来的思考
昨天看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这个故事小时候就听奶奶讲过,那时感到梁山伯对爱情很专一,祝英台对爱情很忠贞,在懵懂的年纪里,始终把这样的故事作为生活的偶像。多少年过去了,现在看到这样的故事,不再有以前那种感觉,似乎有一些说不清楚,又觉得不尽然的感受。
是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一个千古绝唱,影响了很多代人,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千古佳话。似乎我们没有权力对此指手画脚,更没有资格说三道四。不过,我还是觉得有些东西是应该深思的,这样也许更能还原历史的真实性。作为生活在底层的人,我只能简单说下我的看法,不可能进行深入分析。
把这个故事放到今天,梁山伯和祝英台门不当户不对,仍然会有家庭的阻力和干涉。试想,一对男女为了忠贞的爱情,不顾一切走到一起的结果是什么。有些比如后来成为精英或泰斗的人自不必说,这毕竟是很少的一部分人,没有普遍性可言。
对于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一般都要过普普通通的大众生活,要知道普通大众的精神境界离不开一日三餐,生活对于他们而言,更多的是艰辛,是奋斗,是衣食无忧。一位伟人曾经说过,爱情是社会分配方式的一种反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只有取消了所有制,所有人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实际情况也是这样,在爱情中,一般物质的东西还是第一位的,精神的东西只能屈居第二位。有些人把两者关系颠倒了,认为爱情就是感动、心动、感觉。只能说这只是某一时或者某段时间的认识,真正放到生活中,不少时候并不适用。
让我们这样试想一下,你拥有理想的爱情,并且一直以来都认为你们的爱情称得上世界上的典范。可是,当你面对病床上父母的呻吟,当你面对考上重点大学的子女,你没有能力为他们花钱医治,没有能力为子女交上起码的学费,你真的还认为爱情至上吗?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宣扬爱情至上我觉得有一定程度的误导,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这样认为。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有层级的,相信这一点大家都没有异议。在这样一种社会形态中,一个层级的人上升到另一个层级非常艰难。
我们看到,目前不少家庭条件比较好的人,结婚就有房有车有票子,只要对方不是白痴,知道认真过日子,他们的起点很高,物质生活方面首先就比家庭条件差的人高出一个等级。以后的社交圈子,由此建立的社会关系都会相对较高。我们不能否认当前社会关系是一种资源这样一种事实。
我不是金钱至上主义者,更不是素食主义者。我说的不过是一些真话实话,过去不是有人说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爱情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由此看来,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之所以凄美,之所以令人们感动,主要是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很多时候,我们的想象和实际情况并不一致。也许就是在当时,他们真的结成夫妇,并不会有以后的完美。
梁山伯没有讨到祝英台,自己郁闷而死,你不觉得这是一个承受能力很弱的人吗?他能够面对生活中的多少挫折和困难呢?祝英台和他生活在一起,就一定能幸福吗。
祝英台本是一个反传统的女子,父亲不让她去上学,她硬是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像这样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女子,很难说日后会做不出什么出阁的事来。
梁山伯、祝英台最后实现了生不同床,死要同穴的诺言,很难说这不是一个好的结局。这样说肯定很多人不同意。
我觉得,年轻人追求爱情是对的,以梁山伯和祝英台为榜样,肯定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在当前社会中,年轻人既要追求爱情,也要从实际出发,在有多项选择的时候,大可不必一棵树上吊死。
当然,对于本来就只要一个选择的人,说这些话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