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谈 |
教育——当务之急是降低费用不是核定成本
教育部在1日公布的《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中指出,计划今年制定《高等学校生均成本核定办法》,继续强化高校服务性收费管理,全面推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
一个时期以来,上不起大学,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回炉上技校等等坊间传闻很多。教育部制定《高等学校生均成本核定办法》,不能排除用计算的方法来说服民众——我们的大学收的学费并不多这层意图。
现在有一种怪现象,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始实行听证制度,特别是一些收费部门,每听必涨已经成了不变的铁律;行政部门听证,也成了为自己辩护的平台。想必教育部门制定《高等学校生均成本核定办法》也是这种情况的一个翻版,我认为这样做的结果,并不能平息老百姓的情绪,相反,可能引来更多的争议。教育部门也承认,进行成本核算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那样复杂,你能算得让老百姓心服口服么,要用多少人力物力,有这个必要吗?
既然教育部认为教育应该按公益事业来办,不能全部产业化。那么,为什么还要计算成本,即使需要计算,也不应该是当务之急吧?我以为,当务之急应该是把组织调研力量,放到认真调查各级各类学校存在的问题上,真正找出问题的症结,这样才好对症下药,做的药到病除。
比如,大学应该如何搞好科研,如何进行成果转化,如何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如何摆脱建设大而全、美而靓、虚而假的现状。如何实现学校和社会、企业、科研的对接,使大学生不至于一出校门就失业。
毋庸讳言,我们的社会不再是昨天的社会,企业不再是昨天的企业,而大学虽然不再是昨天的大学,但培养模式却一点没有变。有人说,投入十几万元培养出个大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的费用),还要搭上几万十几万元帮着找工作,这样的现状不改变,“读书无用论”很快会沉渣泛起,等到算清了成本,也就寒透了老百姓的心。
再比如,一些专家学者说大学已经进入到大众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有相当多的人要进入到普通人的行列。大学可不可以探索分类施教、分层施教,少培养些全能“运动员”。记得曾有一个教授对他的学生说,你们出了这个学校的门,也许一辈子只用得到一个方程式。这话或许太绝对了,学生学的东西很多到工作中都用不上是个不争的事实。可能有人会说,总不能把大学办成职业教育吧?如果大学没有本事为学生解决基本生存的问题,我要说,把某些低质量的大学办成职业高等教育未尝是一件坏事,如果将来需要再去进修,相对大学毕业生回炉上技校,大学生和家长更容易接受;同时,对社会同样也降低了成本。
还比如,有不少专家学者和教育官员说,随着经济发展,将来需要的大学生会越来越多,现在的大学生是少了而不是多了,好像说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生毛入学率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我不明白这个将来是什么时候,五年、十年还是更长时间。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当我们需要很多大学生的时候,不知道这些大学生的知识是不是已经陈旧了,至少有一部分人的知识需要更新吧,那不是等于白白浪费了这些人的时间和金钱吗?而且在现实中,一些高考都不能及格甚至更低的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好,拿着钱上了大学,很难想象到大学后他们能学到什么,不好好学习的大学生,有没有这些人?往往这些人有着多方面的优越条件,好学生找不到工作,这些人在上学去之前,已经找到了好的接收单位。如果是这样,我们能不能做做这方面的文章,让真正的好学生成为人才,把有限的资源用到刀刃上。
我是一个门外汉,也许说不到点子上。有一点是明确的,肯定是说的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