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博物馆馆藏文物更是灿若星河,它们无一不散发出惊人的魅力。融入到文物保护事业中,完成将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子孙、福泽后世的神圣历史使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今天起,我们推出《揭秘镇馆之宝》,旨在让全社会都来了解、关心和爱护我们灿烂的文物。关注“镇馆之宝”,既有背靠传统的厚重,又有品物思情的心怡。
历史的沧桑在这里凝固,文明的底蕴从这里张扬。
第一篇:兖州博物馆之“天下第一剑”
关于剑的传奇,想象中应该是武侠小说依山傍水、云雾缭绕中,一侠客剑风游走的画面——剑的雅致、古典是其灵魂所在。
而兖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把庞大的七米多长的“天下第一剑”,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是怎样铸成的?又是什么契机让它重见天日?
亮剑:庞然大物重见天日
尽管此前听过简单的介绍,对“天下第一剑”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走进兖州博物馆的陈列大厅,还是被深深地震撼了:滔滔“河水”前,一柄深黑色铸铁长剑横卧于眼前。
与其说它是剑,不如称它为一个撼动你的图腾更为准确。这把剑身长达7.5米,立起来足有三层楼那么高,重达1539.8公斤。专家确认,这把大剑,无论是重量还是长度,在华夏现今出土的剑文物中均为第一。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它是怎么被发现的?
兖州博物馆的解说员向记者讲述了巨剑出土的经过:那是1988年的春天,正处于枯水期的兖州泗水河已经干涸了,当地的群众像往常一样在河床上挖沙,不知道是谁的铁锨磕到了一个很硬的东西,莫非河底有大石头?
正在挖沙的农民纷纷聚拢在一起。他们仔细扒开沙层,露出了一块铁疙瘩。铁疙瘩很长,人们好奇地围上来,继续沿着铁疙瘩的痕迹把沙层扒开。顿时,一件庞然大物呈现在眼前,已经锈蚀不堪。
是一把剑!好长的一把剑啊!人们纷纷议论着,奔走相告,饶有兴味地猜测着巨剑的来源和用途。
把这个消息报告给文物部门的是大桥村的村民张顺民。当年他参加了挖沙,回忆当时的情景,他说,看到这么大的一把剑从沙土里现出来,立刻意识到它是文物,应该报告给国家。他骑车找到当地文物部门告知了这个消息。兖州博物馆专家立刻兴奋地赶到现场,小心翼翼地用大卡车把巨剑运到了博物馆。巨剑出土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兖州城,大街小巷都在议论着神奇的大铁剑,有说是盘古开天时用的铁剑,有说是大禹治水时用的铁剑……
大铁剑像一个谜团,堵在当地老百姓的心中。
经测量:巨剑长7.5米、重1539.8公斤。剑柄上铸有文字、图案,铭文为:“康熙丁酉二月知兖州府事山阴金一凤置”。剑的吞口为一个怒目横眉的怪兽头形状,叫“睚眦”。传说“睚眦”是龙王九个儿子中的第二个儿子,因为凶猛好斗,才常被用来做兵器上的装饰。
剑的铭文告诉人们:这把铁剑是康熙年间的公元1717年2月,由当时的兖州知府金一凤铸造的。金一凤,原名金以成,浙江山阴人,时任兖州知府。他为何铸这把铁剑呢?
说来话长。那还得从泗河说起。
论剑:此物用来镇河斩蛟
有一条绕兖州古城东、南而过的河,因发源于泗水故而叫泗河。在兖州城南的泗河上,有一座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大桥,现在通称南大桥,在古代叫“鲁国石虹”。它像一条彩虹,横跨在碧波荡漾的泗河之上。那时候,河堤上植满桃树、柳树,桃花片片无声地落入水中,缓缓地从桥洞中流下去,那意境令游人陶醉。这就是古时兖州八景中的“泗水流芳”。
然而,每到夏季,泗河便成了一条性格凶猛、暴戾无常的害河,一到汛期,它就像一匹不羁的野马,横冲直撞,冲毁村庄庐舍,淹没庄稼田园。
经考证,在距今近三百年的公元1712年夏季,由于泗河洪水暴涨,冲垮了石桥,兖州知府金一凤捐出了薪俸,组织力量用一年多时间修好了大桥。为了提防水患,镇住常常兴风作浪的水怪,金一凤又主持铸造了一把长三丈的大剑,安放于大桥中间的桥洞外边,用来斩蛟伏龙,镇洪水。同时,直立于南大桥中洞旁的巨剑,剑身露出水面,还被猜测具有测水位的功能。不过洪水无情,耸立的巨剑也被洪水冲倒,埋在河底数百年而不为人知。
这就是文物专家考证的“天下第一剑”的前生今世。
自尧舜时代始,就有人类与洪水作斗争的记载。此后的历朝历代,洪水泛滥和治洪的历史事件不断。在与洪水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面对肆虐的洪水,往往非常无奈。于是善于幻想的人们认为,在大河深渊里有丑陋的精怪故意和他们作对,渐渐地,传说中为害人间的水怪集中在“蛟”的身上:形似龙,性情坏,经常在水中作怪。当然,传说中不乏治水的英雄,他们多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捕捉和斩杀水中恶魔,早期文献记载的人与蛟斗争的主人公都是拿剑来杀蛟的。于是,剑成了斗蛟的神器。
《宋史·洪迈传》中有一段记载将剑与蛟、蛟与洪水之间的关系描述得十分传神:在熙宗的皇统年间,黄河中游发大水,危及京城。朝廷忙调集兵卒堵塞冲毁的决口,没想到白天刚堵好,晚上又被冲垮,如此反复几次,人们奇怪:莫非堤下有水怪?一位打鱼的老人自称能在水下潜伏一昼夜,于是汴河太守决定派这位老叟下水。老叟从水下呆了半天才出来,说:“是蛟使的坏,它正在水下睡觉,现在斩杀它很容易,但必须有宝剑才行。”老叟持剑再次入水,杀死了蛟。陡然间,高涨而凶猛的洪水一下子跌到了平常水位线。
铸剑:巨剑是怎样出炉的
可能因为剑在人们日益加工的传说中逐渐变成了蛟的天敌,所以到清代时兖州人便铸此神剑镇水。无独有偶,据说在河南某地也出土了一把巨型的铁剑,其作用也是用来镇河斩蛟的。当然这些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幻想,洪水来的时候,竖立在水中镇水的神剑很快就被冲倒。
看了长达7.5米的兖州大铁剑,随后带来的问题是:如此巨型的剑,在近三百年前是怎样铸造出来的?
兖州博物馆副馆长王登伦告诉记者:在清朝早期之前,中国的钢铁制造远远领先于世界水平,在春秋晚期的时候就有了人工钢铁制品。而隋唐时期以后,中国已经有能力铸造大型的钢铁器物:文献中说唐代时铸造了一个高百尺、重二百万斤的“天枢”;河北沧州地面上还保存了五代时期的大铁狮子,铁狮高5.3米、重10万斤;湖北当阳至今也保存了北宋时期铸造的高23米、重10万斤的铁塔。
现代人对古代大型铁器的铸造方法做了仔细的研究,发现主要是以分铸的方法制成的。沧州铁狮是由数百块30厘米见方的铁块组成;当阳铁塔分13层,也是分段铸造然后拼装而成。兖州的巨剑表面锈层较厚,暂看不出有无接铸的痕迹,因此还无法判断是一次铸成还是分段铸成。不过大铁剑毕竟不同于铁狮和铁塔,铁剑身形较长,比较纤细,体积不大,且形制较简单,因而相比其他大型铸件而言,一次铸成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如果分铸的话,技术要求稍低一些,但还得拼铸或焊接,这样势必会有接痕,对于剑这种器物来说很不美观。
王馆长饶有兴味地向记者讲述铸造“天下第一剑”的神奇:这么长的剑,如果一次铸成的话,还是有一定技术难度的,首先要解决铸口问题。试想一下,钢铁在高温下熔成铁水后,是如何在凝固前通过7米多长的剑模具的?可行的方法是,在剑模具上开出两个或多个浇铸口,同时浇铸,造出巨剑。可以想象当时数个坩埚熬制铁水、灌注巨剑的壮观场面。
“天下第一剑”经文物权威部门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岁月悠悠。如今静静地卧在兖州博物馆的这把长剑,不仅是当地人引以自豪的宝物,更能引起来来往往的参观者对历史的遐思。
链接:另一“天下第一剑”
http://images.blogcn.com/2006/11/15/12/ljjent,20061115232836.jpg(转)" TITLE="兖州镇水铁剑天下第一
此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勾践剑剑身有着蛇鳞一样精美的菱形暗格,这种暗纹制作技术至今无法破译,怀疑是化学外镀技术,而化学外镀技术是近代西方才出现的,难道我们当时的古人就掌握了?宝剑的尾部是圆锥体底座,座内内空,有极其规整的同心圆刻纹,是连现代的车床技术都无法实现的,春秋时代的先人能掌握此技术,不可思议。
前一篇:百孝顺为先
后一篇:人生是一棵爬满猴子的树(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