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王:生死救赎》:第四代功夫片开山作
(2013-09-25 07:21:34)
标签:
娱乐 |
《画皮》团队打造的《金刚王》,将故事包裹在常见的抗日题材之下,真正想要讲述的还是人性中禅与武的关系。本片与此前三代功夫片都不同,将功夫与特技的结合提升到新的层面,可以说是第四代功夫片的开山作。金刚王的绝杀技“十七秒绝杀”代表着“禅武合一”的最高武学境界,他必须悟到“金刚之怒,菩萨心肠”的禅机方能施展,一方面是对邪恶势力的“怒”,另一方面是对弱者的“柔情”,真正的功夫并非单纯的暴力,而是以此为手段除恶向善。
《金刚王》最终呈现在银幕上的效果可谓酣畅淋漓。影片回归了阳刚、暴戾的动作片本质,采用了简单却有效的闯关模式,主角从头打到尾,战斗步步升级,各国武术轮番上阵,凸显了动作的复杂性和打斗的真实性。在《兰博》(《第一滴血》)中,史泰龙演绎的人物多是眼神忧郁、表情冷峻、身体强壮、头脑冷静,愈压愈反抗的不死英雄,常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敌对势力集团。而我们的金刚王却是一个有着“金刚之怒、菩萨心肠”,心地宽广,爱人爱国的孤胆英雄,同样是战争背景,兰博选择的是越战和冷战的背景,而金刚王身在反法西斯、抗击日本侵略的大环境里。
导演罗永昌还赋予了影片银河系的影像风格,暗色调、高速摄影和运动镜头的大量使用,使全片凌厉而富有动感。为了将《金刚王》打造成合格的“第四代功夫片”,罗永昌一方面让影片回归了阳刚、暴戾的动作片本质,采用了简单却有效的闯关模式,类似去年受到诸多好评的印尼动作片《突袭》,主角从头打到尾,战斗步步升级,令观众感觉酣畅淋漓;另一方面导演也在动作之外解释“为何而打”,首先影片套用了功夫片常见的抗日外衣,也就赋予了其爱国主义的意义,而具体到影片中的角色,金刚王受童年阴影的桎梏而要寻求内心的平静,“金刚之怒,菩萨心肠”的禅机让他顿悟到除恶向善的意义,苍生大介对哈迪斯的狂热崇拜吞噬了他的善恶标准,这些都在无形中指引他们的命途方向。因此他们的对决,除了身体的对抗,更是信仰的对抗。在这个意义上,罗永昌赋予了影片深意,让所谓的“第四代功夫片”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拳脚相向。
以影片的最终一战为例,“金刚王”与“苍生大介”赤膊在雨中搏斗,珍珠般洒落的雨滴在高速摄影机下充满了悲壮之感。而拳头和身体的冲撞,鲜血和雨水的交融,都让观众感受到切身的疼痛。该片武术指导张鹏表示,这一战是生命承受力之战、信仰之战,两人除了身体承受巨大的痛苦,同时也在拼彼此精神的优越性,拼信仰,拼承受力,戏剧张力通过精准的镜头语言传达给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