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1942冯小刚徐帆王子文言小夫 |

文/言小夫
历时十八年,冯小刚导演终于带着他精心打造的历史大片《1942》来到了我们身边。翻开那一页沉重的历史,那一段不能被遗忘的岁月,那些生灵涂炭令人发指的日军暴行,那一幕幕催人泪下震撼心灵的灾难重演。《1942》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回顾这一段历史震惊世界的天灾人祸,而是更多的让我们观众反思,祖辈们曾经经历的,而我们现在又正在拥有的。
我们拥有的是太平盛世安居乐业,祖辈们经历的却是动荡战乱民不聊生。他们先是生活在一个战乱年代,也正是《1942》中交替出现的两条主线之一,便是当时的国民政府面对战争以及国际局面和河南灾情时的所作所为,是他们一边粉饰太平一边又不顾灾民的生死。与这一条主线相对比的,我更喜欢冯小刚将切入点投放在逃荒中的两个家庭,也是影片中交织的另一条故事主线。
以贫富悬殊的两个家庭“范东家”(张国立饰演)和“瞎鹿”(冯远征饰演)为主,展现灾民在逃荒过程中的辛酸经历,其实更能勾起普通观众的情绪。尤其是再细致到两个家庭中性格突出的两个女人,一个是“花枝”(徐帆饰演)一个则是老东家女儿“星星”(王子文饰演),她们的经历都令人格外的痛心,虽然最终是活着却也为此付出了代价。“花枝”嫁了三次人,接连死了两个前夫,儿子女儿下落不明估计最终也是饿死,最后她沦落到像商品一样的被买走当别人的媳妇……徐帆的演技真心好,“花枝”的遭遇被她演活了,看的令人震撼又惋惜。
不过我个人觉得“星星”的遭遇要比“花枝”更令人扼腕叹息。她本是一个地主家的掌上明珠,正式任性妄为唯我独尊的年纪,却不幸的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逃荒,最终经历亲人的逐个离去,自己也变成了妓女……这样的角色虽然没有“花枝”身为母亲的伟大和人妻的付出所呈现出来的震撼,但却因为一个单纯,17岁少女的遭遇轻易的击碎观众的心。
而且本人也非常喜欢她的表演者王子文,她将“星星”表演的没有流于表面,印象最深的是她第一次出场。伴随着张国立的河南台词“我们是去逃荒,又不是去看戏,你带个猫做啥哩”,画面出现一个穿戴考究面皮白净的少女,虽然没有夸张的娇气,但在王子文的手摸黑猫,眼皮都不抬一下的表演加年少无知的台词念白中,一个娇气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形象鲜活起来。包括她任性的要回学校,又任性的走上逃荒之路,单纯骄纵的“白富美”形象被王子文演出了更深度的层次。
因此就这样心被这个骄纵的少女所牵引,伴随着逃荒路的迷茫和艰辛,初逃时的那股娇气和精致气质荡然无存。在经历了饥饿寒冷落魄之后,少女脸上的娇气消失殆尽。在一场日军炸弹袭击之后,她可以放下身段去给“拴住”包扎,算是在逐步放下大小姐的身价了。王子文诠释角色时,没有一下子撤去大小姐的娇气,但明显表情和语气已经缓和很多了,这也是王子文处理这个角色时的用心和细致之处,毕竟人物的成长是点滴之间的。
而“星星”的真正一次成长则是在“嫂子”(李倩饰演)生下侄子之后,为了给嫂子补身坐月子喂奶,她依然贡献了她最爱的黑猫。面无表情语气强硬,一句“我也要喝猫汤”虽然是任性,可明显被王子文说出了心底的哀伤。当“星星”撕着她的书籍烧火时,分明是她已经彻彻底底的放下了身段,放下了娇贵和梦想,她终于活到了现实中。整段表演王子文没有过多的表情变化,只有一种从内心深处源发的对现实的妥协,却诠释的真实自然。
接下来是她命运的一次转折,当面对哥哥被刺死,嫂子活活饿死,母亲静静离去。这个17岁少女已经没有了眼泪,甚至可以平静的面对死亡。只是她还是清醒的,没有被饥饿昏了头,于是果断的卖了自己换了5升小米让父亲和侄子可以多活些时日。难忘王子文的那一幕表演,坐在进城的车上她一甩头,分散的发丝像是她前途未知的人生命运,没有任何多余的语言,却有一种无奈牺牲的震撼。
不曾想她就这样救了家人一次,自己却沦为妓女。当她干头净脸穿红着绿的站在官爷面前伺候时,虽然已经吃饱不用再犯愁吃的问题,可又有谁知道,在这样一次新生之后,她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故?她的脸上早没有了几个月前的单纯和骄纵,短短的逃荒经历让她点滴又迅速的成长。她端着盆子伺候别人时,她的赔笑和服侍,其实是她认命后的又一次坚强,认清现实,好好活着,总会有下一个希望。正是王子文扑捉到人物的心理变化,才会呈现出这样精彩的表演,虽然戏份不多,可相当出彩。
所以我才会说“星星”是最能够打动人心的一个角色之一,除了人物的设定之外,也是因为王子文没有浮于表面的表演性格鲜明的刻画才让人物有了鲜活的吸引力。当然更重要的是,影片通过这样一个逃荒年代有知识有理想的少女的遭遇经历,以点到面,从个体到群体,再到社会更真实更细致角度来呈现那一段历史,1942河南灾民大逃荒。
言小夫声明媒体转载须经本人同意并注明出处,谢谢合作,违者必究!专栏合作请联系——
QQ:504731460
后一篇:人人接力无限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