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不造车是非常明智的,服务其实是最好的选择

标签:
it |
分类: 横看IT |
小刀马
华为再三辟谣不造车,也不收购、不控股、不参股汽车企业。一时间,一些传闻中和华为存在着潜在收购意愿的车企在资本市场上出现了宽幅震荡。这本来就是常态,按照华为的发展思路和谋划,其实不造车、不参股、不控股汽车企业无疑是非常明智的一种抉择。
众所周知,华为的优势是什么?研发能力,无论是每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以及获得的专利数,都是首屈一指的。无论是在通讯设备方面,还是智能手机市场,华为的制造非常优质。不过,在智能手机市场,因为受到断“芯”的辖制,直接导致了在手机行业的发展很难继续延续此前的势头,空有技术,但是难以找到代工的企业,自然也就无法制造出相应的产品。
如今,进入到汽车行业,华为以供应链的模式出现,提供的是技术和解决方案,这是靠研发能力来维系的,对于制造的需求度会降低。这样也不会存在卡脖子的问题,而且,华为做供应链可以和更多的汽车企业合作,而不会拘泥于一家企业。如果自己收购一家汽车企业,或许也可以推出不错的一款或者几款产品,但是汽车行业毕竟不是手机企业,在手机市场,华为的切入因为有自身在通讯设备市场的优势,技术有一定的延续性,而且手机相对汽车这个大物件还是简单许多,安全性的要求也不可相提并论。
在汽车领域涉及的内容就多了,乘客舒适度、应用科技化,行车安全性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智能化、语音化、自助化等方面,虽然软件能力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所在,但是相对的机械性安全还是必须的。这也需要不同的长期浸淫此道的汽车企业共同完成才能更好地给为用户提供应用更舒适的产品。如果自己一家独揽,也会出现一些瑕疵。特斯拉的安全性问题,其实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更主要的是,在硬件领域,华为已经尝到了自己不可控的“苦头”,切入到新领域之后,自然会斟酌自己的定位。余承东近期对于华为手机的困境的表态,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华为在新领域尽可能地避免被卡脖子的可能。而软件、应用、服务无疑是靠技术能力的一家提供商,是很难被卡脖子的。在汽车领域,华为希望承担的就是一个提供“服务”的供应商。以自己的技术打破传统汽车领域的樊笼。
如果能够看透这一点,那么对于市场传闻的华为会控股或者投资汽车企业,就很容易甄别了。华为的重心不在一家、两家汽车企业,而是对一个行业的发展,对一种新业态发展的提前谋划,以及靠自己的技术优势,打造出一片新天地。甚至有弯道超车的愿望和希望。新工业时代,对于“智”造的需求非常高,而技术优势是其最大的立足之本。如果想明白这个事情,那么华为不参股、不控股汽车企业无疑是非常明智的。这样,华为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用局限于单一的企业。
当然,资本市场一直需要一些噱头,华为因为提供了第一轮产品的市场推介,因此市场开始讲述华为造车的种种传闻,进而在资本市场带来了一个“华为概念”的走俏,一些汽车企业甚至接连走出了涨停板的态势。这不过是资本市场“讲故事”的一种伎俩罢了。当华为出来辟谣之后,相关联的公司在资本市场遭遇了“滑铁卢”,下跌也就不言而喻了。因为和华为合作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追捧也在情理之中。只是未来的发展,其实还是靠自身的业绩说话。
任何的传闻其实就是一种噱头。因为市场对于华为参股汽车企业的预期,也迫使华为不得不再次重申,自己不造车,华为表示“华为不造车。这一长期战略在2018年就已明确,没有任何改变。”华为申明表示,至今为止并未投资任何车企。未来也不会投资任何车企,更不会控股、参股。以后,凡是议论上说华为造车、或者参股汽车制造行业,均为谣言,勿轻信。
关于华为与重庆小康集团旗下的金康赛力斯的合作,华为是赛力斯SF5的电动部件和HiCar座舱部件的供应商。为了解决华为授权手机零售店在华为手机大幅减少情况下的生存问题,华为在支持部分零售店来销售此款车,零售店可以获得相应收益。同时,华为选择北汽、长安和广汽三家车企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支持它们打造各自子品牌。用了华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车,经华为授权才可以使用 HI 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