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戴尔公司正式达成私有化协议,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与银湖资本将以每股13.65美元的价格收购戴尔公司,交易规模将达到244亿美元,这是自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最大规模的杠杆收购私有化交易。交易完成后,迈克尔将继续担任公司CEO,同时也是公司最大股东,此前他已经拥有公司近16%的股份。正如媒体此前所报道,微软为该交易投资了20亿美元。协议规定,除了迈克尔和银湖,还包括微软在内的投资财团将以每股13.65美元的价格对戴尔公司进行私有化。
据戴尔截至1月11日的企业价值计算,这一购价的溢价比约为35%。根据截至2013年1月11日的90个常规日的戴尔股票平均收盘价计算,13.65美元的溢价比约37%。交易买家将以现金收购除迈克尔-戴尔及特定一些管理层持股之外的戴尔全部在外流通股。业界对微软的入股的解读是为了在Windows系统使用方面展开更密切的商业合作。不过戴尔私有化,显然是要剥离PC的占比,更大重心显然不会放在PC上,而是IT服务上,微软的投资显然也是对IT服务的未来的一种预期。
2004年,当戴尔创始人迈克尔·戴尔退休时,当时稳坐PC前席的戴尔,在纳斯达克的股价一度高达40美元,而今年1月29日,戴尔以13.247美元收盘,其市值为230.14亿美元,相比其巅峰时期1000亿美元的市值,缩水近八成。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变化太快了。这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后,尤其是平板电脑的流行,智能手机的出现搅局的结果。戴尔曾经也试图转型,但显然不太成功。以这样一个价格私有化的话,戴尔无疑是占了很大便宜的。因为戴尔的投资者多数都是长期投资人,他们的持有价也要高于目前的收购价。这也是相关纠纷和诉讼要出现的原因。最终会如何走向,我们还不得而知。只是我们比较关注的是,戴尔私有化之后,会如何发展呢?
市场传闻,戴尔私有化之后,要彻底转型为服务公司,不再是PC公司。迈克尔·戴尔认为,在PC成为日常用品后,继续制造这种产品只有一个理由——让戴尔提供的服务更全面,将PC与服务、软件、服务器、打印机和其他产品打包,作为整体解决方案销售。如果没有自己的PC业务,将意味着竞争对手有可能趁虚而入。不过,迈克尔·戴尔担心华尔街始终把戴尔公司当成一家PC制造商。
为了能够向服务型公司转型,戴尔也早有布局。早在2009年,戴尔就斥资39亿美元收购了技术外包公司Perot Systems,去年又斥资24亿美元收购了软件公司Quest Software。除上述交易之外,戴尔还进行了一系列小型的并购交易,斥资数十亿美元收购了安全软件制造商、存储系统和其它产品。戴尔还成立了一个专门向企业出售软件的部门。戴尔已希望从普通消费者市场撤退,转而进入到利润更高的企业用户市场,并希望能成为企业用户的一站式服务提供商。这样也就和IBM的构成有点类似,在IT服务市场获得远高于PC的利润率。
但是,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戴尔也面临着诸多困难。首先是来自资本市场的质疑,毕竟一些长期投资者感觉自己吃了大亏,戴尔把公司贱卖了,如果没有一个满意的收购价,那么这部分投资人会诉诸于法律的。其次,IT服务市场虽然利润率很高,但是竞争也很激烈,IBM、惠普都在布局这个市场。可以预见的是,私有化之后的戴尔会进一步拆分,重新梳理自己的内部结构,玻璃部分业务,整合PC后的IT服务市场能力。私有化的好处就是,戴尔可以不必时刻暴露在投资者和分析师的严密监视下,将获得更多时间和空间发展其服务业务,从而更好地同IBM和惠普竞争。
目前,IBM、惠普、甲骨文等厂商占据了企业服务市场的高利润市场,这些厂商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软硬件解决方案,并且具备很强的定制研发能力。就目前的戴尔而言,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接下来,戴尔会不会继续一些并购或许也有可能,要充实自己在服务市场的竞争能力,戴尔需要改变的地方还有很多。随着戴尔私有化的启动,国际PC市场的格局或许会进一步演变。惠普和戴尔走类似的路线,都将专注服务市场,而联想在继续PC业务的同时,拓展PC+市场,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市场的野心勃勃,至于宏碁、三星、华硕、LG等厂商也都在踌躇满志地进行着自己的变革,毕竟单纯地PC已经难以承载企业发展的步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