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24年,离不开创新这条主线
文 小刀马
改革开放30周年,很多企业都在回顾,也在总结30年来的千变万化,对于国内IT企业来说,真正经历了改革开放变迁的企业不太多,而且能够越变越好的也不太多,虽然说英雄莫问出处,但是经过当年的尝试和勇于第一次趟这条河的真正能幸存下来的更不多,联想就是其中之一,当然联想的变化是越来越强。有没落的,自然也有变强的,自然法则,适者生存。我们在回首一些取得成就的企业蜕变的历程,不仅仅是一次总结,更主要的也是在寻找一种蜕变的内因,并引起后来者学习借鉴乃至超越。

源于创新,联想起步
简单回溯联想的历程,1985年,联想率先推出了业界领先的联想式汉字系统(联想汉卡),得到用户青睐,实现创业者“把技术变成钱”的梦想,开创了中国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传奇。秉承“贸工技”发展战略,联想代理IBM、AST、HP等品牌的IT产品,不仅获得支撑未来发展的原始资本,更重要地是积累了产品研制、企业运营、市场营销和渠道管理的丰富经验,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作为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企业,联想并没有沉浸于代理国外IT产品的高利润而裹足不前;联想于1990推出第一台自有品牌286电脑,并于1992在全球率先提出“家用电脑”概念,坚定地走上了自有品牌产品的发展道路,开启了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的新纪元。
1994年5月,联想推出了中国第一款经济型电脑——联想E系列家用电脑,这是国内市场第一款价格在万元以内的名牌386家用电脑,创下了一个月之内销售5,500台的奇迹,成为继联想汉卡之后的新传奇。1996年,联想PC
第一次战胜康柏 PC和 IBM PC成为中国市场第一,这标志着民族计算机产业在PC 市场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民族计算机产业,特别是
PC制造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联想内部体制改革成功实施,实现独特的“小步快跑”业务模式,打造了“大联想”销售网络,成为中国的PC之王。这一时期,联想构建了先进独特的以“快速”为核心特质的端到端的业务模式,在中国市场取得极大成功。联想实施了全面的企业信息化,练就了熟练的资本运作能力,逐步构建了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体系。
海外并购,杨元庆的睿智
做到国内老大之后,联想迎来了自己的天花板效应,此时的联想也完成了新老交替,柳传志把联想的权杖交给了杨元庆,从此联想迎来了崭新的杨元庆时代。如何把联想做得更强大,显然国内市场已经不能满足联想的发展需求了,国际化道路是必须跨越的。杨元庆通过一系列的变化为联想的全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003年4月联想放弃了使用达14年之久的Legend英文名字和外方内圆状如磁盘的公司Logo,全部换成了“Lenovo联想”并启动全球注册,为全球化扫平了品牌障碍。2004年3月,联想签约成为唯一源自中国的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吹响全球化的号角。
对杨元庆而言,如何把联想推向世界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联想的世界品牌美誉度不够,长期局限于中国内地市场的联想需要更大的知名度。并购无疑是最好的一个捷径,当时IBM有意将自己的PC业务割离出来,联想第一时间抓住这个机会,蚂蚁吞大象,2004年12月8日,联想宣布以12.5亿美金的价格并购IBM
PC业务,获得IBM在PC领域超过20年之研发积淀、全球顶尖PC人才和在5年内无偿使用IBM品牌,并永久保留使用全球著名的Think商标的权利,在全球化道路上迈出了关键而又重要的一步。2005年5月,联想与IBM
PC业务实现了整合,全球PC产业鼻祖和中国PC之王的梦幻组合、一个年营业额超过130亿美金的全球第三大PC提供商——新联想正式诞生,并因此改写了全球PC产业的历史和竞争格局。
联想收购IBM PC之时,业界并不是很看好。因为IBM
PC业务已经连续三年累计亏损10亿美元。联想如何整合?联想能驾驭了这条大船吗?业界的质疑声不断。不过,很快人们就发现联想的整合能力超出业界想象。仅仅一百天,联想就已经把亏损的IBM扭亏为盈。到2007年年初,联想已经实现单个季度四个大区同时盈利。事后,联想前任董事长柳传志在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称,当初要是没有杨元庆的坚持,联想就不会成功并购IBM
PC。当初,联想要迈向国际市场有两个选项:一是通过并购一家国际性公司,二是靠自身实力逐渐打进国际市场。通过自身努力,周期长,见效慢,并购无疑是比较好的一个选择。但当时联想为此召开的董事会上,董事会成员中没有一个人完全支持收购的决定。原因是联想已经足足走过了20年,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没有人希望冒这个险,但杨元庆坚持了。
随后杨元庆又组织召开了一次会议,并说明了他支持收购IBM
PC的观点。可以说,如果不是杨元庆的坚定不移,联想是不会做成这笔交易的。事实上,董事们的最大顾虑之一就是如何使IBM
PC业务扭亏为盈;其次是两家公司的整合问题。而以杨元庆为首的团队清晰地回答了上述两个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股东们的顾虑。随后的发展也印证了杨元庆的睿智和决断的精明。如果没有联想的收购,那么国际化扩展就没有现在这么迅捷,要做到全球第三的位置也更不容易。
整合创新,让世界一起联想
纵观联想24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有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创新。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联想的今天,没有创新或许联想早已经湮没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了;没有创新就没有1984年柳传志的创立联想,也就没有联想一举把AST挤出中国市场的壮举;没有创新,也就没有了杨元庆蚂蚁吞大象的收购IBM
PC业务;没有创新就没有联想的国际化道路,也就没有了一起奥运一起梦想的辉煌,自然更没有了联想今天的成就。毫不夸张地说,创新就是联想血液里的DNA,正因为联想一直勇于创新,也才能锻造出目前联想在全球PC业的名列前茅。
今天的联想集团,在全球拥有超过23000名员工,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2007财年营业额近170亿美元,在2008年跻身全球500强。联想走过的历程,始终秉承的就是创新的理念和追求卓越的传统,联想持续不断地在用户关键应用领域进行技术研发投入,建立了以中国北京、日本东京和美国罗利三大研发基地为支点的全球研发架构;在中国大陆,联想还拥有北京、深圳、上海和成都四大研发机构。联想的制造和物流基地主要设在中国、墨西哥、美国、波兰、印度、马来西亚、日本和澳大利亚等;运营中心位于北京、新加坡、巴黎、罗利。联想拥有庞大的分销网络,在中国有大约近万个零售点为客户提供服务。
2006年和2008年,联想以零故障的优异成绩分别成功支持了都灵冬奥会和北京奥运会,为奥运会的信息技术服务工作树立了新的标杆。创新已经成为联想血液中的DNA,以客户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信息技术和产品创新,是联想不断做大做强,在快速变革的全球PC产业中立于不败的基础。不断创新的联想的国际化道路已经走得非常扎实,技术的创新也在帮助联想不断挑战全球PC的霸主地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