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调英特尔背后的六个真相

(2007-09-04 20:56:39)
标签:

IT/科技

分类: 横看IT
 

高调英特尔背后的六个真相

 

最近,英特尔借大连工厂奠基之机,再发起庞大的宣传攻势。对英特尔关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冷静地思考。本文试图跟你一起来看看高调英特尔的背后,要有不对之处你来批评指正和补充。

 

真相一:实事求是认识英特尔大连建厂

 

英特尔大连建厂,宣称投资25亿美元。但是据有关报道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事实:一、25亿美元这个数字主要是用英特尔的二手设备折算的。二、英特尔的工厂建在保税区,享受中国的半导体出口退税优惠。三、英特尔对投资环境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当地政府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其配套。四、这套设备要36个月以后才投产,生产的是芯片组而不是处理器。英特尔自己都说半导体产业18个月换一代,36个月以后其技术的先进性可想而知。五、三年之后的市场技术如何演变,大家心知肚明,芯片组能承载三年的等待?

 

3月底,英特尔宣布这项计划的时候,就已经大肆宣传过。刚刚过去5个月,又来一个奠基。从3月算起,距36个月投产来日方长,也许还有好多戏在后头。所以,我们可以耐心地等待,看英特尔的大连建厂还有多少信息值得我们关注。关于英特尔大连建厂的事,有三篇文章值得看一看。

          《英特尔大连建厂为哪般?》

中国现代企业报http://www.farmer.com.cn/wlb/xqb/xqb1/200704170641.htm

          《大连引进25亿美元投资的台前幕后》

IT时代周刊http://money.163.com/07/0525/10/3FB62MNI002525C1.html

          《冷眼观察英特尔大连项目》

第一财经日报http://it.people.com.cn/GB/42891/42895/5477918.html

 

真相二:技术创新力被AMD挑战

 

AMD最近宣布发布巴塞罗那四核处理器,在投资保护、节能降耗、虚拟化、计算能力方面都很强大,对英特尔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虽然英特尔一年前就宣布发布四核处理器,但在专业人士看来,那是一款不负责任的过渡型产品。因为它虽然在性能上比双核产品有所提高,但在设计上很不成熟,英特尔要明年才能推出它自己的“真四核”产品。那时候,客户的投资保护就存在很大问题,尤其是对企业客户来说,一个数据中心里有多台服务器,如果处理器架构都不同,在管理、规划、应用上会带来麻烦。

 

英特尔由于早期的积累,市场份额比AMD大得多,公司销售收入也大得多,但是最近几年在创新上总被AMD挑战,进而被AMD抢走市场占有率。从64位到双核到四核,无不落后于AMD。凭借其在制程上的优势,稍微挽回一点败局,但是随着AMD日益强大,英特尔在创新力不足的问题,将日益成为挑战。

 

 

真相三:制造工艺实力难以弥补架构设计的慢

 

制造工艺强,是英特尔前些年积累的结果。处理架构设计落后,是英特尔这些年不注意创新的必然。

 

创新主要靠设计上的改进,好的架构设计对处理器的提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英特尔一时不注意设计被AMD赶超,算是情有可原。但是它现在依然不注意设计,就是匪夷所思了。为什么说它现在还不注意设计呢?因为它把过多精力过多地消耗在关注AMD上,AMD出双核,它要赶制“假”双核对付它;AMD出四核,它要赶紧“假”四核拦截它。为什么不静下心来把自己的产品设计做好,每出一款产品都是精品呢?

 

有人会说,创新有不同的途径。AMD是一年一熟的大瓜,英特尔是半年一季的小瓜,不能以此分优劣。而且英特尔就是制造工艺很强,但凡有点小的改进就可以到生产线上做出产品。

 

但是处理器创新跟种瓜有所不同。瓜是熟了就能吃。处理器创新需要中下游产业链开发人员随之修改设计、修改代码,用户才能享受到好处。英特尔从2005年到现在,仅在服务器产品线上就诞生了包括DempseyWoodcrestClovertownHarpertownTigerton五代产品,而且每一代产品的芯片组针脚、管线都不能向后兼容。英特尔这样频繁结“小瓜”,对中下游产业链伙伴来说就是“马路拉链工程”,对用户来说,就是所谓性能提高的好处根本享受不到。

 

英特尔以70%以上的市场份额担当半导体产业“带头大哥”的角色,它的如此作为,对整个产业的创新又能起到多大的带动作用?

 

真相四:用户利益如何保障?

 

创新力不足,又要保持不相称的市场份额、向投资人交待,怎么办?英特尔被迫走上“糊弄”用户的道路。例如,当AMD推出双核处理器的时候,英特尔原来没有准备好,但是很快也推出了“双核”处理器,把两个单核设计简单拼在一起,性能差、功耗高,被AMD爆料为“假双核”。当然,对英特尔来说,“假双核”比“没双核”强,而且通过用“假双核”糊弄用户,并以它一如既往的强大市场攻势,炒作它的“假双核”。直到一年多以后,英特尔的“真双核”才问世。

 

双核过后是四核。这回英特尔还是没准备好。因为设计AMD64处理器架构的人太天才了,从单核到双核、从双核到四核比较容易实现。按正常路线走,英特尔要设计出“真”四核还是会晚于AMD。AMD的策略是一上来就出“真四核”,而英特尔是先给大家一个“假四核”,即把两个双核简单拼接成四核,比AMD早三个季度推出它的“假四核”,以此糊弄用户说“英特尔比AMD早推出四核”。

 

虽然“假四核”比双核性能高一些,但是它功耗较高,且跟未来它自己的真四核不兼容。这一问题对用户的负面影响很快就显现出来。到明年,英特尔就会推出自己的“真四核”,比AMD晚一年左右。到时候,英特尔架构一改,用户就得跟着改。真是没完没了地改阿!

 

英特尔糊弄用户的例子还很多,用它的处理器,功耗很高,处理器所需要的芯片组、内存、风扇等加起来,功耗比AMD平台加起来最高高过41%,但英特尔在宣传中只字不提平台功耗,只提处理器功耗。它给用户一个高性能的酷睿作为样板,然后不断在此基础上缩水配置、削减价格,因为牌子都一样,用户还以为低价买到的是那个高性能的东西。奔腾E2000系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参见:主流市场争夺战 E2000能否拯救英特尔?http://liangjiayiong.blog.163.com/blog/static/3033595200751392832591/

 

真相五:损害产业链合作伙伴的利益

 

你也许还能记起方兴东的《挑战英特尔》这本书。书里大量列举了下游合作伙伴薄利甚至赔本、而英特尔获取高额垄断利益的事实。

 

合作伙伴是怎么被英特尔整到赔钱的呢?除了商业上的不公正手段以外,在技术上,它以自己的技术标准作为行业标准,而且因为它垄断着市场,下游合作伙伴厂商又不得不听命于它。

 

          对OEM厂商来说,英特尔频繁的产品变动,使它们不得不修改产品设计,例如,英特尔处理器功耗规格改变,OEM就必须修改主板、散热器、电源和系统设计,增加大量的开销;

          对主板厂商来说,英特尔自己生产主板与他们竞争;

          对芯片组厂商,生产英特尔兼容的芯片组要交授权费;

          对系统厂商来说,安腾64白白花掉HP和微软几十亿美元。最终就连共同研发安腾的盟友HP也耗不下去了,将安腾的研发全转给英特尔自己;

          对ISV来说,将既有应用转移到安腾架构上,需要大量的编译和开发成本,当年DEC在推出的Vax32小型机,也正是由于同样的原因而最终失败。

 

今天的四核上,英特尔在继续上演着同样的事,让下游合作伙伴被无谓的开销消耗人力、物力、财力。要知道这是在双核上延续下来的事情,英特尔难道就不多为下游合作伙伴多想想?

 

 

真相六:最大根源在于英特尔的垄断

 

英特尔目前在技术上并不比AMD领先,却占据着将70%以上的市场份额。很多人喜欢用“成则为王”的逻辑,而懒得去思考事情的前因后果。有些人或许还认为英特尔市场份额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让自己享受到物美价廉的好处。事实上,如果没有AMD的参与竞争,我们又怎么可能享受到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日新月异的技术变迁?或许还在摩尔定律的左右下,继续追逐超频的热闹。

 

实际上,垄断不利于创新、不利于市场经济,这已经是经过长期证明的结论。8月30日,中国的反垄断法获得全国人大表决通过。这部反垄断法从1994年年初开始酝酿,到2007年表决通过,历经14年的时间。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制定这部反垄断法,绝不是无事生非,而是规范市场经济。 

 

现在,英特尔的垄断就是一堂活生生的市场经济课。如果没有AMD竞争,英特尔或许现在还没有将X86架构提升到64位,也许正在用自己全新的64位架构向全世界大肆收钱,更不想双核、四核的事。

 

现在,AMD的技术领先了,或者说跟英特尔旗鼓相当了,而英特尔不想让出自己的市场份额。一方面,由于它的市场份额在市场规律作用必然会不断下调;另一方面,由于它拥有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它会利用这一垄断地位阻止其市场份额的下降。由此就必然出现了一系列的不正常现象,大到“假双核”、“假四核”的花招,小到在AMD发布会前捣乱,无所不用其极。

 

尽管目前在美国、日本、韩国、欧盟都有针对英特尔的反垄断调查,人们也对英特尔垄断一词有所认识,但是在实际行动中我们对此做得很不够,很多人(尤其是媒体)还在为英特尔大唱赞歌。媒体舆论应该在维护市场公平公正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以英特尔现在的技术水平,市场份额应该降到60%以下才是健康的状态,但是这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