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Gateway也将进入中国与联想的美国之痛

(2007-06-25 08:13:51)
分类: 横看IT
Gateway也将进入中国与联想的美国之痛 

       Gateway也将进入中国与联想的美国之痛

                                                        文  小刀马

 

       [pcworld专稿]:近日,美国第三大PC厂商Gateway表示即将进军中国PC市场,加上美国的前两大PC厂商惠普和戴尔公司,美国前三大PC厂商都将在中国市场聚首,显然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已经得到了这些厂商的认可,事实上,惠普和戴尔都在中国市场得到了不错的增长机会,可以说,中国市场给他们的经营带来了不菲的收益。

 

       据国外媒体报道,Gateway表示,作为拓展国际市场的一部分,Gateway已正式进军中国PC市场。Gateway还称,已经与中国最大的电子产品经销商神州数码进行了接触。除了中国市场, Gateway还在英国、法国、日本、墨西哥和加拿大销售其产品。截至今年5月,Gateway海外产品销售额占公司零售额的9.5%。Gateway CEO爱德华·科尔曼曾表示:“国际市场将为公司的业务增长提供一个契机。”据悉,Gateway在中国市场出售的PC机基本与美国市场上的产品相一致。当然,会有一些特定的变化,如中文键盘等。

 

       笔者感兴趣的是,为什么美国的PC厂商都在觑觎中国市场,而且以惠普和戴尔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来看,都获得了非常不错的发展机会,虽然中国市场乃至亚太市场一直联想的大本营,也是其他PC厂商无法撼动的一个根基,但是联想并没有占据了绝对的市场机会,给其他厂商还是留下了发展的余地,其实除了惠普和戴尔之外,包括宏基等企业在国内市场都获得了一定的机会。如今,Gateway也看到了甜头,想进来分一杯羹。

 

       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市场异常庞大,增长的潜力还是非常大的,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市场包容度要好于美国等美洲市场。众所周知,联想在收购了IBM PC之后,在美洲的发展可以说是异常艰苦。今年5月底,联想首次宣布,在经历了近两年的困苦之后,联想终于实现了全年盈利1.6亿美元,这是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后最好的业绩。据联想公布的截至2007年3 月31日第四季度及2006年全年业绩显示,第四季度联想个人电脑全球销量增长逾17%,季内集团获得包括重组费用在内的除税前溢利6,600万美元,毛利率更是达15.2%,并在全球各大区实现全面盈利。2006财年联想集团总营业额达146 亿美元,增长10%,盈利1.61亿美元。毛利率较同期也有了明显提升。

 

       联想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元庆表示,“本集团在过去的一个财年和第四季度全面取得良好表现。我们的业绩表现证明联想不但已稳定全球业务,而且我们重点发展交易型业务及新兴市场的策略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联想的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业务以及所有营运地域,无论是在市场份额、营业额和盈利方面都获得了稳健的增长,同时,美洲区的业务也扭亏为盈。”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联想在美洲区也实现盈利,在美国,联想的发展遭受了很多的困难,一方面是政治方面的,另一方面是竞争对手耍的猫腻。我们感叹的是,为什么在我们的市场就那么“公平”?为什么我们对那些国际PC巨头就那么的信赖和接纳?看看联想在美国市场的遭遇,我们真的应该感到愤懑。

 

       当然,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开放的政策决定了我们市场的包容度是非常良好的,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愿意到中国市场耕耘的原因之一。虽然,对我们自己的本土企业而言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环境,但是,因为是和国际一流企业的竞争,那么也容易使他们早日成长。

 

       联想的跨国收购和成为全球第三大PC厂商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如今的联想已经实现了全面的盈利,但我们也看到,一个季度的全面盈利并不能说明问题,联想更需要稳定的运营表现。联想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阿梅里奥表示,“我们已显著加强了集团的业务表现,目前我们必须凭借这强劲的势头,在市场上提供最优秀的个人电脑,以争取较行业更快速的增长和更好的盈利能力。”事实上,联想的发展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尤其是在美洲市场,毕竟一个季度的盈利还不能说明什么,联想更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更大的进展,面对以惠普、戴尔、Gateway为首的本体企业的反扑,以及政治方面不可确定的因素,持续和稳定更是联想需要向投资者证实的。在这方面,我们相信联想有这个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