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藏家凌君钰及军山土情结

(2024-03-13 00:49:29)
标签:

凌君钰

收藏家

军山土

时贤尺牍

南通博物苑

分类: 南通人文风物

    安铁生 (原创)刊登于20240313<江海晚报>11版

藏家凌君钰及军山土情结

凌君钰、徐咸、安铁生20200523于友谊桥东榉树广场“旧书驿站”

 


早闻南通收藏家凌君钰先生大名,相识是经旧书藏友陈卫德先生介绍,与南通文史作家徐咸先生,同在友谊桥东的榉树广场“旧书驿站”见面,查看那天留下照片日期是2020523日。共有的文化兴趣爱好、共同的南通风土人情话题,让那天上午聊得十分轻松惬意。本想再找个机会向凌老请教一些问题,想不到一年多后的2022117日,竟看到南通多个微信群传出凌老突然去世的消息,并于两天后与四面八方文友们一同自发地来到天福园,参加了他的追悼告别会。许多书画界、收藏界、文史界的朋友都来送凌老最后一程,凌老未婚无子无女,有如此多亲人及爱好书画文史的朋友聚集在此默默哀悼,这种凝聚力可见其人品高尚、人缘很好,颇接地气,

藏家凌君钰及军山土情结

藏扇漫笔(凌君钰文)发表于《文物天地》杂志

 


凌君钰先生系明朝中叶居住南通城外西大街马家府附近的地方名宦、湖广巡抚凌相之后裔。他“1957年从南通市第一中学高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困而放弃学业,先后到银行当临时工、到中小学当代课教师、到菜市场当会计、到百货商店当营业员。”(保晓冲《集收藏、鉴赏、评论于一身的南通民间文化人》)凌君钰先生的生活很朴素。吃穿用住都极简单,用南通方言讲可以说,如老农民一样“土得没魂”,但其藏品的文化品位档次很“雅致清逸”。所藏书画有国内许多大牌名家的,更有大量南通名流的;其文史掌故多谈崇川人文风物,拿现在话来讲“很接地气”。凌君钰先生说:“本人承受庭训,素有收藏之好。”可见源远流长功夫颇深。记得20187月《凌君钰藏扇面展》在南通博物苑展出,虽然扇面书画为袖怀小件,但精品佳作给夏日带来了清风凉爽的享受。这里有文徵明文嘉父子、黄慎、张大千、胡适等大家的,更有许多与南通有关名人范国禄、李方膺、龚贤、张謇、王个簃等地方文人的。其中,王个簃《罗汉图》为其青年时代鲜有的人物作品,珍贵程度不同凡响。

藏家凌君钰及军山土情结

 我藏影印本

 


值得一提的是,我有缘得到由南通市文广新局出资刊行、西泠印社出版社影印出版的《时贤尺牍》(俞吟秋旧藏、陈金屏主编)。这是南通前人罕见之书牍函札,原藏家俞吟秋是南通平潮人,先后就读于通州师范、南通中学、南通农校,能作山水画及古文,曾创建南通诗词书画金石研究会,自任会长。一九二四年三月,俞吟秋与张謇、张詧、金泽荣、徐鋆等人,于南通联合发起成立南通金石书画会;一九三七年,因日寇侵华,为躲避战乱干扰侵袭,俞吟秋迁避春申江上,以出版经营及贩售书画为业,创立南通金石书画会上海分会;一九四七年岁次丁亥,俞吟秋将手边积存、历年以来友朋故旧所酬答之书函信札总计两百多件,编辑成《时贤尺牍》,以为暮年清玩宝爱之物。不独可觇览俞吟秋个人之师友酬酢、往还问答之情状,亦可窥见南通金石书画会曾开展之相关艺文活动,可谓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通沪两地画坛艺苑之实录与年鉴。

 

《时贤尺牍》影印本套盒外是张大千行书题“时贤赤牍”;内两册封面均为“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王福庵隶书题签“时贤手札”。上册收录四十五名家,下册收录五十五名家。百位大名家总计两百馀件信函,集其大成该是多年心血何等不易,真是“颖园来鸿今宛在,纸上犹存老辈心”!新中国成立前夕,俞吟秋于上海辞世,妻儿回到南通,出售这些藏品谋生,被凌君钰先生开笔庄的父亲买下。后来《时贤尺牍》为凌老持有并珍藏,《南通日报》记者在采访他时得知:1966年“凌氏父子因收藏受到波及,大量藏品通过藏在菜市场摊位下最终幸免于难。”(20180725《南通日报》)而今影印出版成为传扬推广“中国美术南通现象”之重宝。

 


 

凌君钰先生的妹妹凌雨珍女士告诉我,大哥企业退休20多年收入不多,但一如继往地做着“奉献地方文化”的事情。他平日省吃俭用,把所有的积蓄用于收购名人字画印。如果遇见稀有的字画印,借钱负债也要设法买下来!与此同时,每收藏一件字画都要认真鉴赏,并写下感悟的鉴析文章。据不完全统计,仅发表在专业期刊杂志、报纸文学副刊上的评论与鉴析文章约有200多篇。如《藏扇漫笔》、《漫话书画闲章》、《藏书画扇面释读》等。凌君钰先生2017年被江苏省第二届“中国人寿”杯,评为优秀文化老人。



凌君钰先生日常生活简朴、穿着很“土”、书画印收藏以南通本地为主的“土”,其文章也都是与南通风土人情相关。在凌老的诸多作品里,我印象颇深刻的是,他尤为赞颂南通市南端长江边的五座山中的“军山土”:“地层含有胶结物质……土呈黄褐色,质地松软多孔,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岩石经过长期风化,再加上鸟粪的淤积,使这里的泥土特别肥沃,”“颗粒较一般山土来得细微松软,干泥不易成团,如抓一把手在手掌中捏团,随着手指放开,山土也为之松散开来,此土含氮和磷的成份比一般的山土要多。”他还考证到,明人邵潜夫的《州乘资》,就有军山土宜种山茶花之说;考证到乾隆年间我们通州状元胡长龄诗中,有“培根今属军山土”句,且“注云,军山土最宜培花,春月遍市大江南北”;考证到清末通州状元张謇诗中“曾有‘土价栽花贵’之叹,因此也就成了炙手可热的抢手货。”作为老南通人,凌老更有经验之谈:军山土“并非泛指军山所有的泥土,实际的开采范围很小,奇怪的是山上的蛇渔坟以东到宋家祠一带的平坡,以及招鹤崖附近的泥土最为养花。”足见他对军山土的酷爱,对家乡水土情缘之深厚,常人难及也。

藏家凌君钰及军山土情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