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介福堂旧话

标签:
介福堂孙天林南通医药商业志孙亘钊术媲神农 |
分类: 南通人文风物 |
我采访介福堂创始人之孙——孙天林(原自来水厂副总工程师)
六七十年前的南通城里,店铺排列以十字街为中心呈辐射状,向东是东大街、向西是西大街、向南是南大街、北边是钟楼,分得很清老小皆知。而且老字号大药店的摆布很有规律,以东大街的顺寿堂年代最久(道光年间创建)最大,西大街的介福堂其次(咸丰年间创建),第三便是张詧张謇1917年办的遂生堂了,可说都是江海大地没有人不知晓的名店。我们小时候站在十字街头向西行几十米,会看到门面朝北的25号门牌,即现在南通饭店的位置,有一古式古香、文气典雅的药铺,这便是市区顺寿堂之后的第二大药房介福堂了。它是一爿批零兼营、门类较全、前店后作、设施完善、规模较大的药铺。据《南通医药商业志》称,清末民初介福堂最多时有职工100多人,在长江以北享有很高的声誉。
浙慈/孙介福堂国药真不二价(南通县城内西大街……)仿单(民国时期)
昔日东大街的顺寿堂,即现在南通第一医药商店的前身,是清代道光二十七年(1847)从苏州迁来的最老的大药店。而第二大的西大街介福堂,有文章称也是道光年间办起来的,其实没有这么早。根据介福堂创始人之孙、原南通自来水厂副总工程师孙天林提供的信息,其祖父是宁波慈城镇(今慈溪)妙山乡文山村人,被太平军抓后因字写得好,“原任太平军幕僚,起义失败后,为逃避清廷追捕,从海上乘一小木船,漂流至南通平潮,后经营药材,并在崇川地界,相继开办介福、介寿两爿药铺。”(孙天林撰文“通城旧时中药铺”20050707《南通电视报》8版)孙老翻开有关书籍告诉我:时间是太平天国后期,约咸丰九年(1859)左右。祖父先在平潮镇药铺工作,后来到南通得宁波同乡会的帮助,并回慈城镇文山乡集资,买下通城一个药栈创建了介福堂,也就是在来通两年后咸丰十一年(1861)时的事了。《诗经·小雅·楚茨》称:“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易经·晋卦》亦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介福”意思即大福,有造福于大众健康长寿之意。南通介福堂整个店面的摆布基调,全部按照慈城某大药铺和上海童涵春风格设计建造,古朴大气具橘井流丹浙派风味。
“通州城内西街,孙介福堂处制”老药罐(摄自《南通老商标》)
孙天林的父亲孙亘钊,是祖父虚年50岁时所得之子,故倍加疼爱重点培养,可惜在7岁时创建人孙老先生不幸去世。孙亘钊从小在介福堂长大,学习了解药物知识和经营情况,年青时就常去上海浙江谈生意进货,与浙江行邦有很密切的联系,由于经营得力业务不断扩大。1932年南通城内西大街发生过一次重大火灾,轰动全城,浙江慈溪孙姓商人开设的“介福堂”药铺被全部烧光。南通陆甸坤“老先生还记得一桩事,大概在32年或者33年的时候,西大街上失过火的。从介福堂向西,沿了吴大生家还烧过了巷子口。后来重建的时候,当时的政府规定界址一律往后退2尺半,所以后来的西大街就只有这一段街面算是最宽的了。”(《总而言之》——西大街:南通历史上的一段繁华)我采访的孙天林也有笔录:“介福堂一场大火,连吴大生(当时南通最大的南北货店)的栈房(仓库)亦烧个精光。起火原因是学徒夜间看小说睡着,蜡烛火倒下,先烧着帐子,而后漫燃整个店堂。小伙子吓得逃走,最终整个介福堂付之一丙。”损失十分惨重。

陈布雷
“火灾后,股东一致同意重建复业,在店房建成后,由我父亲去上海进货。我父亲在上海药界几大家(童涵春、雷允上、蔡同德、同仁堂)信誉极好,故所有药材均是赊欠,容后付款。”(孙天林手稿)从兹一切重新开始的事务很多,有一次南通一位收藏家陆先生,在淘宝城地摊市场,拿出一本介福堂的老堂簿给我看,为毛笔手抄一寸多厚线大横本,深蓝色封面内为黄色宣纸,与我过去在医药公司档案室看到的其他老药号堂簿一样,扉而写着民国二十二年(1933)秋制,这就是原来清代堂簿已焚毁,在大火后重新抄录的近百种常用中成药,有关的配料、炮制、规格、功能主治、服用标准等,是每个店员必须学习掌握的,与现在出版的《中国药典》中成药本类似。介福堂经理孙亘钊,还两次约请陈布雷来通。陈布雷是孙亘钊大姐的外甥,其时在上海《申报》馆任主笔,并在商务印书馆兼职。“春日的一天,我父亲与介福堂‘头柜’(药组长),在接到(上海发来的)陈氏电报后,即去天生港大达码头,雇黄包车迎接陈布雷至南通城。下榻崇海旅馆,在通时日,均在大华楼用餐,鲥鱼为晚餐必用,酒是陈年绍兴花雕,我父亲全程陪同。”除了为介福堂“书写匾额外,还带来于右任墨宝。”(孙天林手稿)“第二年春天,陈布雷来到孙亘钊办的另一家介寿堂药店(西大街238号靠近端平桥),陈布雷喊我父亲五叔,中午在李桂记、夜晚在大华楼吃,第二天再请人挑‘龙盒’到介寿堂吃。”(孙天林口述)重建后高大的三开间石库门上“介福堂”三字金字招牌是请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官的辛亥革命元老、教育家、书法大家“近代书圣”于右任先生亲笔题写的,这是很了不起掌眼的事,在南通城里也是绝无仅有的一块于右任牌匾;该店内批发药材的柜上所挂“术媲神农”四个金字的匾额,则是孙老板的同乡、大才子政治风云人物陈布雷所书。 “术媲神农”意指该药店精工炮制的药材,可与发明祖国医药的炎帝神农氏相媲美,(据《南通医药商业志》186页)
1955年12月13日介福堂与其他27家私营药店,由南通市人民政府宣布,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据《南通医药商业志》6页)在1958年城里东西大街拆除、改建人民中路前,我们都看到的介福堂,大名人题匾墨宝闪耀门庭十分壮观!

旧药店堂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