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安铁生--精品男人语录
安铁生--精品男人语录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082
  • 关注人气: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謇爱坐的独轮小车

(2022-03-21 05:51:06)
标签:

张謇

独轮车

小车不倒只管推

南通交通史

张光武

分类: 南通人文风物

张謇爱坐的独轮小车
上图郁异人画,选自连环画《张謇》


文安铁生(原创)刊登于20220221《南通日报》6版

古来大凡车辆和桌椅相似,以四轮最为平稳,行也好停也行,安全感特别强,即契合古语所言四平则八稳也;三轮车三点接触地面,几何学里三点成面,古人赞三足鼎立,可像鼎一样沉稳,三轮者或行或停亦很稳妥;两轮车一前轮一后轮,虽站不稳,但有一定速度行进时,只要掌握好重心不左右晃动,很狭窄的乡间小路、城里小巷,也能顺利穿行;而杂技表演用的独轮车,我曾试骑过,扶着墙壁仍然难以前行,跌了几跤后只得放弃。可我们祖先发明的独轮小车,却能在华夏大地遍地开花,为世界上独有而被外国人称奇。我在20世纪50年代初,看到南通城乡独轮车还是蛮多的。记得上通师二附三年级时,发现一位姓侯的农村同学,他父亲就是推独轮小车帮人搞运输的。一次放学时其父找到他说,要在城里办点事,把一辆小车交给他推回家。侯同学书包往上一放,熟练地斜套上帆布带、抓紧车把提起来就走,我在后面看到其矮小的身材,竟走出屁股扭来扭去的滑稽步伐,但宽大的独轮小车却是平稳前行(我看到的那时大多是男人在后推,妇女、儿童在前用绳背拉)。上世纪六十年代,为改变河南许昌落后面貌而倒在工作岗位上名扬全国的先进典型杨水才,国人广为传诵的“小车不倒只管推”名言,竟然是不断奋力调整身体姿势重心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徐行的,这就是劳动者的吃苦耐劳、高尚伟大之拼搏精神了。

张謇爱坐的独轮小车
外国人在南通坐独轮车(老照片)

百年前的南通,为水网纵横的江海大地,可那时马路很少且道不宽,农村田亩间更是高低不平、窄小为多。当然以水路船运为主,陆路运行货物则多以肩挑和独轮小车解决。“独轮车是南通最普遍的民间运输工具,南通拥有近万辆,村民自备的这种独轮车,农忙务农,用于装运农作物,农闲则外出运输。乘客一车可搭二人,即左右分坐;装货一车可装200公斤左右。驾车者两手握住车柄,套上肩带就可驾行。一般都是由一人推行,也有在车前系一根绳子,由家人如纤夫拉纤,与推者结伴而行。”(《南通交通史》第62页)由于独轮小车多了,修车行也应运而生,海门和南通各县镇一样。都有专门的修车行,“修理手推车及水车等器具的店面,从业师傅的技术和一般的木匠有所不同,专业性较强,店面多以姓氏命名,如陈家车行、张家车行等。”海门画家郁异人先生,在《江海民俗风情百图》(续集)中就对这种“修车行”有着这样的描绘。

张謇爱坐的独轮小车
外国人在南通坐独轮车(老照片)2

我们南通的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先生,既当大官后又经商,许多人满以为,他的出行以轿子为主吧?非也,其孙辈张光武先生在《张詧是了解弟弟张謇的》一文(2019年9月15日《新民晚报》)中记得清楚:“那是个农历六月的清晨,一宿未曾好睡的张謇出现在姚港,他是乘坐独轮车去的。许多年了,张謇出门时的交通工具一直坚持用独轮车,那是一种中国农村代步的交通工具,据说是诸葛亮发明的,就是书上写到的木牛流马。这种独轮车行驶时叽咯叽咯响个不停,构造前头尖,后头两个推把像羊角,南方人叫它羊角车。古时候女子婚后回娘家,用的就是这种独轮车。张謇对独轮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记得父亲年纪大时也坐独轮车。以前父亲乘坐独轮车,遇桥即下,过桥后再走上几十步才坐上车,他说,人心比人心,我不是怕车子万一倾斜跌倒,是坐车的人要体谅推车的人,不能让他太劳苦了。张謇觉得,他每坐一次独轮车,就是把父亲的话温习一遍。”这里提到“遇桥即下,过桥后再走上几十步才坐上车”,也是我儿时经常看到的,不少南通的医生出诊、老师出访,文化素质高的人,都是深深体恤劳力者的苦楚的。后来我还看到许多描述张謇先生丰功伟绩的文章里,都有这样的叙述:几十年来张謇先生“还一如既往,和青壮年一样,顶风寒,冒酷暑,坐着一辆独轮小车,在崎岖不平的垦区颠簸而行……”这也可说是其百折不挠、砥砺前行的标志吧。

http://www.zgnt.net/ntrbszb/pc/pic/202203/21/4f3f44ab-45bc-4310-aa5b-e141ab151738.jpg.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