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面疙瘩旧话20211016《南通日报》

(2021-10-16 01:16:14)
标签:

面疙瘩

吃了疙瘩活一万

面鱼儿

难得糊涂

分类: 饮食文化

面疙瘩旧话20211016《南通日报》面鱼儿

安铁生(原创)

南通人吃面疙瘩,至少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它不圆不方不三角形,上面布满“瘰疬”高低不平,下到水里啥样就啥样,随意随形不讲究。昔日我们家制作面疙瘩的方法很简单,母亲是将面粉加水加盐加味精,调匀和成厚糊状,用小瓷调羹舀着一一投入沸水里,加些菜叶一同煮熟即可。此物和米饭一样最是价贱,比水面、缸爿、馒头还要便宜,是百姓度日疗饥暖肠的好东西。翻阅南通《通海新报》老报人父亲安颂谟(1902-199530多年前的笔记,发现记录着我的祖母马媛基,竟然是百年前制作南通面疙瘩的能手。他写道:“我母(即马媛基)下的面疙瘩,用面粉调味加水作糊,把一双筷子在碗边刮下一小块一小块如豆瓣大小,下到汤锅,再加入酱油、麻油、虾油、虾子,就可充饥。因为我母亲制这食品,比市上买的馄饨、汤面都美味,少青祖父住在我家时喜欢吃。他常指明要吃这精制的面疙瘩,有时能吃二斤,问我:三宝!我一顿吃了这么多好吗?我说,欢迎欢迎,爹爹能吃,可见消化力强呀!”上述可见过去南通上两代人做面疙瘩的不同:我祖母是用筷子在碗边刮小片面糊下锅,而我母亲是用小瓷调羹舀着下锅的,看来还是我祖母的手法更加细腻高超,且调味品很多肯定味道更佳。

过去我一直认为,面疙瘩是平民百姓吃的,南通人俗称的“糊糊儿食”,其实不然,而且它的来头还不小呢。当年乾隆皇帝七十大寿办千叟宴时,面疙瘩曾被当作一道大菜上桌,因为乾隆皇帝生日在冬季,天气寒冷,这时候吃上热乎乎的疙瘩汤真是暖胃又暖心。因为来参加千叟宴者很多都是年老功臣,疙瘩汤的细软绵烂是再适合不过了。当然宫廷的疙瘩汤也气派,据资料:取鸡蛋打散掺入,海参、香菇、番茄、虾仁等切成小丁,再加入红苋菜等,味道特别鲜美又好看是理所当然的了。俗话说:“短寿饺子长寿面,吃了疙瘩活一万”,民间也有不少地方寿宴上吃面疙瘩的习俗。面疙瘩汤又叫拌汤,西北地区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面鱼儿,还有一个蹊跷奥妙的名字“难得糊涂”,可见它可以是块状、条状、鱼状或核桃状,甚至是絮状、糊状随意随行。《红楼梦》第三十五回载有,宝玉想吃那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汤。贾母便一迭声地叫人做去。凤姐忙差人将面印送了来,原来面印是四副银模子,都有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凿着菊花、梅花的,也有莲蓬、菱角的。取面粉加水调料和匀将它压制成一块块不同形状的面疙瘩,再用新鲜荷叶、高汤制成的羹,这可是又一种奇特做法,难怪有人戏谑语评价:“你们城里人真会变着花头吃!”

国家高级烹饪技师赵亮研究面疙瘩多年,在20191112日《生命时报》发表文章说,《做疙瘩汤,搅面是关键》:“最关键的是搅面,一定不要一次性加入水,也不要用杯子往里倒,否则加水过多,就成大面疙瘩了。用勺子一点点地盛水,边加边迅速搅拌,一定要快,不要让面成团,要搅成均匀的面粉粒,用细头的筷子效果最好。此外,煮疙瘩汤时,要用筷子一点点地把面粉颗粒倒入锅中,不要一次性倒进去,否则面粉容易成团。做疙瘩汤不需要加很多种调料,有盐和白胡椒,已经足够好喝了。刚做好时,疙瘩汤不是很稠,放置一会儿,就黏稠多了。”这是名厨的高见。

上海作家程乃珊称:“面疙瘩,上海坊间最普通最平民的一种吃食……丰俭由人,是与阳春面一样大众化的上海小吃。”她回忆四五十年前带学生下乡战三秋,一天突有寒流来袭,大家又冷又饿又想家,于是与另一中年教师宣布:“今天给大家加餐,我们吃面疙瘩好不好啊?”学生们顿时一片欢呼,“毫不吝啬地将平时熬肥猪肉熬下的油渣连带白花花的猪油倒进去,最后用小瓷调羹将调好的面糊一勺一勺甩入汤中。雪白的面糊在嘟嘟冒泡渐渐泛成翡翠色的热浪中翻腾……很快,每个学生都捧着满满一搪瓷缸热腾腾香喷喷的猪油青菜面疙瘩。”饥寒之中的师生食此面疙瘩汤,胜过无数山珍海味、多年后仍念念不忘!

http://www.zgnt.net/ntrbszb/pc/pic/202110/16/2f1ff767-c2f1-4a31-a41a-e8ac45ee3292.jpg.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