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龙口:“山东首富”丁氏百年
http://s14/middle/4af3174ag9a7c7d610d5d&690
丁氏故居,清代山东首富“丁百万”家族遗存下来的老宅,鼎盛时期,其豪华建筑覆盖了大半个龙口市的黄城。目前仅存“西悦来”的局部宅第,现为龙口市博物馆。这片稀有的古建筑群,带有浓厚的京城府第和胶东民居的神韵,是“黄县房”的典型代表,堪称清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http://s15/middle/4af3174ag9a7c7fc110ee&690
“黄县(今龙口市)的房,栖霞的粮,蓬莱净出好姑娘。”这是胶东民间曾流传着的一首歌谣,而其中“黄县的房”就是指那个曾经占据了龙口市老黄县城大半个城区的丁氏故居,以及它的缔造者“丁百万”的传奇故事和这个家族历经二百多年风雨为我们留下的现代启示录。
梦回清朝:“丁百万”到底是谁?
我们穿越时空的束缚,梦回清朝中期,从万米的高空“俯视”当时的整个龙口黄城:城市以城墙内的县衙、书院为中心井然分布,道路四通八达,钱庄、纺织厂……各种挂着幌子、字号的店铺林立。
这是在位于龙口市博物馆新馆中,通过现代化展示技术、以沙盘模型为我们展现的历史瞬间。此时,四周忽然暗了下来,几道光线照亮了眼前的大半个城市,“这些就是‘丁百万’鼎盛时期在黄县的地盘儿。”龙口博物馆副馆长马志敏指着几大片被照亮的建筑群告诉我们,“丁氏故宅始建于雍正年间,建成于道光年间,至今已历经二百余年的风雨岁月,丁氏家族于昌盛时期大兴土木,建造了这座富丽堂皇的宅第。”
眼前的建筑群,和四周的房屋相比有着明显的建筑特色,它以每路中轴对称布局,皆是统一的五进四合院落,典型的北方硬山建筑。马馆长告诉我们,丁氏故居作为“黄县房”的代表,是兼摄京城府第之长而独具胶东民居之大成。据统计,鼎盛时期该家族宅第达3400余间,遍及大部分黄县城区,气势恢宏,冠绝一时。
http://s10/middle/4af3174ag9a7c7bf8e079&690
“既然都是‘丁百万’的地盘,那为什么却挂着不同的牌匾。”有人对标注了不同名称的丁氏建筑群产生了疑问。对此,马馆长解释道:“大家常说的‘丁百万’并不是单指某一个人,而是指积累了深厚财产的丁氏家族。第一个‘丁百万’是十一世祖丁元沂,家族在随后相继创办了八大支系,每个栈房都有自己的字号,如‘文来’、‘泰来’、‘东悦来’等,号称丁家的八大钱囊。自此‘丁百万’成为富有的丁氏家族称谓而遐迩闻名。”
从宏观上了解完丁氏故居后,我们迫不及待地心驱车前往位于龙口市东莱大街的故居博物馆,想要身临其境感受它的雄姿。遗憾的是岁月流逝,昔日的辉煌在兵荒战乱中已成为历史。“如今的丁氏故宅,只是丁家‘西悦来’一支遗存下来的部分宅居,现仅存有55栋243间,占地约1.5万平米,不足其原有整体规模的十分之一。”
值得庆幸的是,龙口市博物馆于1985年设址于现存故宅内,并对这片古建筑进行了多年的修缮和保护,使得这处极为珍贵的露天文物得以保留下来。今天的丁氏故居地处的黄城西大街是个繁华路段,距离汽车站仅200米远,路上人声鼎沸车水马龙,放学的小孩子嬉闹着经过,附近商店的喇叭卖力得叫卖着,十分热闹,以至于我们一行仔细寻找,才觅到了被现代商铺招牌包围了的正门。
http://s9/middle/4af3174ag9a7c7b9d65f8&690
“皇家”建筑:富可敌国的华丽
走近大门,门上“丁氏庄园”的金字牌匾赫然在目,下有四个描金寿字,大门两旁一对石鼓门枕也是精雕细刻,让人忍不住凑上前细细揣摩,试图读懂其中的故事。
“两旁的石鼓,称为门当;门框上的四个门簪,称为户对。丁氏建筑作为儒家大院,在细节和内涵上都十分讲究。”龙口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龙口市博物馆馆员赵斯田在正门迎接了我们。她指着门顶瓦檐上对称的龙头石刻告诉我们,“这叫正吻,是丁家房屋的特点之一,有镇宅避邪之威。”
推开漆黑大门是条门道,上方挂的灯笼,写着“丁记”。迎面正中照壁上挂着漆金的“鸿喜”牌,表示大喜,而照壁本身也相当考究,上有龟背文,下有精美的砖雕图案——喜鹊登梅,这一切无不显示着主人对家族吉祥的期盼。
踩着由卵石与青石铺就的地面进入这处深宅大院,整个世界一下安静了下来,就像误入世外桃园,让路途劳顿的我们不自觉地忘却了都市的喧嚣。置身在这幽静清雅的故宅中,丁香满园、松竹点翠,老宅象一位饱经沧桑的世纪老人述说着主人“丁百万”家族的兴衰往事。
眼前这座现留存的“西悦来”丁氏故宅,四个大院方正统一,建筑平面形似“丁”字。在建筑设计上可以与京城的王爷府相媲美。走在幽长的更道,只见院墙高耸,庭院深深。赵斯田介绍说,丁家建筑在风格上讲究宏伟、坚固,多选用松柏木和花岗石,而木雕、石雕、砖雕更是丁家建筑的一绝,已经被列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说光扎抹一块方整石的外表石缝便要用一个工日。
品味存留下的华丽,我们不难想象丁氏家族在鼎盛时期的强大。据记载,在乾隆盛世,丁家在全国建有当铺72座,至晚清已遍及全国十一个省市,相传资产折合白银达五千四百余万两,相当清廷两年财政收入,真正是富可敌国。
http://s12/middle/4af3174ag9a7c80ccd26b&690
迹传说:意外之财还是理财有方?
据黄县志书载:“山东言富者,德望推丁氏焉。”丁家富甲天下,可他们的创富过程却充满着传奇色彩。从身无分文的饭庄“打工仔”,到富可敌国的“当铺世家”,他们在打拼过程中所贯彻的以德为本、诚信经营、善于理财、重视教育等富含现代启示的理念,至今仍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关于“第一桶金”,民间众说纷纭,至今也是个迷。相传,丁家黎氏携子来到黄县城后,开了个小吃部,以卖小米粥、烧饼为生。数年后,江南一盗贼,偷了皇家一批珠宝,被官府抓住判为死囚,押入黄县大牢。明清时期,囚犯必须家人送饭,因其系江南人,无人送饭。丁家行善,一日三餐都给盗贼送去。一日,盗贼边吃饭边告诉丁家人,在城南五里桥下,有一包东西,请丁家拿回家去,以答谢每天送饭的恩德。
丁家到五里桥下取回包裹,见是一批珍贵的珠宝,之后便用这钱开起了当铺,继而发家。
赵斯田告诉我们,龙口市民间有句俗话叫“没有外财不发家”。上述传说符合人们的传奇心理。但追溯族谱,丁氏家族先祖积德为善,理财有方,之后走上一条“儒—官—商”兴家立业之路,才是昌盛的根本。
遗址一间房内挂着一块匾,上书“古今来多少世家无非积德
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据说是丁氏的家训。丁氏家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把教子读书放在了突出位置。建有专门的供孩子学习的书房,并出资聘请饱学之士来这里执教。孩子们念书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还花巨资送到北京国子监或太学继续深造。
丁氏家族教育为先的理念,最终使家族发生了质的变化,受过良好教育的丁门子弟,经商的形成儒商风范,而更多的子弟则走上了学儒致仕的道路。为此,光绪帝两次颁发圣旨表彰了丁氏长辈教子有方:“教育可兴家,更可兴国”。丁氏家族的发展史,生动地印证了这一规律。
丁氏家族在经商方面,非常注重商业道德和信誉。据传,丁家当铺在收当时坚持不压价,不克扣当户,对过期的“死当”也分别以不同情况,适当照顾。因此,声誉好,发展快,并像滚雪球似的越办越大。其它产业,如粮行、杂货铺等也带动发展起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兴旺景象,并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视,颁发给丁家的所有店铺“龙票”。有了皇帝颁发的“营业执照”,所有官吏、恶霸都不敢干扰店铺正常营业。再加之丁家历代都有不少人在朝中或地方为官,这对保护、促进丁家商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丁家“以仕保商”所取得的积极成果。
http://s12/middle/4af3174ag9a7c8278ff1b&690
家族风云:钱财散尽后的人文支撑
上百年风雨变幻,丁氏的财产早已风流云散。但在历史大潮的涌动中,丁家培养出的人才,大多数经得住历史的检验,那些依然健在的丁家后裔在国内外依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丁氏家族十五世孙丁佛言,是清末民初著名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他曾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议员”,是黎元洪“大总统”的秘书长,并参与起草了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他一生著述近百万言,被誉为
“鲁之灵光”。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丁氏家族中参加革命的人数有100余人,其中11人为了革命成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解放后一批丁氏后代成长为各条战线的栋梁之才,例如丁方明曾为山东省副省长,丁钊成为共和国的将军。丁氏子弟能够跟随时代的潮流前进,正说明:财富可以瞬间风流云散,而人才才是支撑家族的脊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