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涛《中国皇朝末年的长篇小说》中的一则谬误及其他
(2014-01-20 16:03:43)分类: 读书·文化 |
德国学者司马涛(Thomas Zimmer)在论述《西游记》时写道:“此外争论的焦点还在于“白猴”这个形象,在公元前3世纪的《吕氏春秋》里就将其作为例子引证,它身上具有一定的超常能力,楚国宫廷侍卫们对它无可奈何,可是最终射手杨戬换准了它的行动方向,先发制人,将它射杀。【1】白尚德(Chantal Zheng)根据以上所述推论猴子与新世纪开始有一定的关联。之后杨戬在楚国的地位几乎与传说中射下九个太阳恢复世界秩序并且标志新世界开始的神射手后羿平起平坐。此后从汉朝开始,小说又开始描写白猴这个角色,它总是以强抢民女的形象登场,硬是附上了与淫欲有关的内容【2】……原先相互间毫无关系的哈努曼和白猴有可能成了小说《西游记》的源头,在小说中均可以看到两者的影子。【3】” [1]
【1】按:此处的杨戬系作者认识错误,或由译本音近所致,乃应为养由基。《吕氏春秋·博志》中记载,荊廷嘗有神白猨。荊之善射者,莫之能中。荊王請养由基射之。养由基矯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發之則猨應矢而下。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又《淮南子·说山训》:“楚王有白猿,王自射之,则搏矢而熙。使养由基射之,矫弓操矢往,未之发,猿拥柱而号矣,发之则应矢而下,王大悦。”其人善射术,较权威的史书《战国策·西周策》中记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2】按:作者或受到夏志清先生用英文写作的《中国古典小说导论》(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的影响,夏先生言:“在中国两个最著名的传说中,恶猴子是以妇女诱骗者的面目出现的。” [2] 其所指为唐代传奇《补江总白猿传》与宋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此二者皆出现白猿作祟扰民,后者更曾摄偷佳人。又元代杨景贤《西游记杂剧》第三本第九出《神佛降孙》中有孙悟空(通天大圣)曾摄金鼎国王之女为妻的剧情(金鼎国王女云:妾身火轮金鼎国王之女,被通天大圣摄在花果山中紫云罗洞里)。作者所言“汉朝开始”不知所指,似乎应为唐以后。郑振铎先生在《西游记的演化》中说:“后来的孙行者是免不了有些白申公或白猿的影子的。” [3]
【3】按:此乍看为新颖的见解。此前曾有鲁迅先生之本土无支祁源说 [4] 及胡适先生之印度哈努曼源说, [5] “总的趋势是印度来源说占了上风”, [6] 如郑振铎先生言:“孙悟空的本身似便是印度猴中之强的哈奴曼(Hanuman)的化身……什么时候哈奴曼的事迹输入中国?是否有可能把哈奴曼变成为孙悟空?我们不能确知。” [7] 陈寅恪、季羡林二位先生皆赞同胡适先生的观点, [8] 并梳理《西游记》之印度成分,即受《罗摩衍那》影响,成孙悟空之形象本源,汲取并改写部分神话传说,成小说情节。季羡林先生言“不能否认孙悟空与《罗摩衍那》的那罗与哈努曼等猴子的关系,那样做是徒劳的,但同时也不能否认中国作者在孙悟空身上有所发展。” [9] 将《吕氏春秋》及唐宋传奇中的白猿看作是具有传承性质的神话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大胆假设(作者也未做考证,是否为同一只猴子,或是彼此之间关联的分析)。并且又将其与哈努曼之混合体体视作孙悟空形象的源头,提出另一种民间传说系统与印度神话的交融,实过于牵强。
【另】按:虽《陈巡检梅岭失妻记》为宋话本,其中有神通广大的白猿精(恶猴)齐天大圣出现,但稍晚(王国维论证刊行于南宋 [10] )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猴行者已在取经路上,而且“把猴行者写的颇知畏惧” [11] 。与陈巡检的故事中的齐天大圣形象大相径庭,善恶迥异。不知司马涛先生缘何取《陈巡检梅岭失妻记》之齐天大圣形象,而舍“取经诗话”之猴行者——姑且猜忖司马涛先生并未读过后者。
[1] 【德】司马涛:《中国皇朝末年的长篇小说》,顾士渊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15页。
[2] 【美】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导论》(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胡益民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32页。
[3] 郑振铎:《郑振铎全集》第四卷,《中国文学研究》上册,第二卷“小说研究”,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72页。“白申公”见《陈巡检梅岭失妻记》,“且说梅岭之北有一洞,名曰中阳侗,洞中有一怪,号曰白巾公,乃猢狲精也。”
[4]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九篇,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68页。“明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无支祁)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
[5] 胡适:《胡适文存·二集》卷四,载《<</span>西游记>考证》,黄山书社,1996年,第469页。“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印度最古的纪事诗《拉麻传》(Ramayana)里寻得一个哈奴曼(Hanuman),大概可以算是齐天大圣的背影了。”
[6] 季羡林:《季羡林文集》第八卷,《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载《<</span>西游记>里面的印度成分》,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98页。
[7] 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第270页。
[8] 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第98页,季先生言:“陈寅恪主张前者(即印度源头说)”。可参考陈寅恪先生《金明馆丛稿二编》中的《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一文,(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217页。
[9] 同上书,第98页。
[10] 王国维:《观堂集林·观唐别集》卷三,载《宋椠<</span>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675页。
[11] 胡适:《胡适文存·二集》卷四,第4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