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藏历新年:背首水·卓苏切玛·德嘎

(2007-02-18 12:43:38)

W020070216636004001070.jpg


过年时除了朝拜神佛、走亲访友,逛街观景也是拉萨人的活动内容

  公元2007年2月18日是藏历火猪年新年,与农历春节为同一天。西藏地域辽阔,由于生产生活的不同要求,有些地方过年日期的选择也有不同,不过大部分人往往会首先想到藏族文化腹地——拉萨地区过藏历新年的习俗。

  传统藏历新年初一的帷幕是以背首水拉开的。清晨,姑娘们背着水桶到河边去背水,水桶上系有一条雪白的哈达,表示吉祥。听前辈们讲:水是幸福之本。生活告诉西藏人这句话是真谛,人类的起源与江河有着密切的关系。

    穿上节日盛装的阿妈,大年初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走到佛龛前把姑娘背回来的首水盛在供碗内敬奉神佛。点亮酥油供灯,烧上几柱香,双手合十,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进行祈祷。“神佛保佑,愿六界众生,普渡苦海,得到幸福”。祈祷完毕,阿妈的心这才觉得平静、坦荡、宽慰。

  初一是新年的头一天,这一天人们天不亮就起床,洗梳完毕穿上新衣服,拿着酥油供灯到寺院里朝拜神佛。寺庙的院子和走廊里到处都是朝拜的人群,酥油供灯千盏万盏,把整个寺院照得通亮,佛像身上戴的那些金银珠宝闪闪烁烁,藏香的香气扑鼻而来,在一种庄严、神圣的气氛中,善男信女们念诵着经文向每个酥油供灯挨个添油,仰望神佛端庄、安祥的脸庞,双手合十虔诚祈祷,祝福一切生灵幸福。人们用这样一种方式迎接新一年的朝阳。

W020070216636011521579.jpg


正月十五摆花节拜神佛。酥油灯千盏万盏,把整个寺院照得通亮

  新年的第一天,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心情格外高兴。天还没亮,穿上新衣服,出去放鞭炮。除夕那一天,家家户户把房前屋后 ,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在佛龛前摆上“卓苏切玛”,摆上“德嘎”,这是表示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充满祥和瑞气。“卓苏切玛”是用酥油拌和的糌粑和干炒麦粒, 分别装在雕刻精美的木质“ 切玛”盒中,插上两块彩塑酥油花板。酥油花板上通常见到的图案有六吉祥、四和睦等传统图案,这些图案都是用彩色酥油捏出来的。图案线条流畅,色彩鲜艳,表现吉祥的内容。此外,还插几枝鸡冠花和带穗的干麦杆。“切玛”盒两端有一对手柄,从中穿过一条哈达,一个完整的“卓苏切玛”做成了。“卓苏切玛”是一个精美的艺术作品,它的外观具有很好的欣赏价值,它的内涵表现吉祥。藏族人用它来表示新年吉祥如意、合家欢乐。

  按照传统规矩,“卓苏切玛”是过新年、婚礼和重要庆典场面上专门用来表示庆贺的吉祥物,不过如今它的外观和内涵都有所延伸。机场停机坪,饭店大厅前,迎接贵客的场面上也常常捧出“切玛”盒,表示对客人的最高礼遇。如今这种行为渐渐地改变了原有的“切玛”盒用法。既然没有大的矛盾,大家只好从不习惯到习惯,直至视为一种藏族独特的迎宾方式大胆运用。哈达的运用也存在着这种情况。

  过新年时,和“卓苏切玛”一样重要的一个东西是“德嘎”。所谓“德嘎”是指藏柜上按照规定的形状堆垒起来的油炸果、糖果、酥油、砖茶、酥油茶、青稞酒等物品。过年前夕,每家每户自己动手炸油炸果,除夕夜晚,把那些专门用来制作“德嘎”的油炸果整整齐齐地摆在藏柜上,摆成一个方形,这种摆法是有严格规定的。然后在它的前面整齐地摆上一排盛满糖果的瓷碗,旁边摆上方块酥油和砖茶,还有盛满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瓷碗,“切玛”盒和酒壶也摆在这个队列中,这时候一个完整的“德嘎”工程就竣工了。

  整个“德嘎”是摆在一幅神佛唐卡面前,意味着对神佛的顶礼膜拜。“德嘎”阵容中的“卓玛哲森”是两样表示吉祥的特殊事物。“哲森”是这样做的。在煮熟的大米里放上熔化的酥油,盛在茶碗中,等酥油凝固以后,撒上粉末白糖,这就是“哲森”。“卓玛”的做法也不复杂,人参果煮熟以后放进溶化的酥油,盛入茶碗中,稍候酥油凝固,把粉末白糖撒在上面,“卓玛”就做成了。藏族人把这一对食品看作吉祥的象征物,重要庆典仪式上它是必不可少的好东西。

 

  藏历新年从藏历元月一日开始,十五日结束,持续十五天。藏历新年是藏族最隆重、热烈的传统佳节。因为全民信仰佛教,节日活动洋溢着浓厚的宗教气氛,是一个娱神和娱人、庆祝和祈祷兼具的民族节日。

  进入除夕这天,要给窗户门楣换上新布帘,在房顶插上簇新的经幡,门前、房染和厨房也要用白粉画上吉祥图案,构成一派喜庆的气氛。入夜,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例行的“古突”,类似汉族新年的团圆饭。“古突”是用面疙瘩里分别包进石头、羊毛、辣椒、木炭、硬币等物品。谁吃到这些东西必须当众吐出来,预兆此人命运和心地。石头代表心狠,羊毛代表心软,木炭代表心黑,辣椒代表嘴巴不饶人,硬币预示财运亨通。于是大家相互议论,哈哈大笑一场,掀起欢乐的高潮。接着,全家用糌巴捏制一个魔女和两个碗,把吃剩的“古突”的骨头等残渣倾入糌巴捏成的碗里。由一个妇女捧着魔女和残羹剩饭跑步扔到室外,一个男人点燃一团干草紧紧相随,口里念着:“魔鬼出来,魔鬼出来!”让干草与魔女和残羹剩饭一起烧成灰烬。同时,孩子们放起鞭炮,算是驱走恶魔,迎来了吉祥的新年。

  大年初一这天,家庭主妇起得早。五点钟左右就要煮一锅“羌枯”,即放有糌巴、红糖和奶渣的青稞酒,给每人送上一碗。家人尚未起床,就在被窝里喝完“羌枯”,继续蒙头睡觉。主妇则坐在窗前等待日出,当东方晨曦初露的时节,匆匆背上水桶去河边或水井汲取新年的第一桶水。传说这时的水最为圣洁、清甜,谁家最先打上吉祥水,在新的一年里就能免去许多灾难。天亮了,全家穿上新衣服,洗漱完毕,晚辈就开始向长辈恭贺新年,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然后开始早餐,互敬青稞酒。在牧区,主妇按照家庭成员的数目煮好羊头,用食案捧到年龄最长的男子面前,由他依长幼的次序分发给每人一只羊头,一把小刀。大家围着火炉一面剥羊头肉吃,一面互祝新年家庭和睦,人增畜旺。大年初一这天,一般都闭门谢客。大街冷清,人们只在家里举行庆祝和佛事活动。

  元月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开始串门拜年。客人登门必道“洛萨扎西德勒”(新年好),主人则捧起“切玛”到门口迎接客人。客人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拈起一撮粘巴、几粒青稞抛向天空,表示敬神;再拈起一撮糌巴和青稞送进自己嘴里,感谢主人的盛情。然后入坐饮酒聊天。这天起,民间艺人也四出活动,演唱藏戏和“折嘎”。富裕的人家提前与民间艺人说好,准时来家演唱,与客人共享。没有得到邀请的艺人也可主动串门演唱。折嘎艺人头戴白面具,手持木棍,用即兴编唱的歌词愉悦主人,如女主人多么美丽,男主人多么睿智,新年里一定会走好运,等等,一般都能得到好酒好肉的酬劳。街头和村子里,人们还举行群众性的歌舞和藏戏演出活动。

  这种相互拜访和自娱性的文艺活动要持续三至五天,然后逐步转入以娱神为主的佛事活动。在拉萨地区主要是参加传昭法会,在东部昌都和北部羌塘草原,人们开始转山朝佛,给寺庙布施上香,祈祷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