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万象之162:中科院女博士造假身败名裂博士学位被撤销

(2017-10-14 18:09:59)
标签:

文化

体育

时尚

情感

汽车

杂谈

分类: 大学万象

中科院女博士造假身败名裂博士学位被撤销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女博士研究生黄凌琳的一篇造假论文,刊发于世界一流化学专业期刊《美国化学会志》,她因此获得博士学位,并被德国一个科研单位聘用。导师发现她的论文数据造假后,挺身揭发此事,中科院提请国务院学位办撤销了她的博士学位,德国方面也终止了她的聘用合同。

“最牛化学所”曝出女博士造假事件

今年3月,一封以林国强院士的名义发表的公开信,在网络上流传。信中披露,林院士发现自己的一名女博士生发表在权威期刊《美国化学会志》上的毕业论文数据造假,于是致信给该期刊主编,揭穿论文造假一事,要求撤回这篇论文。

“林国强院士的公开信”这样写道:

令我非常痛心的是,她为什么要造假?!我深知学生们十几年寒窗之不易,因而对待学生如同己出,从没有不切实际的要求,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研究氛围。

更让我寒心的是,在真实的数据面前,黄某不但没有直面它,而是采取赌咒发誓、错误引导、百般抵赖,直至销声匿迹的态度。

中科院有机化学研究所位于上海,被认为是中国在该领域“最牛”的一个科研单位。而林国强院士也被认为是该领域内“最牛”的科学家之一(他曾任有机所所长,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的主任,被称为“国内化学界目前重要的领袖人物”)。此外,刊登该论文的《美国化学会志》,也被认为是世界上顶级的化学刊物。因此,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关注。

导师出飞机票让她回国重做实验

黄凌琳的博士论文,题目由林院士指定,其中一个工作是合成某类化合物。经过近两年的努力,黄凌琳“实现”了最初的设想,研究结果发表到《美国化学会志》上。

黄凌琳于去年博士毕业后去了德国做博士后,而这个课题由林院士的另一位研究生冯陈国继续。但从去年9月开始,冯陈国在做实验时,始终无法做出黄凌琳原来的数据。

这时黄凌琳远在德国,通过E-mail联系到她。黄表示,问题可能出在她使用的那瓶试剂上,但是她说“那瓶试剂已经被完全用光了,连瓶子都已不知去向了”,意思是无法找出事情的原委。同时,黄凌琳还信誓旦旦地说:“这些都是我当初确确实实做出来的,但现在,我也确实无法为自己做出什么有力的证明与辩护,此心唯天可证!”

林院士感到问题复杂,决定提供国际旅费,请黄凌琳回国重做实验。但是黄凌琳拖延着不肯回国。在林院士的坚持之下,经过数次反复交涉,黄凌琳终于在今年1月21日回到了上海。但她也没能做出原来的实验结果。到第三天黄就不辞而别,她的手机也处在无人接听或关机状态。

“没办法我们就只能自己接着查,一个一个数据做,花大钱把它做了出来。”林院士一方花去了半年时间验证,并将他们查实的结果以快递信件寄给黄。信上说,给她三周时间充分考虑与申辩,并在3月5日前答复。

黄回信说,我承认与否,有什么区别吗?在之后的E-mail中又说:“不要再找我了,要怎样处理,你们看着办吧,我是不会再回头了。”

德国方面当时就让她走人

3月16日,黄在德国的导师K.nig教授给林院士发来E-mail,告诉他们黄在3月初已经对他说起论文的数据有问题,因此她的聘用合同立即终止,并于3月5日离开了K.nig小组。“德国那边很不客气的,当时就让她走人。”林院士说。

3月22日,林院士向有机所方面汇报了黄凌琳的造假实情,并在第二天通报给全所在读研究生。

7月11日,中科院发布公告,称女博士黄凌琳论文数据造假,撤销其博士学位。

她是高智商造假很难发现

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林院士为什么没能发现自己的学生造假,对此网上颇有异议。“研究生做论文期间应该会有定期的工作汇报,事后才发现如此重大造假问题,说明平时研究组及导师不够严谨。”一篇出现在化学论坛的帖子这样说道。

对这一批评,林院士回答说,当时他跟黄凌琳之间经常进行沟通,但黄的造假有其特殊性,是属于“智商很高、很难发现”的例子。

按照林院士的说法,早在去年黄凌琳还没毕业时,他们就曾派一名学生同黄一起进行复核实验。“这是我们所里防止学生造假数据的办法。”林院士说。只不过,这次例行的复核,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北京大学化学系一名博士告诉记者,这种由两名学生共同复核实验结果的办法,其实在全国高校都通行。只不过,实际操作起来,常常没什么用。原因很多,比如复核的学生应付差事,双方关系影响结果,等等。

林院士还对记者说,在毕业之前,他们所里还会对一些毕业论文进行抽查,但当时也没有抽查到这篇论文。

“如果我不追究下去,或许是最省心的办法,这事也可能就过去了,但我们的学术道德在哪里呢?”

针对此事,中科院化学所的博导王鸿飞在网上发表博客文章,其中说道:“我对学生是丑话说在前面,如果我的学生出现故意作假的事情,不要给我找任何借口,我一定会发动所有的人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他搞倒搞臭。”

他还说,一般这些实验数据没人重新做,造假大多不会被揭露,而黄凌琳的暴露,只是因为她的文章发到了国际顶级刊物上。

中科院理化所的孙承华博士说:“一些导师平时比较忙,很多实验无法亲自从头跟到尾参与,只能整体上指导一下思路,对于得出的结论,只要从理论和逻辑上认为可能,就予以通过,这可以理解。但导师依然负有次要责任,他的失职在于疏忽,如果认真监督,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出现。”

有人建议:出现这类造假情况,对导师也应进行实质性的处理。给导师一定压力,才能让导师对成果诞生的过程,有更严格的监督和审核。

不过,目前大部分国内高校和研究院所并无这一规定。

“据我所知,个别的院所有规定,此类情况出现到一定数量,就会取消该导师几年内申请经费的资格。这类规定应该更普遍地运用。”化学所的赵勇博士说。

据《法制晚报》、《青年参考》报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