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志(一)
(2020-02-23 12:48:20)
标签:
文化历史 |
少林寺志
(乾隆刊本)
[清]叶封、焦钦宠 原辑 施奕、焦如蘅 补辑
序
嵩山名蓝以百数,惟少林最著。自北魏太和间经始,虽历载成毁迭更,而不失故址尺寸。周大象中曾更名陟岵,至隋仍复其旧,以迄于今,亦惟少林为最久。嵩既居四岳之中,而寺又居一山之胜,其见于名贤歌咏者炳炳矣。有明登令傅元鼎,探讨故实,著《嵩书》十三篇。国朝康熙间,乡先生汝将焦公,取前书裁润之,为《嵩高志》,于是少林之胜浮见于篇。然未有专志也,有之则自焦君远倩始。远倩为汝将先生之后,谓寺之久而且著,固灼然在人耳目,而其间名迹,不有纪述,何以垂后?乃援笔作志。其目有八,其卷有四云。
盖尝念自有此寺以来,元魏、李唐间,翠华游豫,尤为极盛一时。离宫别馆之稀,金渥玉检之文,与夫高僧隐士之窟、骚人墨客之遗,丰碑大刻,千章十围之森列,照耀林谷,几与二室群峰并峙不朽,而沧桑递变,不幸为风霜之所剥,兵火之所燔,樵童牧竖之所摧折,欲求当年之仿佛,已邈不可得,徒存其名于残篇零楮之间,以供登临者之想像凭吊而已。是可慨也!然向非探奇嗜古之士,远寄冥搜,掇拾而抉剔之,则并此区区之名将归于澌尽,不又重可惜哉?
远倩之为此志也,距其先世著书之日七十余年矣。寺中胜概,往往守土者不加爱惜,而寺僧辈更缘以为利;其间划削者又不知凡几。远倩抚名迹之就芜,念先泽之犹新,不惮蹑险仄,穷幽深,屡更寒暑,于嵁岩断壑、颓垣藓壁间,得其片碣支字,摩挲珍惜,如获拱璧,而登之竹素,庶几寺之久而且著者益有以永其传于来兹云尔。
余承乏观察登邑,在所辖内当按部其地,今年戊辰(1748)春,恭逢车驾东幸祀岱,礼成,复推广德意于四狱四渎,皆遣官致祭。余又奉檄,肃将祀事往来于少林,殆将十载。而公程卒无暇穷极林壑之胜,三十六峰笑人久矣。祀事既毕,邑令施君以寺志来谒余,序君素培护此寺,而志又其校仇者,余亟携舆中读之。峰峦苍翠,扑人眉宇,不啻卧游其际。既以释余登临不尽之憾,而贤令之留心艺文,远倩之克绍前绪,所愿与读斯编者共珍重而爱惜之也。是为序。乾隆十有三年岁次戊辰(1748)秋闰七月既望,中宪大夫河南分巡河陕汝道按察使司副使京江张学林撰。
叙
尝读天下名山记载,嵩少林壑之美,心甚艳慕之。岁乙卯(1735),余衔命赴中州,出都门,循太行而南迄河干,遥望层峦叠翠,上出重霄,知中岳在豫,心忆其为嵩也。适并辔同人有曾履其地者,指顾谓余曰:“其端严俊伟者,太室也;迤西峭壁,为少室。二室之间,名刹栉比,兰若相望,选佛盛区,首推少林。自达磨一苇渡江,九年面壁,称释氏祖庭。殿阁巍焕,古树阴森,王公卿士,游览题咏,碑碣林立。宇内名胜,允属巨擘。”比入豫,卜居彝山之上方寺。其主僧派衍少林,又为余道其详,余益艳慕不能置。
夏杪,中丞王公羽檄示余云:登封少林,奉敕修葺,机务殷繁,邑令乏员,命余往治邑事,兼董厥役。余闻之欣然,适获我心矣。比乘传至,工巳将就竣,急求曩所谓碑碣林立者纵观之,率多唐宋以来上自宸翰、下迄游士,果更仆莫能数。其碍颁式者,且多除去,或跌仆,或毁弃,惜不能卒读。迄甲子,余奉宪修邑志毕,念少林为海内名刹,景物艺林虽杂见于《嵩山志》《说嵩》诸书,仅全豹一斑,不可无专志以表其盛,无如金石所载多所遗失何?邑孝廉焦子远倩,出其家藏少林志稿,为其乃祖樗林与前令楚黄叶井叔所辑,今除去者悉在焉,遂相与裁酌编次,俾成完璧。
会巡台张大人承祭至嵩,驻节少林,顾谓余曰:“予先王父暨先严,连主中州文衡,名山大川,皆化雨所及。今予又继秉节钺,得历览名胜,予与嵩少,可谓有缘。暇当为文以纪之。”适焦孝廉呈志稿就公质,公披阅,颜颇霁,即命付梓,为名刹增色,且自书鸿章以弁厥端。【凤麟按:即前张学林序也。】余不佞坐公春风中久,文事吏治,指授靡穷,今兹之役,又获步公后尘,表章名胜,曩所艳慕,从此畅怀矣!书成,聊附片言,俾后之览是志者如读天下名山记,均当卧游云。时乾隆十三年岁次戊辰中元吉旦,累授文林郎知登封县事,晋江施奕簪锦蹊甫撰。
嵩山少林寺,古今名刹也。其间形胜景物,美不胜收,兹为绘图具说,编订付梓,披览一过,可当卧游云。乾隆戊辰,邑人焦如蘅客岩氏题。
修少林寺志纪事
盖闻巨岳长川,恒赖珠玑之点缀;鸿章佳什,必藉贞珉以流传。故蔽芾咏夫甘棠,昭垂千古;岣嵝镌于禹穴,彪炳万年。聿惟少林,夙称名刹。地辟嵩邱之右,院开少室之阴。九莲砦耸翠于前,五乳峰环绕于后。钟楼藏阁,势凌云霄;碧殿金绳,光摇翡翠。亭名立雪,仿佳话于程门;堂颜传心,效精一于虞字。鲸音吼,夜月谷应山鸣;鼍韵鼓,晨星梦回尘断。孝文开创,适有跋陀西来;梁武漏因,致使达磨北渡。九年面壁,本欲无言,只履西归,反教有象。
洎乎唐太宗龙兴之始,乃值王世充鼠窃之候。僧徒勤王,元凶授首。凤诰宠锡,沙门晋秩大将军;鸿文褒功,赑屃庄严少室寺。从此,乘舆频降,珠旗与贝阙争妍;宸翰叠颁,铁画偕银钩并勒。高宗赐飞白之笔,武后锡冬笋之书。翰墨来自天家,山灵增色;榱题撤于藩邸,毗卢扬辉。圣祖御额双悬,赤文绿字相辉映;世宗敕修特见,朱甍青甃美奂轮。斯历代帝王之宸游,为百尔臣工所瞻仰,匪徒移情于释教,寔留胜迹于名山。于是台阁重臣,封疆大吏,代天巡狩而至止,采风问俗以遥临。以及迁客骚人,高贤韵士,蜡屐选胜,美景良辰,或竹里逢僧,冀偷闲于半日;或峰巅舒啸,欲消遣于寸衷。靡不即景留题,亦且登高作赋。九潭印月,见白侍郎之赏心;五品封槐,知文潞公之怀古。文如韩潮苏海,翻巨浪于长江大河;诗成岛瘦郊寒,写游踪于短音劲节。东坡、山谷,碑碣参差;思白、子昂,文石绣错。黄绢幼妇,莫可尽其形容;继晷焚膏,岂能穷其流览?惜年深岁远,风雨剥侵,致藓护苔封,鲁鱼莫辨。兼以僧俗罔识宝重,一任图书半没尘埃,见者怦心,闻之动念。
前任叶明府井叔,约同先王父樗林,于五十年前搜罗钞集,俾万斛珠玉,收贮箧笥,遂什袭以贻后人,备采择以修寺志。奈余小子,愧乏寸长,才疏既不足以任纂修,力绵又无能以付剞劂,仅继前人之志,不惮校缮之劳,祗期别类分门,罔计点金成铁。兹逢邑侯施老夫子,仰承巡台张老大人,博古通今,察来彰往,念贞珉之多失,慨珠玑之仅存,辑刊新编,流芳奕禩,则天下第一名刹,可展卷以当卧游,而案头一纸烟云,并金石以垂不朽矣!
少林寺志
纂修姓氏
总裁
分巡河陕汝兼管水利道按察使司副使张讳学林字东,江南丹徒人
知河南府事陈讳锡辂字圣岩,浙江嵊县人
河南府通判张讳禹字,江南人
原采辑
前知登封县事叶讳封字井叔,楚黄人
登封县候选训导焦讳钦宠字锡三,号樗林
续辑
知登封县事施讳奕簪字佩其,福建人
登封县举人焦如蘅字远倩,号客岩
校正
登封县儒学教谕张鹗荐字步青,号倬轩,信阳人
登封县儒学训导牛承德字振宗,汜水人
登封县候选训导傅汝躬字赤玖
校刊
登封县典史闻源远字静庵,浙江人
登封县儒学生员焦如菼字幼倩
登封县儒学生员焦如兰字芳倩
登封县儒学生员傅维城字宗子
少林寺志
艺林目
宸翰七
藩王文翰二
碑记二十三
僧碑八
僧传十八
题咏目
五言古十七首
七言古九首
五言律九十一首
七言律一百五首
五言排律九首
七言排律二首
五言绝句十七首
七言绝句四十五首
六言绝句六首
偈五首
赞三首
颂一
词一
赋一
少林寺志
总目
序
绘图
形胜
营建
古迹
祥异
艺林
题咏
少林寺志
绘图
总图
初祖庵
只履西归像
鱼蓝菩萨像
关夫子像
影石图
(图略)
少林寺志
形胜
太室 在少林寺东,即嵩山,《诗》曰:嵩高维岳。即此。详见《嵩山志》
少室
在少林寺前,有三十六峰。《郡国图志》云:少室,其高十六里。傅梅云:看山如相人,先论面背。由孟津渡河望之,见少室之背,如墙壁然;若逾轩辕,历少林东去,正从臀下过耳。由密县自告城来,俱十得其四;西方由颖阳来,十得其六;西南惟汝州正相对。峰峦层叠,耸出云表,如千叶舒萼,虽太室雄伟,逊其花秀。
五乳峰
在少室北。自钵盂峰斜分一支,五顶相连,围逾十里,如凤张两翼,少林寺建其中。山名五乳,后传法源流,分为五宗,若预兆云。又山顶皆圆如僧帽,宜其为释家胜地也。
钵盂峰
在少室阴。上下相半,形如钵盂之覆。二祖庵建于其上,庵内有四井水,皆清冽,相去咫尺,水味各别。
御砦
即少室顶。有两叠,宽平如砦。有四天门,险峻可避兵。金宣宗置兵其上,俗称御砦。明季,土寇李际遇窃据之。上有水柜、碾、硙等具。
面壁洞
在五乳峰上。去绝顶仅数武,石洞幽邃,深丈有半。石痕如水面波纹,连蜷层叠。入洞,寒冽粟起,不可禁。为达磨九年面壁处。今洞外有石坊,阳面刻“西来肇迹”,阴刻“默元处”三字。内有石象坐洞腰,旁一僧合掌侍立,则慧可也。入洞之道,盘曲周折,险处尽夷。寺僧曰:火龙治之,烈石成土,道屈如龙。
养龙崖
在面壁洞之西。傍陷一隙,自下上穿,传为火龙洞。达磨入洞,龙自隙遁也。崖因洞得名。
饮龙池
在五乳峰址。阻道而立,有石槽,纳百石水。相传卢能带柏之钵,掷而化石,蓄水以资灌溉。
虎涧
在面壁庵左二里许。涧石磷磷,有流水屈曲之形而无水,每静夜听之,石内冷冷作声,东来西去,盖暗泉动荡于山之内也。相传跋陀开创时,有谶云:后五百年,当有女主来,欲葬此。因叱水不令东流。至唐,则天后果幸此,欲夺此地,竟以无水而止。【凤麟按:见明傅梅《嵩书》卷九。】
炼魔台
二祖庵前。一山耸起,南对巉岩,下临深壑。有石,方广二丈馀,相传为慧可经行处。一称觅心台,《嵩山志》曰炼魔台。
甘露台
跋陀翻经,天降甘露处,因名。台砌柱础,镂刻精巧,非近代制。上有殿三楹,祀真武。
柏谷坞
在少林寺西北五十里,属偃师。隋以柏谷屯田一百顷赐少林。王世充乱,少林寺僧志操、惠瑒、昙宗等擒充侄仁则以归,唐太宗嘉其义烈,降玺书,赐地四十顷,水碾一具,称柏谷庄。今俱无考。【凤麟按:据云寺中有十三棍僧救唐王壁画,实为太宗功封者十三人也。上世纪八十年代演为电影《少林寺》,遂风靡全球。】
少溪
在少林寺前,绕少室趾北流而东而南。暵阳或涸,故少林之胜,在山而无水。
少阳桥
在少林寺前,跨少溪,通南北。旧桥凡三,今仅存其一。
卓锡泉
在二祖庵前。相传慧可卓锡得泉,因名。庵内四井,亦称卓锡井。
朝阳洞
在少室阴。数柏蔽芾,诚栖静奥区。靠崖多自然岩穴,俱壁劂诸佛,寺僧多坐静其中。
珍珠帘
在少室阴。源自山上水匮,倒泻而下,如万斛晶珠,落注陡涧。
五龙潭
在少室阴。传为慧可截锡掷跌而成,下注少溪,俗称龙潭沟。崖上亦多静室。
文殊洞
在少室西岩下。有自然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