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柴立中
柴立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047
  • 关注人气:64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花江铁索桥与盘江铁索桥

(2019-09-12 16:00:24)
标签:

文化

历史


关岭县花江镇,旧属永宁州募役司,其西南十馀里,有花江铁索桥(当地人称为“老桥”)横跨于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之间的北盘江花江。桥14根粗大铁链并列而成上铺木板作桥面全长70余米3米。据民国任可澄《贵州通志·舆地志·水道三》记载:“(盘江)自洗米河口至新城河口,曲折东南流,均为永宁州、安南县界河。又东南经东瓜岭、九盘山至水二盘,为永宁州、普安县界。又东南至花江汛,名花江,出铁索桥下。又东南经攀桂渡,名攀桂河。经箐马庄至傅家寨,名三岔河。”“铁索桥下”小注曰:“此桥清季新建在永宁州东南四十里募役司南为贵阳、安顺逾关索岭南行经兴义出滇之道左右皆重岩叠巘,行者危

该桥时任贵州提督蒋宗汉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募捐,光绪二十七年(1901)建成民国《关岭县志访册》载:“花江在募役西南二十五里。两山夹峙,屼嵂苍苍,左右均高至千六七百丈。履江岸仰观,则帽落而不见其山巅,俯视则目眩而不穷其水际。江面宽二十馀丈,扣铁索成桥。曩者于此桥上流里许花江渡口以民船济人往来,时有堕溺。光绪二十四年,贵州提督蒋宗汉捐廉修石桥,以利行人。桥将告竣,尚未加尖,忽大水骤发,坍塌无存。后又于距此桥数丈处修铁桥,因两端扣铁索岩石不坚牢,仍崩塌。二十六年,蒋公矢志复修,命幕友何梅轩筹画,乃另择地点,铸铁索十五条,深凿两岸巨岩,横穿铁柱,纽铁索于其上,复于两岸边自江底砌大石成台,高顶铁索,上复压以巨石,直成坦道。计铁索长二十一丈四尺,宽九尺。两旁均贯以一大铁索,高二尺八寸。以小铁縆穿成栏杆,横卧江面,距水面三十馀丈。上面横铺木枋,中心直盖,以为人马踏足之道线。至二十七年而桥成,并修桥左右石路,两端各七八里,直达旧路。自铁桥达彼岸,正向桥头有镇江王像一;右侧岩端削平,刊有《重建花江铁索桥记》。右侧就岩雕凿蒋公石像一,面向上流。知府石廷栋有《重建花江铁索桥记》,见《艺文》。”其建桥始末,详载于石廷栋《重建花江铁索桥记》。该文载于《关岭县志访册》卷八,未刊,《续修安顺府志辑稿》亦未收录,今录于此:

光绪辛丑1901夏四月,花江河之铁索桥再修落成,盖此桥自建以来,荏苒四载,地经三易,成而毁者再。资巨功艰,时势多所碍阻,几于筑室道旁之叹矣。

监修何君诸人谓曰:“姑视原址,移上数丈,就石岩系铁索,将原坍之石移砌岩脚。沉水铁链,设法缴起,省费过半,或可补苴万一。”蒋公炳堂军门韪其言,矢志重修,罔惜巨资,誓践前言,不成不已,乃令何君梅轩程其工。工兴于庚子1900十一月之朔,告成于辛丑1901首夏,计又需费五千金。此修造之终始也,溯自戊戌1898,迄今约四年,斯桥之建,凡三度;建桥之地,凡再迁。先后所费,不下三万两有奇,其中请款仅二千,捐募只三千,皆蒋公独任。以余比年皇皇求助,什不应一,未有如蒋公之慷慨好义、有志竟成、不烦他谋者也!

兹桥既成,建百世之之休庇占利涉者永庆安澜,登彼岸者无虞灭顶,则修桥之功伟矣!至建修缘由,工程节次,前碑具载,可考而知。余既为倡募之人,幸得于再毁之后见其告成,甚钦蒋公之乐善不倦,以为后来劝也,乃欢叹而为之记。

文中所说的地经三易,成而毁者再”,已见《访册》。《续修安顺府志辑稿》卷六又说:“光绪二十四年贵州提督蒋宗汉捐廉修花江桥。初修石桥毁断,改修铁桥仍毁,再修铁桥始成。又于桥之左右辟山岩,新修大石路十五六里,两端直达旧路,需费三万两。请款仅二千,捐助只一千,其皆蒋公独任,诚大善举也。

蒋宗汉,字炳堂,云南鹤庆辛屯大福地人。《清史稿》卷四五九:“蒋宗汉,籍云南鹤丽。同治初,回寇入境,方居忧,其酋马金宝逼令受先锋印,佯以终制辞。潜归里,至江干,无舟可济,追骑将及,仰天祝曰:‘苟得留身报国,当建此桥!’果得浮槎以免。既贵,成金龙桥,亘数百丈,行旅至今赖之。”由于有此特殊经历,又与腾越商人合伙创建“福春恒”商号主营丝绸、珠宝玉石、名贵药材、土特产,并开办柞蚕丝加工、面粉加工等工厂,日进斗金,所以他才有能力个人捐银二万馀两,修建花江铁索桥。

光绪十三年(1887),花江铁索桥上游的新铺铁索桥(志书谓盘江铁锁桥)被水冲毁大半,仅存七根铁索。富有修桥补路情结的蒋宗汉又主持修建,函商之各大府,得款千金,永宁文武官绅筹捐三百金,普安厅安南县各筹款百七八十金。用迥不敷,公实解囊助之”(永宁州训导杨棫林重修盘江桥碑记》)从光绪十八年1892九月至次年十一月才修成,共费白金二千二百九十两有奇,桥租米四十八石零。”(贵州巡抚崧蕃重修盘江铁索桥碑记》,均见沈毓兰《永宁州续志》卷十一)

蒋宗汉新修大石路十五六里”的情况,见于桥畔的石刻《补修花江路序》,其文曰:

州属花江,即古之北盘江也。山高水急,行旅危险。吾滇蒋炳堂军门镇守安义,见而怜之,捐资三千余金,修理花江两岸道路,数年来,已履险如夷矣。而渡江者每遇水涨,船多实事,溺死者不可胜计。军门复筹款,捐资二万馀金,派何梅轩都戎督工建桥,经营三次,始于下流建成铁索桥,往来行旅,咸称便焉。因老路迂回绕越,新路被水冲决,舆马难行,所谓功亏一篑矣。兹梅轩都戎权篆长坝守府,与同城,乃会商补修新路,以成全美。计工资共用六百馀金,除捐廉百金外,已承乐善诸君量力捐助告成。从此王道平平,功德不朽矣。谨将助捐衔名刊石列左。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吉日,知贞丰州事段永濬谨序。贵州优贡知县昆池蒋松华书丹。……(中略捐资绅耆士民姓名及捐资数额)壬寅孟春何其荣、胡秉心、马发荣;石匠田洪昌、潘阿噹 立。(本文系作者据石刻手机照片誊录。历经百馀年风雨剥蚀,字迹已有漫漶,故未录姓名、银数。梅轩疑即何其荣号,时任长坝营守。

这条驿路,我于二十年前的年初三曾走过东岸一段,全系石头铺成,但年久失修,人踏马碾,石级已经不再规整,上下山十馀里走来,脚脖酸痛,腿肚转筋,休息好几天后才缓过来。当时写了一篇游记,备记行路之难,而稿子被人借去,投入苦海,后来想补写,竟只剩下些微漠的酸苦滋味了。

 

花江铁索桥相较于新铺的盘江铁索桥(花江、新铺今均为关岭县下辖的乡镇),名气要小得多。道光时知州黄培杰虽有登桥试望花江水,记否当年公渡时”之句,而其标题却是《丙申夏日课维风书院士子以关索岭铁锁桥留节洞白水河为题试作绝句四首》,写的是彼铁索桥而非此铁索桥。至于网络上传的“横空铁索系山腰,俨似扬州廿四桥。履险如夷通利济,征车那计浪中摇”诗,则系黄汉勋所作,载于《关岭县志访册》,题曰《铁索桥》,其下还有永宁增生黄汉铭的《盘江桥》一绝:“不借帆风不系船,横江铁索利无边。朱公酝酿成斯举,履险如夷跻大川。”同样说“履险如夷”,却不能保证《铁索桥》就是写的花江铁索桥。

盘江即北盘江,是珠江水系的上游。民国贵州通志·舆地志·水道三“(盘江)又东南二十馀里,经簸所渡、小盘江渡至大盘江渡,左纳洛央水。又东南至盘江驿,出铁索桥下。”注曰:“桥为贵阳、安顺出关索岭西行,经故永宁州治及安南县以出滇之驿道。……《乾隆通志》:盘江旧以舟渡,多覆溺。明崇祯初,参政朱家民拟建桥,水深不可架石,乃炼铁为绠,悬两岩间,覆以板,复于桥东西建堞楼,以司启闭。岸旁琳宫梵宇,金碧交辉。明末毁,今建木桥。”

盘江铁索桥在通滇古驿道上,原来无桥,只有舟渡,称盘江渡。《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九:“盘江渡,在顶营司西盘江上。”《嘉靖贵州通志》卷四:“盘江渡,在顶营司西。原额慕役司官出办渡船一只,沙英寨官渡船一只。俱三年一次,轮流修造。安庄、安南二卫新增造官船各一只。”后来成为盘江铁锁桥八景之一,即“莲城古渡”。镇远廪生林天育有诗咏之曰:“江水悠悠一线穿,临流唤渡几多年。而今但有烟波在,不见江边系客船。明崇祯三年(1630)一月,参政朱家民创建铁锁桥成,清顺治十五年(1658)李定国焚毁。十六年(1659),经略洪承畴、总督赵廷臣、巡抚卞三元重修,列十铁索,架板,用银千五百两。顺治十七年六月又加二百八十木巩固,至康熙三年(1664)十一月乃成,寻毁。康熙六年(1667),改建木桥。康熙十九年(1680)十二月,李本深兵败永宁州,焚铁索桥逃往云南。二十三年(1684),总督蔡毓荣、巡抚杨雍建会题重建,极为壮观。设土巡检守之。二十五年(1686),被水冲坏,加修如故。四十三年(1704),久雨倾圮,总督巴锡、巡抚高起龙率永宁知州许国槱重修。五十年(1711),木桥圮,巡抚刘荫枢更建铁锁桥,面覆木板,工程浩繁。雍正六年(1728)十二月,鄂尔泰改驿道由黄果树分路走坡贡、郎岱,这条通滇之道便少人走,守桥的土巡检也撤往坡贡等地,桥渐冷落。年久絙断株朽,同治末年,曾文诚修之。光绪中叶,山水暴涨,冲毁过半,安义镇蒋宗汉倡请巡抚崧藩,筹款补修如故。直到钢桥建成以后,盘江铁索桥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清黄培杰《永宁州志》卷三载铁桥规制曰“过江大铁索一十九根,每根长二十八丈,二百八十五扣;每扣长一尺,重十斤。坠桥楼过江大铁索六根,每根长二十五丈,二百二十五扣,每扣长一尺,重十斤。栏大铁索八根,每根长十二丈,二百四十扣,每扣长五寸,重半斤。栏干铁枋九十七块,每块长四尺,重四斤。栏干细铁索一百九十四根,每根长四尺,每扣寸许,重一两六钱,一根共重四斤。兜底过江大铁索系铁枋穿练,每块长一尺五寸,宽三寸,厚八分,重二十斤,共五十五块。铁练贯入两岸崖石间,桥面以板,东西建堞楼以司启闭。凡铁着雨必锈,此桥铁练经久不锈。旧例:三年小修,五年大修。自雍正六年1728改新路,一切俱渡毛口,走盘江桥人少,凡六年修一次,借领藩库养廉银九百五十两。普安厅、安南县同修西岸,永宁州独修东岸。

铁索的数量,崇祯十一年四月二十五日徐霞客经过时,只说链数十条”。许缵曾康熙间官云南按察使时,经过此桥,说有“三十绠”,或者是路途经过,没有细数。但《雍正安南县志》明确记载是“桥之铁絙凡三十有六,纽于铁柱而系之两岸,覆板其上”(田雯《黔书》亦同)。《永宁州志》所载的是刘荫枢修建的铁索桥情况。许氏《滇行纪程》中有《盘江铁索桥》一条,叙述了盘江铁索桥较早时期的情况。文较冷僻,录于下:

盘江水出乌蛮经七星关奔腾至黄土坡五里疾下东南至广西泗州而入南海。江广三十水深无底左右石崖廉利如剑戟自昔此者用渡船行骇波中一不戒辄葬鱼腹。古法必树于两崖,贯之以索凭索曳舟乃得横渡所谓戨即牂牁)是也故遂以名江。杨慎:牂牁即贵池地其江水迅疾难济立两于两岸中以绳舟人循绳而渡。予过其地见盘江与崇安江皆然。、隆以前,俱用牂牁济无有议建桥者。天启初水蔺酋叛滇黔道绝时有安普朱监军道建议筑桥以通滇先于两岸筑石墩高一十三丈有奇宽亦如是之。镕铁为扣联扣为索索三百扣重十八九斤索凡三十绠贯两岸石窟中;索上横巨木,盖以大板。石猊水犀之属为桥镇者悉备焉又以索末所丈盘绕巩固费金钱巨万工于崇祯元年正月,落成于年一月此所谓铁索桥也。自流寇变乱仅存铁索数条顺治十七年督抚会题发帑重修飞梁架木状若金阊吊桥。康熙二年六月江水大涨桥复坏,又请帑金重建旋修旋圮。康熙七年十一月安顺府知府李、彭二人前后督工鼎建如十七年制,而坚固高耸仍用旧索萦绕以防摇撼桥上起板屋以避风雨遥望空中楼阁横亘江心,惜无作图以记之。

康熙六年改建成的木桥,见于云贵总督卞三元的《重修盘江铁桥碑记》,其略曰:石之不可而取诸木,乃命官督丁役采于山,得巨材二百二十八株,排连之,使卧于两岸临水,复镇之以巨石,柱之以劲干,各层累而加,率如之。凡叠序出焉,咸鐍其本加固,及两木之末不接者,仅三十有四尺,选材可六丈者矩之以交其上而弥缝之。植者为槛,帱者为屋,兀者为门,无不宜焉。于是乎腾未云之龙,驾未雨之虹矣,则与古之铁索并存于险阻之间,虽踵事增华,神明其物,不可谓非奇思轶出者也。视故桥之用,则可以雁序而前,可以鱼贯而越,可以方轨联镳、擕笈荷担,千万人逐队建旟而坦行,且不知有山水之厉,宁知有风摇电掣之惊乎?

索桥之制,据传源于云南澜沧桥,但材料是竹木而不是铁。唐樊绰《云南志》(又称《蛮书》)卷二:“澜沧江,源出吐蕃中大雪山下莎川,东南过聿赍城西,谓之濑水河,又过顺蛮部落。南流过剑川大山之西。澜沧江南流入海。龙尾城西第七驿有桥,即永昌也。两岸高险,水迅激。横亘大竹索为梁,上布箦,箦上实板,仍通以竹屋盖桥。其穿索石孔,孔明所凿也。昔诸葛征永昌,于此筑城。今江西山上有废城遗迹及古碑犹存,亦有神祠庙存焉。”吾乡镇宁州有索渡桥,“在十二营司北五十里阿破河上,河水湍急,土人以藤绞为二巨索,贯以木筒,系于两岸,过则缚于筒,用游索往来相牵以渡。”(《嘉靖贵州通志》卷四)应该是起源比澜沧桥还要早的一种索桥,为的是解决百姓日用,正不必假托吕不韦、诸葛亮这类名人。而清镇西鸭池河上有飞练桥,与盘江铁索桥制相同,岸锁铁桥”曾为清镇八景之一(见《安顺府志》)。

盘江铁索桥畔的碑刻,今尚馀“桥横云汉”“盘江飞渡”“力挽长河”,还有徐霞客所见的“天堑云航”等。桥山半有石龛,像已毁,惟遗“朱氏鼎锺”“崇祯元年孟春”“后军都督许成名、征西副总兵商士撰”“李芳先战守安普……十三座经铁桥”等字样,显是贵州总兵、赤水人许成名等为祭朱家民而建的神祠,只是连《游记》所言度桥西已入新城门内矣。左转瞰桥,为大愿寺”的新城(或即朱家民创建的十一城之一的“连云”城,见闪继迪《创建十一城碑记》)、大愿寺(道光时僧澈朗重修)皆已不见踪迹,更何况小小的朱氏神祠呢!

民国时,盘江铁索桥左近建有滇黔公路通过的钢桥,抗战胜利后仍在通行汽车。前些年因为修建马马崖电站,在原址上提高,不过仅仅是“提高”桥身而已,桥墩未动,现在连人也行不得了。花江铁索桥也因为董箐电站的修建而进行了提升,两边增了辅助钢索,桥面更加稳固,成为热门景点,但昔日履之“摇摇欲坠”的感觉已荡然无存,索桥之美,索然寡味。

盘江铁索桥早已毁去,昔日墨客骚人的题咏,如今换作网络上铁索桥的图片说明,不过都是花江铁索桥的倩影及文字。余为永宁州人,祖辈居六保枝(今属盘州),父辈移居砍黎(今属坡贡),不免乡曲之私,担心哪天连这些照片也湮灭了,便不嫌累赘,獭祭以上文字,庶后世不忘前贤修桥补路之艰阻云。

 

2019年7月14日草于安顺新天地

2019年9月5日改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