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柴立中
柴立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634
  • 关注人气:64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黄果树瀑布

(2019-07-17 08:37:43)
标签:

文化

旅游

记黄果树瀑布

我家住关岭县坡贡镇阿慈村六淌,越一山漥,即至扁担山漕子。又有姑妈住莘寨塘、姨妈住蛮寨,地皆在黄果树附近。成年后,时不时陪客人观玩,所以游黄果树瀑布的机会颇多。

但正因地近时裕,反而对这瀑布无甚感觉,以为一水而已,不足为奇。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过年,几个小伙伴邀游黄果树,于是徒步出伟革,经可马(皆布依族村寨)、把路去黄果树。那时当八十年代初,瀑布尚未收门票,在望水亭畔买一碗米凉粉吃了便回程,一路徒手放鞭炮而归。犀牛潭边没到,水帘洞似乎也没钻,多年后回想,只有邻居李某,舍不得花五角钱吃一碗米凉粉,空肚而归,成为众伙伴的笑谈。再有一事与黄果树有关的,是初中一同学,因其时热播港版《射雕英雄传》电视剧,爱而着迷,在黄果树书店偷其小说,被学校开除了。

黄果树旧作“黄葛墅”,如清德隆《观白水河瀑布歌引》:“镇宁治西三十里许,有白水河,源出乌撒,盘折万山中,层叠而下,激湍怒注,经永宁之黄葛墅。两山夹峙,水从陡崖直落,薄数十丈银涛匹练,一色飞流,望之如风卷积雪,声若雷殷,洵大观也!”认黄果为葛之一种,其实是误解。黄果,果实似柑而略酸。清石檀萃《滇海虞衡志》卷十:“黄果出迤西,橘柚之类也,滇人名之为黄果。”李宗昉《黔记》卷二:“黔中多黄果树,即柑也。”

《黔记》又说:“白水河,其地多黄果树,故以树名名村市。”黄果之为物,似柑而酸,产于较热之所。我幼年时喜欢去蛮寨姨妈家玩,虽中蛊毒而不顾,其实也是贪口腹之欲,因为蛮寨盛产甘蔗、黄果。蛮寨在今沪昆高速坝陵河大桥下河谷中,旧时滇黔古驿道经之。而跨越坝陵河的桥,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是右军都督王成率众建的,叫做“南云桥”(见《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关岭人因为从关关上到桥有八里路,又称它为“八里桥”(见《永宁州志》)。桥两头各有一株黄果树,盘根错节于桥之上,大数围,矫若虬龙,不可名状,千百年物揽胜者“骑桥双树”为查城八景之一。王润有《骑桥古木》诗曰:

森森古木植桥中,对峙参差西复东。

半面薜萝含黛色,全身鳞甲动溪风。

心坚未必巢山蚁,业茂何妨宿海鸿。

闻道山灵凭指点,至今棠荫谢神功。

今天突然想记黄果树瀑布,是因为校注清黄培杰《永宁州志》,其卷四载有孙可望《望水亭碑记》,引起少时的怀念来。

《州志》说:伪秦王孙可望永历八年1654甲午中秋立碑于望水亭之对岸,其《记》云:

白水,天下奇观也。水凡三叠,而中叠为尤奇,其状如运万斛溃雪大壑中,撼重岩,突青壁,飞溅注射,雷奋雹坠,所在皆是,初不见其为水也。夫水之以瀑布名者多矣,顾皆出于绝壁,令人仰观或见其为输泻倾注之状驰走震荡之势,以为奇绝乃观白水者则不然:依危石,临大渊,兢兢欲坠,以居水上水虽挟势任态,殊觉从履下起。且凡坠而复起起而散落复振者皆再见,至其中之为翔,为斗,为粉,为结,为薄,为怒,为横骛斜趋,为履空梯影,为蹉跌跳跃者,盖不可胜数。噫!水之变幻尽之矣兹又岂非幻之变者欤?若夫壁下之为潭,潭深蓝色,潭中心为悬水所冲,亦沸而为白,高数丈,然后坠其外,湛如也。人言中有神犀潜焉,故常变光景,出云雨,屡屡征异。孤出入滇黔,数过其地,闻此语于土人,殊未之信。甲午夏,驻跸旧亭,临视赞赏,俄而潭水且涌数丈,势若钱塘怒潮,喷云散雾,左右惊视,良久乃平。或曰:此神犀之效灵征异也。爰命所司,选胜为亭,以备临眺。亭成,而胜益著,因记诸石以纪厥异云

这个在明末称孤道寡的军阀孙可望,相信瀑布下的犀牛潭里有珍宝神物,曾令数千人涸水以索之,而潭水绝深,戽数日,不可竭,乃止。不过这篇文字写黄果树瀑布,却差可与徐霞客《游记》写瀑布的文字相媲美。

望水亭原为茅草亭,仅仅是供路人憩息观瀑用的。《州志》却说其中祀吕纯阳”,嘉庆二年(1797)苗变毁,道光八年(1828)学院许劝捐重修。这又是后来的事了。亭上署有知州黄士古题写的对联:“水色盈眸,恍认庐山真面目;瀑声入耳,顿消宦海热心肠。”但我的蒙师曹德光先生曾说,联语是“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可恨我系俗人,多次过其亭,竟未记得有无此联。后来瀑布先被竹木、后被石墙围隔起来,更懒得发思古之幽情去考证了。倒是朋友文轩曾著文说,其对句是“红崖似火,何须薪烘焰长存”,把白水河瀑布与红崖碑天书联系起来,言之凿凿,发表在某报刊上,可惜记不清了。而民间流传“红岩对白岩,金银十八抬;若是有人猜得中,雷打岩去抬秤来”的歌谣,数十年后反而清晰记得。雷打岩寨在黄果树经莘寨塘、回龙关、坡贡往凤凰关、西林渡(即毛口渡)的驿路上,有无能称金银的大秤,却不知道了。

瀑布上游里许有桥,史称“白水桥”,又称“白虹桥”。民国《镇宁县志》卷二:“相传明洪武二十五年创修,拱五硐。沿桥面两旁设圆凳十八,以护行人,俗称十八罗汉。有碑嵌于桥硐之上。”其实《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九)早已明言:“白水桥(《嘉靖贵州通志》称“白虹桥”),在募役司西北三十里白水河上,洪武二十五年右军都督王成奉敕建。”并载有王成写的《记》。安顺文史专家丁武光亟称此文“是迄今发现的安顺最早的记事散文”,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见《洪武二十七年<白水桥记>辨析》,载《文化安顺》微信公众号2019年第22期)。但《弘治贵州图经新志》的引文错漏甚多,今取《嘉靖贵州通志》卷四所载者附于下,以便读者:

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时之,故圣人之御天下则天之大、苍生之伦靡不覆育岂有夷夏之分哉?圣朝既宾服四夷玄关之北鄯阐之南莫不向化。稽之于古于今。洪武壬申秋七月予以右军都督钦承制曰:“之普定,当南藩要冲控制诸夷。白水河、关索岭、盘江,险阻特甚,宜建桥梁以济公私。汝往。钦哉!”受命之后夙夜惟寅率是卫指挥陈忠等督工万人以八月十六日起工十二月一日,凡阅四月而成夫兴大役于荒之域,俾蛮服役而乐于输功盖由皇上之威德有以绥靖而怀来之也。抚兹伟绩予何加于毫末哉,奉命惟谨而已!今石梁底定宾旅往来履道坦坦,可不志其岁月,以垂永久,勒石于桥,用以昭国家威德之大云。是为记。(引者注:取二本校过。)

白虹桥我也走过,但没啥印象,因为在沟壑纵横的关岭,可以说是桥的博物馆,旧日几孔、十几孔的石桥,有溪河处皆建,更不要说还有著名的盘江铁锁桥、花江铁索桥了。但这些石桥多数都默默无闻,只有横跨在滇黔古驿道上的那几座才有幸被载入史册,不管它是存或圮,而瀑布却匹练飞坠,淘漉山石,万古长悬,不管人们称它叫“黄葛墅”还是“黄果树”。

 

2019年7月4日于安顺教科所

【附记】

    文未草就,朋友招邀品茶,遂匆匆结尾而发微信朋友圈。蒙叶君指出“陪”字之误,归而更正。叶君又发文轩《黄果树观瀑亭名联改正记》(载《文化安顺》2019年第50期),读而知“红霞”联语始末,大涨知识,则叶君又不止于“一字师”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闲馀笔话
后一篇:我系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