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平县志》点校附录

(2017-10-29 15:12:31)
标签:

文化

安平县志点校附录

应邀点校刘祖宪《道光安平县志》,分任卷十《艺文志》,其中彭而述《游天台山记》等引文与作者原稿出入较大,校不胜校,因取原稿录附。因体例不合,不得骥附,不忍弃置,放入博中。

游天台山记

彭而述

天台之先是,庚子岁,予自楚入滇曾一览焉,意中耿耿,常有此山。会甲辰六月廿八日,予复以滇藩过,为偿前愿是日宿平坝

守备卢大济驰肴榼往观。至三十里外,则见孤山壁立,削遥空,为下车,策马从田中行。得小阜,有石门,又稍平,即山麓,可策马而上凡数十折乃入山之城门。城门内有厦屋数层,历落参差,悬岸壁上大树数十围,其皮半生,插云霄。乍入如鸡犬巷、栏,声闻四上面多居人,妇子杂沓,苗之所盘桓。仓、豆釜堆满房栊。群房连亘,高高下下束身而进,不可穷。拂几,经册俨饬,四轩敞,万山腰脐间。未审此山由来,询老僧:此某某,此某某僧但指方所曰某蜀、某越、某滇分界而已,亦不能详举,大约皆黔也。

黔在汉武始开,夜郎君长见于《汉书》,其实未开,境土尚多。今之由黔入滇路,大率自明始。此山寺之立,自万历十八年僧白云始开山卓锡于此,今日为滇黔所必经之路,由此得名于人间,时时与中国相见,皆二祖力也。山北四十里有一水名思腊河,号曰水西安氏居之相传为济火之后,雄长一方自天启时乃割与明,种类繁,幅员大可千里,与此山仅衣带耳时相抄盗,为番汉之界。今将军亲率三军,其地,殄戎首,以启开辟以来未有之疆土,他日王化归来,壁垒烽燧尽此山可以无事防守。又问僧自三十年兵燹来割据,民受荼毒不堪命,此寺何以无恙?则此中屯聚藏蓄,有以生息此方之性命,非偶然矣。宜其不为游观之地,而[]封殖之场也。又颇怪大变以来,都邑、郡县城郭瓦解,此寨常存,其以其小而忽之

山高百丈,纯石无寸土。西北二面皆削壁天生石楠诸树荫山身。周围凿石砌之,高与山等宽平称是,贮可千人。井在山足,若大盗攻之久则苦渴,是亦山民之急智乎?

又记:

安顺迤东三舍而遥,有山曰天台,旁道而立,凭空结撰,四壁无依,林木葳蕤,迥出云表。行人心异之。予马首经过,骇瞩良久,乃解骖平芜,徐步山麓,见其半,崚嶒孤起。又兼僧俗错居,瓦屋连云,如结菡萏,虽仰面审视,神飞山椒矣。

是日,右股方病风湿,苦躋胜,乃命二卒掖而前。始犹坦,继稍峻,周围山腰大树如蟒。喘汗者数,乃陟山门,层折而上,行暗室中,扪壁匍匐,忽遇暄霁,是惟阶除,是惟罘罳,敛躬游庑,隐房曲榭,乃及广阅,登绝巅焉,则已身在云霄矣!

乃询老僧,考厥四履,南望苍梧,西眺昆明,览五溪之云物,瞻犍为之鸟道,曰:此四隩神阜,滇黔绾毂之会也。顾此山有数胜:亭然中立,不借偏党,有丈夫独立之概焉,此一胜也;高台斗绝,攀援莫附,庾畜牧,襁属而至,为土人生息,永绝钞略,此二胜也。有此二胜,则此岩然一刹,凿山开道,非登眺游衍之场,乃居人生聚之本、食货之源也。于此想见国家盛时,城郭之设以及乡村堡塾之相望,无非有备以扞牧圉耳。迨其后一无可恃,因知此山僧之有功德于州里,何必守令哉!

僧又为予言:“近日水西兴师,徭役烦重。老衲负戴佐县官之急,惫矣,长者能为一言请命乎?”予应之曰:“是乌可已哉!且汝不忆天启之已事乎?一夫不逞,贵阳城下餍肉流血矣。止以六卫虽归,水西未复,此黔中膏肓,亦西南之忧也。今将军提各路征镇之师,迅扫蛮庭,庶其蚁穴一空,率土悉入职方矣。贤者当为天子死边陲,况国赋哉!且汝等坐此穷山,得以养安享无事之福者,谓非此数仞数椽哉?若使水西既下,则同轨一统,不必人私盖藏矣。即使毁垣撤篱而人无晨服之警也。”僧谓予言良然,遂释杯盘果核,作下山计矣。时甲辰闰六月廿八日也。同游者为儿子四人。(摘自彭而述《读史亭文集》卷九)

重修安平县学碑记

田雯

安平之有学自前明崇祯庚午始越今康熙庚午盖六十年矣夫以六十年之久[]其间兵燹多故茂草丘墟者几何年学兴而人才以成学废而人才以坏泥是说者果信而有征欤窃考十五国之风郑在周畿之内非无学校也,《子衿三章城阙佻达之刺诗人伤焉子产为政舆人诵之以为能教其子弟而当时有毁学校之说无禁其非者礼义之邦也泮宫之作犹待僖公则从前阙略可知然士之生其时者,概不乏弘通俊伟之英足以从政而显于当世此其故何也若是则人才之成坏似无与于学校之兴废吾儒反覆不得其说舛谬游移而申老之习诡言邪行蠭谈涌辩无惑乎纷纷日启世道人心不亦大可虑耶

余尝论之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盖为民之愚者言之也民之秀则可使知者惟其知可以行其教则士为贵而学之所关为最大先王之教和曰六德、姻、恤曰六行数曰六艺士之荡检踰闲率循罔谨者之于学以约结而感发之则学者所以行其教之地也夫士自束髪受书冠儒冠衣儒衣为学官弟子进退揖让我仲尼之徒也人见之亦曰仲尼之徒也冥冥然仲尼之徒已耳一日挟诗书历山川东游吾乡阙里流连洙泗之间登其堂而肃然以敬观其车服礼器而悠然以思遂莫不奋起其文章道德之心而恨不得厠名于七十二人之列则郡县之必立圣人之宫以俎豆圣人职此故也有学而后教可以行有行其教之地而后人才有所从出余是以深为安平幸也

已已嘉平奉朝命往滇治蜀叛番狱过其地正经营之始相其形势面对五峰天马金鳌诸山环拱左右规模粗定,视前庚午加广询其捐俸从事则广文张君之珮之力居多云诸生之美秀文采可观者,群拥马首而前学之兴也丐公一言为记迟岁落成复来请故书此以示之使勒诸石(摘自四库全书本田雯《古欢堂集》卷三十)

重修安平县学记代同年王志山

陈法

今天子御极之二年,亲诣太学行释奠礼,乃颁“生民未有”御额于各省学宫,又敕所在有司,随宜修葺。煌煌乎重道崇儒之盛,千载一时,猗与休哉!其年三月,某奉命视学黔中,巡历各郡县,所至学宫,皆以时蠲除黝垩,罔或隳厥守,又叹圣天子德化之隆,无远弗届,风流而令行也。

安平旧有学在城中,后移于东郊,雨隳潦毁,倾圮殆尽。余同年进士晋江颜君来宰是邑,与其绅士谋更新之,事载颜君所自为题名碑记中。既落成,以间问记于余。

夫黔皆崇山峻岭,而平邑独多沃野,学宫治城东平川萦纡,诸峰回合士之登甲、乙科者尝不乏人,形家者言谓地灵乃尔,其信然耶先是,金坛于君采以名进士来宰是邑,有道德而能文章者也课士不倦,士率其教,皆质朴勤学。余同年检讨陈君定斋亟为余称之。今颜君又以名进士宰是邑,温良慈惠,民之歌其德服其教者与于君等,以为皆可祀之瞽宗者。以一小邑而两得贤人君子为之师长,以养以教,亦何幸!凡教之法,贵于渐且久,而良有司不常有,是以难也。今平邑独数得贤人君子为之师长,而颜君适继于君之后,教其质朴勤学之民。今方新其学宫,使诸生以时习礼,观升降揖让之容。读书讲习其中,则余所谓渐且久者,将于是乎在其教之成焉必也。

余有造士之责,既不能躬与郡邑之士相与讲切,又不能使郡邑之有司皆若颜君者以教之是以独嘉颜君之能举其职,而窃为平邑之人是幸也。自今以往,士其益务无怠于学,颜君勿鄙弃其民,而幸终教之。本传注以发微言之奥,敦行谊以为风俗之本,有人才以备国家之用。余于试士暇,得拜手以观厥成,以承圣天子崇儒重道之化,是又余之幸也夫!因书之以复颜君,且示诸生,而告后之继颜君而宰是邑者。(摘自常恩《安顺府志》卷四八)

 

易笺自序

陈法

《易》之为教,虽曰精微,然道不外人伦日用《易》所言者,人事耳。术数之家,支离破碎,非圣人之本意顾其言简严,又因象数难明,诸家因文解义,未能犁然有当于人心

余之病此久矣山中无事,究心数十年,时有札记,不忍弃去,因加抉择,荟衍为说。程子云:解经不妨不同。朱子尊信程子本义乃与《传》异,故今所解与《传》异者颇多,同者亦敷畅厥旨,凡与明义耳。若如汉儒株守师法,党同伐异,又岂昔贤之所许也乎?

昔郑康成为《毛诗笺》,张茂先谓其不敢言注,只笺择其不明者耳,故余于《易》亦云。黔中安平陈法定斋序(摘自常恩《安顺府志》卷五一)

平坝

谢肇

愁云三月风满溪,一日一程西更西。

鬼门关外无相识,头白老鸦朝暮啼。

(摘自《安顺府志》卷五三)

杨氏节孝诗

孙濂

吾闻周氏之贞心比瑶台雪,又闻姚氏之贞啼感燕门血。

吾黔节妇杨孺人,坚操堪与鼎足列。

十八于归事舅姑,衣服膳羞必精洁。

相夫治内井井然,欢承堂上亲心悦。

结缡四载失所天,身如槁木生机绝。

月为惨淡天为昏,哀极发声声转咽。

呼天几欲以身殉,念有双亲髦且耋。

又念遗孤甫二龄,一发千钧此一脉。

母代师劳教以贤,妇兼子职养无缺。

荧荧篝火彻寒霄,札札机声鸣不辍。

天重松柏冰霜多,椿萎萱谢哀逾节。

苦荼甘茹四十年,克家有子力已竭。

自古潜德发幽光,凤衔丹诏来玉阙。

矗矗棹楔树风声,式化里闾名不灭。

况有孙游庠序播书香,伫望金章玉篆赐叠叠

(摘自《安顺府志》卷五四)

登天龙山

刘起春

籐箩尽处藓为梯,上到青霄望转迷。

问讯老僧无甲子,依稀犹记夜郎西。

(摘自《安顺府志》卷五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