埤雅(一)
(2017-03-21 14:25:40)
标签:
文化 |
埤雅
[宋]陆佃
【提要】臣等谨按:《埤雅》二十卷,宋陆佃撰。佃字农师,越州山阴人。少从学於王安石。熙宁三年,擢甲科,授蔡州推官,选为郓州教授。召补国子监直讲,历官至尚书左丞。未几,罢为中大夫,出知亳州,卒於官。《宋史》本传称其精於礼家名数之学,著书二百四十二卷,如《埤雅》、《礼象》、《春秋后传》,皆传于世。王应麟《玉海》记其修《说文解字》,子宰作《埤雅序》,又称其有《诗讲义》、《尔雅注》。今《尔雅新义》仅散见《永乐大典》内,余俱亡佚不见,独是书尚传。其书《释鱼》二卷、《释兽》三卷、《释鸟》四卷、《释虫》二卷、《释马》一卷、《释木》二卷、《释草》四卷、《释天》二卷。刊本《释天》之末注“后阙”字,然则原书不止此矣。陆宰记佃神宗时预修《说文》,进书召对,言及物性,因进《说鱼》、《说木》二篇。后乃益加笔削,初名《物生门类》。后注《尔雅》毕,更修此书,易名《埤雅》,言为《尔雅》之辅也。其说诸物,大抵略於形状而详於名义,寻究偏旁,比附形声,务求其得名之所以然。而漫衍纵横,旁推其理以申之,多引王安石《字说》。盖佃以不附新法,故后入元祐党,籍其学问,则未尝有异于安石。晁公武谓其不专主王氏,亦似特立,是误以论其人者论其书也。乾隆四十四年四月恭校上。【凤麟按:此以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五雅全书本《埤雅》为底,参以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王敏红校点本。此《提要》底本无,校以王本。】
宋史本传
陆佃,字农师,越州山阴人。居贫苦学,夜无灯,映月光读书。蹑屩从师,不远千里,过金陵,受经于王安石。熙宁三年,应举入京。适安石当国,首问新政,佃曰:“法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意,还为扰民,如青苗是也。”安石惊曰:“何为乃尔?吾与吕惠卿议之,又访外议。”佃曰:“公乐闻善,古所未有,然外间颇以为拒谏。”安石笑曰:“吾岂拒谏者?但邪说营营,顾无足听。”佃曰:“是乃所以致人言也。”明日,安石召谓之曰:“惠卿云:私家取债,亦须一鸡半豚。已遣李承之使淮南质究矣。”既而承之还,诡言于民无不便,佃说不行。
礼部奏名为举首。方廷试赋,遽发策题,士皆愕然;佃从容条对,擢甲科。授蔡州推官。初置五路学,选为郓州教授,召补国子监直讲。安石以佃不附己,专付之经术,不复咨以政。安石子雱用事,好进者坌集其门,至崇以师礼,佃待之如常。
同王子韶修定《说文》。入见,神宗问大裘袭衮,佃考礼以对。神宗悦,用为祥定郊庙礼文官。时同列皆侍从,佃独以光禄丞居其间,每有所议,神宗辄曰:“自王、郑以来,言礼未有如佃者。”加集贤校理、崇政殿说书,进讲《周官》,神宗称善,始命先一夕进稿。同修起居注。元丰定官制,擢中书舍人、给事中。哲宗立,太常请复太庙牙盘食。博士吕希纯、少卿赵令铄皆以为当复。佃言:“太庙,用先王之礼,于用俎豆为称;景灵宫、原庙,用时王之礼,于用牙盘为称,不可易也。”卒从佃议。
是时,更先朝法度,去安石之党,士多讳变所从。安石卒,佃率诸生供佛,哭而祭之,识者嘉其无向背。迁吏部侍郎,以修撰《神宗实录》徙礼部。数与史官范祖禹、黄庭坚争辨,大要多是安石,为之晦隐。庭坚曰:“如公言,盖佞史也。”佃曰:“尽用君意,岂非谤书乎!”
进权礼部尚书。郑雍论其穿凿附会,改龙图阁待制、知颍州。佃以欧阳修守颍有遗爱,为建祠宇。《实录》成,加直学士,又为韩川、朱光庭所议,诏止增秩,徙知邓州。未几,知江宁府。甫至,祭安石墓。句容人盗嫂害其兄,别诬三人同谋。既皆讯服,一囚父以冤诉,通判以下皆曰:“彼怖死耳,狱已成,不可变。”佃为阅实,三人皆得生。绍圣初,治《实录》罪,坐落职,知秦州,改海州。朝论灼其情,复集贤殿修撰,移之蔡。
徽宗即位,召为礼部侍郎。上疏曰:“人君践祚,要在正始,正始之道,本于朝廷。近时学士大夫相倾竞进,以善求事为精神,以能讦人为风采,以忠厚为重迟,以静退为卑弱。相师成风,莫之或止,正而救之,实在今日。神宗延登真儒,立法制治,而元祐之际,悉肆纷更,绍圣以来,又皆称颂。夫善续前人者,不必因所为,否者赓之,善者扬焉。元祐纷更,是知赓之而不知扬之之罪也;绍圣称颂,是知扬之而不知赓之之过也。愿咨谋人贤,询考政事,惟其当之为贵,大中之期,亦在今日也。”徽宗遂命修《哲宗实录》。
迁吏部尚书,报聘于辽,归,半道闻辽主洪基丧,送伴者赴临而返,诮佃曰:“国哀如是,汉使殊无吊唁之仪,何也?”佃徐应曰:“始意君匍匐哭踊而相见,即行吊礼;今偃然如常时,尚何所吊?”伴者不能答。
拜尚书右丞。将祀南郊,有司欲饰大裘匣,度用黄金多,佃请易以银。徽宗曰:“匣必用饰邪?”对曰:“大裘尚质,后世加饰焉,非礼也。”徽宗曰:“然则罢之可乎?数日来,丰稷屡言之矣。”佃因赞曰:“陛下及此,盛德之举也。”徽宗欲亲祀北郊,大臣以为盛暑不可,徽宗意甚确。朝退,皆曰:“上不以为劳,当遂行之。”李清臣不以为然。佃曰:“元丰非合祭而是北郊,公之议也。今反以为不可,何耶?”清臣乃止。
御史中丞赵挺之以论事不当,罚金。佃曰:“中丞不可罚,罚则不可为中丞。”谏官陈瓘上书,曾布怒其尊私史而压宗庙。佃曰:“瓘上书虽无取,不必深怒,若不能容,是成其名也。”佃执政与曾布比,而持论多近恕。每欲参用元祐人才,尤恶奔竞,尝曰:“天下多事,须不次用人;苟安宁时,人之才无大相远,当以资历序进。少缓之,则士知自重矣。”又曰:“今天下之势,如人大病向愈,当以药饵辅养之,须其安平;苟为轻事改作,是使之骑射也。”
转左丞。御史论吕希纯、刘安世复职太骤,请加镌抑,且欲更惩元祐余党。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遂罢为中大夫、知亳州,数月卒,年六十一。追复资政殿学士。
佃著书二百四十二卷,于礼家、名数之说尤精,如《埤雅》、《礼象》、《春秋后传》,皆传于世。(《宋史》卷三四三)
序
男朝请郎直秘阁权发遣淮南路计度转运副使公事借紫金鱼袋
嘉祐前经义之未作也,【凤麟按:《宋史·选举志一》:“宋之科目,有进士,有诸科,有武举。常选之外,又有制科,有童子举,而进士得人为盛。神宗始罢诸科,而分经义、诗赋以取士,其后遵行,未之有改。”又曰:“增设明经,试法:凡明两经或三经、五经,各问大义十条,两经通八,三经通六,五经通五为合格,兼以《论语》、《孝经》,策时务三条,出身与进士等。而罢说书举。”】先公独以说《诗》得名,其於鸟兽草木虫鱼,尤所多识。熙宁后,始以经术革词赋。先公《诗讲义》遂盛传于时,学校争相笔受,如恐不及。元丰间预修《说文》,因进书获对,神考纵言,至于物性。先公敷奏称旨,德音称善,且恨古未有著为书者。先公又奏:臣尝试为之,未成,未敢进也。天意欣然,便欲见之,因进《说鱼》、《说木》二篇。自是益加笔削,号《物生门类》。 编纂将终,而永裕上宾矣。先公旋亦补外,所至以平易临民,故其事简政清,因得专意论撰。既注《尔雅》,乃赓此书,就《埤雅》言,为《尔雅》之辅也。《埤雅》比之《物性门类》,盖愈精详,文亦简要。
先公作此书,自初迨终,仅四十年,不独博极群书,而严父牧夫、百工技艺,下至舆台皂隶,莫不諏询;茍有所闻,必加试验,然后记录。则其深微渊懿,宜穷天下之理矣,后有博雅君子览之,当自识其美焉。宣和七年六月旦谨序。
重刊埤雅序
昔周公著《尔雅》,其事详矣,而有未备也。至宋元丰间,有尚书左丞陆佃撰《埤雅》若干卷。埤,辅也,言为《尔雅》之辅也,则事愈备而文愈加详矣,类非博极群书、深穷万物之理者不能为也。书成,授其子宰,始叙以传之,时宣和七年矣。其后五世孙壡由秘阁修撰来知赣州,再用刻于郡庠。历世既久,悉毁于兵燹,间有遗编,多为世俗秘而藏之,人罕得闻,岂非斯文之一厄欤!
当天子■■■■会奉议大夫江西■■■按察■司佥事古闽林公瑜,字子润,巡按赣上。公莫遑他务,首以兴起斯文为己任。乃访于耆民黄维,得是书以读之,所谓释鱼、兽、鸟、虫、木、草、天之文,皆有补于学也。于是诊于众曰:吾欲散是书与四方学者共之,当今属官,谁可与者?佥曰:莫如太守陈大本克承公意也。乃命鸠工刻之。既告成,俾序于首简。
余惟斯文之在天下,未尝泯也,特以托于人者,大约时事多不齐,故使斯文有显有晦耳。兹当文治大兴之日,公由庠序历登要地,有德有文,为世仪表,则斯文之显,非公其属谁哉?大抵学必出于孔子之门,不出于孔子者,非正学也。颜渊曰: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大学》曰:致知在格物。陆氏学,以说《诗》得名于时,且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其为是书也,所谓开卷有益于博约格致之学,呜呼,厥功岂小补哉!今公虽生晚,乃能推陆氏之学,使天下后世家传而人诵之,可见公之心即陆氏之心也,岂非斯文之一幸欤!虽然,周公著《尔雅》于先,不能无待于陆而事始备;陆氏撰《埤雅》于后,亦必有待于公而传始广:其事相须而其学互相发也。然是书已经残毁之余,而所存仅若是,其中缺简甚多,公欲求别本补成全书,而遍历部中卒无得者,此公复有待于后之博雅君子以共成此书也。
余既寡陋,终不敢以私智补之。尚因托名于不朽,独非幸欤!故不辞而叙之于此云。是岁天运庚■八月中秋日,京口后学张存性中序。
重刊《埤雅全集》序
孔子尝语门人以学《诗》之益,有曰: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 宋儒陆佃,因著《埤雅》一集,为《尔雅》之辅。其书自《释鱼》至《释天》,凡二十卷,皆说《诗》之绪余而博极六经子史之旨。厥子宰已序其著书始末,刻于宣和七年,盛行当时矣。厥后五世孙壡又刻诸赣州郡庠。屡经兵燹,书多残缺,迄今百有余年,未覩宣和旧书。同寅刘君廷吉,勤加搜访,始得其全集於前兵部尚书杭城徐贞襄公之家,遂命工重刻以傳。属余序,引诸卷首。
夫萬物之理原於天,造化發育之初,人與物同具斯理也。故物之飞潜动植、精粗美恶、小大轻重,万有不齐,而人推言其性情,皆可得其所以然之故者,无他,一理之贯也。古圣贤究极斯理之原,明物察伦,酬应万殊,卒能尽人、物之性而赞化育、参天地,极其功用之大,皆妙吾一心之理也。人师圣贤以为学,诚能穷格万物之理,以实体诸身,则天人物我之间视之,岂有二乎哉?
余觐是集中释龙之变化,本《易·乾》六爻潜、见、飞、跃之义,皆言圣人之动;《释草》之竹,本《卫风·淇澳》诗,言切磋、琢磨之功。盖比君子之德,以至驺虞之仁、蜂蚁之义、雎鸠之礼、鹊獭之智、鸡犬之信,亦皆五常之性,穷理尽性之学,可遗是物而不格乎?迨《释天》之雨曰:周公之时,雨不破块,风不鸣条,雨则必以夜;夜者,正雨之时也。是又明德格天之休,使仕而居辅相爕理之任,能因是思之,省雨晹之时恒,察人事之得失,则其取法周公明德勤施,旁作穆穆,迓衡之心,甯容已耶?由是推之,凡讲学之士,必观物察己,顺理应物,达内外、贯天人,合万於一,斯见学之有益也。若乃博物洽闻,尚多学能识,而不知会万理於一心、处万物以一理者,恶足与语学乎?
余职提学十六载,每唧经生学徒或昧理妄作而莫求格致之益,故因廷吉属序而窃附愚意如此,用为观书者警云。成化十五年、岁在己亥五月既望,赐进士浙江接察司副使新喻胡荣序。【凤麟按:此序底本无,据王本补。】
总目
卷第一
龙 鲤 鲂 鲿
鳢 鰋 鳟 鲔
鳣 鯋 鲦 鲋
鱮 鲛 䲡 蛟
卷第二
龟 蠏 乌鲗 鼍
鼈 鼋 蟾蜍 蚌
蜗 蜃 贝 鳗
鲎 嘉鱼
卷第三
麐 兔 鹿 麝
犀 麈 虎 麕
兕 豺 獭 熊
豹 羊 牛
卷第四
象 貉 貍 狼
猬 狐 貙 猫
驼 麋 狨 猴
貘 罴 貂 猨
卷第五
羜 羝 羔 羚羊
羱
㹱 豚 驺虞 犬
豻
卷第六
鹊 鸡 鹳 鹅
雉 鹞雉 鸢 乌
鹯 雕 鴈 鹰
䴔鶄 鹤 鷀
卷第七
鹥 鳬 雎鸠 鸤鸠
鶌鸠 鵻 孔雀 鹈
鸱鸺 鹧鸪 鸱鸮 鶂
鸳鸯 鹖 鹭
卷第八
燕 翚雉 鷮雉 黄鸟
鹙 斵木 鸒 鴳
鹘 隼 鹜 桃虫
鹑 燕乌 鸾 鳯
卷第九
溪鶒 鵙 枭 鸮
脊令 桑扈 鷩 鹄
杜鹃 雀 鹦鹉 鸨
戴胜 鹬
卷第十
螘 蝇 蟏蛸 蠋
蜂 螽 螣蛇 蛇
虺 蚺蛇 蝍蛆 萤
蟋蟀 蛣蜣 阜螽 蟦蛴
蛾 蠁 蝶 莎鸡
卷第十一
蚕 蜘蛛 蚇蠖 螳蜋
蜉蝣 蝤蛴 蠓 螟
螗 寒蜩 蟪蛄 蜮
蛜蝛 蚯蚓 果臝 蝼蛄
蜻蜓 蚊 鼠 易
卷第十二
马 駂 骐 馵
骆 白颠 驖 騵
黄 駽 骃 驳
騋 驹 駥
卷第十三
桃 甘棠 梅 李
枫 槐 棗 棘
木瓜 谷 杨 柚
橘 唐棣 常棣
卷第十四
栗 柳 楸 樱桃
柏 梧 桐 柘
椒 梓 榛 椔
檖 桂 枌 椇
卷第十五
竹 蓬 蒿 蘩
荇 蘋 藻 海藻
萧 蔆 虞蓼 卷耳
萑 芥 芡
卷第十六
韭 䪥 菘 壷
瓠 匏 蒲卢 瓜
茏 长楚 蔏蒌 蘪芜
苹 芣苢 蓍 苇
菼
卷第十七
荷 菡萏 藕 荼
葵 蓝 莪 芹
蘜 蒺防 木槿 苋
茹芦 台 艾 虉
卷第十八
薇 蕨 菟丝 蕙
茅 苓 莫 兰
鬱 鬯 蒲 葛
谖草 刍 白华 芍药
卷第十九
天 雨 云 雪
雹 风
卷第二十
雷 电 月 星
斗 汉 虹
(后缺)
——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