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风土记
(2017-01-19 14:52:10)
标签:
文化 |
岳阳风土记
[宋]范致明 撰
【提要】《岳阳风土记》一卷,宋范致明撰。致明字晦叔,建安人,元符中登进士。是编乃其谪居岳州,以宣徳即监商税时所作。不分门目,随事载记。书虽一卷,而于郡县沿革、山川改易、古迹存亡考证特详。如乐史《太平寰宇记》谓大江流入洞庭,致明则谓洞庭会江,江不入洞庭,惟荆江夏秋暴涨,乃逆泛而入之,五日即还,名曰翻流水。《图经》以郑王庙为郑徳璘,致明则谓为隋末郑文秀与董景珍同立萧铣者,故其北又有董王庙。沈亚之《湘中怨》记岳阳楼闻泛人之歌,致明则核以地形,谓舟中之歌,楼上不辨。杜佑《通典》谓巴丘湖中有曹洲,即曹公为呉所败烧船处,在今县南四十里。致明则谓,今县西但有曹公渡,考之地理,与周瑜、曹操相遇处絶不相及。《汉阳图经》谓赤壁即乌林,致明则谓曹操己至巴邱,则孙、刘宜拒之于巴陵、江夏间。所谓乌林,即乌黎口,本不当在汉阳界。世传华容为章华台,致明则谓旧台在景陵界。华容,隋县乃取古容城名之。郦道元《水经注》谓澧水会沅,然后入湖。致明则谓澧沅虽相通,而各自入湖,澧所入处名澧口,沅所入处名鼎江口。皆确有引据,异他地志之附会。其余轶闻逸事,颇资采择。叙述尤为雅洁,在宋人风土书中,亦可谓佳本矣。【凤麟按:此以中华民国六十五年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明吴琯校《古今逸史》本为底作校。】
岳阳风土记
宋
范致明 撰
岳州,南邻苍梧之野,古三苗国地,又为麇子国。春秋文公十一年,楚子伐麇,卽此地也。战国末,属楚罗子国。秦并天下,为长沙郡。汉因之,以为要扼之地,置戍以镇之。建安中,呉使鲁肃将兵万人,屯驻于此。《呉録》云:晋分长沙之邑为巴陵等县,置建昌郡,在巴陵,今州卽建昌郡也,以陶侃镇之,后省入长沙。至宋文帝,又分其地置巴陵郡。齐武帝永明二年,封子子伦为巴陵王,遂为巴陵王国。子伦为明帝所害,梁武帝封齐明帝子保义为巴陵王,奉后以继三恪。元帝都荆州,立巴陵郡。武帝末,湘东王遣陆法和等据赤亭湖,卽其地因以名之。后平陈,废郡改为巴陵县,炀帝元年改为玉州,又改为罗州,三年又改为巴陵县。【凤麟按:《太平御览》一七一引《十道志》曰:“岳州,巴陵郡。《禹贡》荆州之域,古三苗国地。春秋及战国时属楚。秦属长沙郡。晋分长沙之巴陵,置建昌郡,在巴陵。齐武封子伦为巴陵王。梁封齐明帝子宝义为巴陵王,奉齐后,以备三恪。隋平陈,改为岳州。”不见于张勃《吴录》。】唐武德四年,萧铣置巴陵郡,华容、沅江及汨罗、湘阴五县。六年,改为岳州,省罗县。天宝元载,改为巴陵县。干元元年,复为岳州。至南唐,遂为周行逢所有,隶武平军节度。武平,旧朗州,今鼎州是也。是时犹属湖南,皇朝下荆南,始隶湖北。
巴陵,荆湖二流之合。刘备既定蜀,孙权往求荆州不得,使鲁肃以万人屯之。《舆地志》云:巴丘有大屯戍,鲁肃守之。今郡城,乃鲁公所筑也。郦道元《水经》云:巴陵山有湖水,岸上有巴陵,本呉之邸阁城也。【凤麟按:《水经注·湘水》:“(巴丘)山在湘水右岸。山有巴陵故城,本吴之巴丘邸阁城也。晋太康元年,立巴陵县于此,后置建昌郡。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城跨冈岭,滨阻三江。巴陵西对长洲,其洲南分湘浦,北届大江,故曰三江也。三水所会,亦或谓之三江口矣。夹山列关,谓之射猎,又北对养口,咸湘浦也。水色青异,东北入于大江,有清浊之别,谓之江会也。”】城郭殊隘迫,所容不过数万人,而官舍民居在其内。
州地客山髙,主山隠伏,不甚利土人,而侨居多兴葺者,俗谓之扁担州。
皇朝,岳州领巴陵、华容、临湘、平江、沅江五县。元丰末,鄂州通城县隶岳州,其后又以沅江隔湖,割隶鼎州,而通城复以还鄂,今领四县。
岳州常赋之外,与他州名额不同者:茶笼、竹箭簳、翎毛、鱼曲、芦蒢、铁叶、窑灶。
巴陵,本下隽县之丘。【凤麟按:《太平御览》一七一引《十道志》曰:“巴陵县,本汉下隽县之巴丘地。”】《汉书·地理志》:下隽县属长沙郡。按今在鄂州蒲圻县界,此其地耳。《水经》所谓本呉之巴丘邸阁城也。晋平康元年,立巴陵县于此,后置建昌郡。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城跨冈岭,濵阻三江。葢巴陵对长洲,其洲南分湖浦,东北届大江,故曰三江也。三水所会,亦或谓之三江口;夹洲列关,亦谓之巴陵关。【凤麟按:《水经注》作“射猎”。】《江记》言:羿屠巴蛇于洞庭,积其骨为陵。《淮南子》曰:斩蛇于洞庭。【凤麟按:《太平御览》一七一引《寻江记》曰:“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故曰巴陵。”又引《淮南子》曰:“斩修蛇于洞庭。”】今巴蛇冢在州院廰侧,巍然而髙,草朩丛翳。张燕公有登巴丘望墨山之诗,兼有巴蛇庙,在岳阳门内,太守欧颕废之。
岳阳楼,城西门楼也。下瞰洞庭,景物寛阔。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除守此州,毎与才士登楼赋诗,自尔名著。其后,太守于楼北百步复创楼,名曰燕公楼。
《山海经》言:洞庭沅、澧之交,潇湘之渊,是为九江之门。【凤麟按:《山海经·中次十二经》:“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铁,其木多柤、梨、橘、櫾,其草多葌、蘼芜、芍药、芎藭。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左右手操蛇。多怪鸟。”此为范氏误读。】按:澧、鼎、沅、湘,合诸蛮黔南之水,汇为洞庭,至巴陵与荆江合,而东州据其上。《水经》云:湘水右会小青口,资水也,世谓之益阳江;右则沅水注之,谓之横房口;东到微湖,世谓之糜湖;西流注为江,谓之糜湖口;左则澧水,谓之武陵江。凡此五水,注为洞庭,北会为大江,名曰五潴。《战国策》曰:秦与荆战,大破之,袭郢,取洞庭、五潴。【凤麟按:《史记·苏秦传》:“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集解》:“《战国策》曰: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渚。然则五渚在洞庭。”《索隐》:“按:五渚,五处洲渚也,刘氏以为宛邓之间,临汉水,不得在洞庭。或说五渚即五湖,益与刘说不同也。”】《楚辞》:帝子降兮北潴。皆其地也。
《寰宇记》云:郡有青草、洞庭、巴丘三湖。青草湖中有青草山,冬春水退,皆青草也。洞庭,洞府之庭,上有洞庭真君庙堂。巴丘之名,今不著。青草湖在垒石山,与洞庭相通。其南,罗水出焉,故罗县在其上;其东,汨水出焉,下有潭,谓之屈原潭,屈原怀沙自溺之所,忠洁侯三闾大夫庙在其上。【凤麟按:《御览》六六引《荆州记》曰:“宫亭,即彭蠡泽也,谓之彭泽湖,一名汇(该贿切。)泽。(在豫章郡。)青草湖一名洞庭湖,(洞庭湖,亦谓之太湖,在巴陵郡。)云梦泽一名巴丘湖。凡此,并昭昭尤著又广大也。”】
乐史言:大江在巴陵东北,流入洞庭。今洞庭水会于江,非江流入洞庭也。荆江出巴蜀,自高注下,浊流汹涌。夏秋暴涨,则逆泛洞庭,潇湘清流,顿皆混浊,岳人谓之“飜流水”。南至青草湖,或三五日乃还,俗云“水神朝君山”。
岳阳井邑,旧皆濒江。郡城西数百步,屡年湖水潄啮,今去城数十步即江岸。父老相传:今江心,旧闤闠也;濒江沙碛地,尚有税绢甚重,云祖来宅税,今不曾除改。北津,旧去城角数百步,今逼近石觜,葢荆江日漱而南,湘江日漱而东也。
江西沙洲,旧长洲,今名鲟鱼觜。昔传有异人云:觜生过岳阳楼,即出状元。岳阳楼旧岸有港,名驼鹤港,商人泊船于此地,胜千石载,今已湮没如平陆,不复通舟,尾通君山后湖。丁晋公南迁,还岳阳,见江西新生洲,云:“此洲生,当有真人临此。”皇祐二年,英宗以团练使镇岳州,及登宝位,果符其说。
岳阳楼上有吕先生留题云:“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麤。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今不见当时墨迹,但有刻石耳。先生名岩,字洞宾,河中府人,唐礼部尚书渭之孙。渭四子:温、恭、俭、让。让终海州刺史。【凤麟按:两唐书言让官右庶子。】先生,海州出也。会昌中,两举进士不【凤麟按:原作“及”。】第,即有栖隐之志。去游庐山,遇异人,授劒术,得长生不死之诀。多游湘、潭、鄂、岳间,或卖纸墨于市以混俗,人莫之识也。庆历中,天章阁待制滕宗谅坐事谪守岳阳,一日,有刺谒云回巖客,子京曰:“此吕洞宾也,变易姓名尔。”召坐置酒,高谈剧饮,佯若不知者,密令画工传其状貌。既去,来日使人复召之,客舍主人曰:“先生半夜去矣。”留书以遗子京,子京视之黙然,不知所言何事也。今岳阳楼传本,状貌清俊,与俗本特异。
楚泽门、碧湘门,旧瓮城门也。楚泽门经火,不复完治,今但有遗址。
灉湖在州南,春冬水涸,昔人谓之干湖,《水经》谓之滃湖。秋夏水涨,即渺瀰胜千石舟,通阁子镇。
灉湖诸山旧出茶,谓之灉湖茶,李肇所谓岳州灉湖之含膏也。【凤麟按:李肇《国史补·叙诸茶品目》:“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牙,号为第一。……江陵有南木,湖南有衡山,岳州有㴩湖之含膏。”】唐人极重之,见于篇什。今人不甚种植,惟白鹤僧园有千余本,土地颇类北苑,所出茶一岁不过一二十两,土人谓之“白鹤茶”,味极甘香,非他处草茶可比,并茶园地色亦相类,但土人不甚植尔。
灉湖井,唐人尝称甘水,今荒秽不治,汲者亦少,当不逮昔也。
鲁将军庙,在会泉门外,乃鲁肃庙也。孙权使肃守巴丘,后人祀之。
刘备旣与肃画湘为界,遂筑地乌沙镇对垒。在州北六十里,俗谓之金门刘备城。
南楼、阳公台,皆见岳阳诗咏,今并无遗迹可践。或云楚泽门,旧南楼也,今废。
孟浩然洞庭诗有“波撼岳阳城”,盖城据湖东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漱啮城岸,岁常倾頽。滕子京待制欲为偃虹隄以捍之,计成而滕移郡,后遂不果。
江岸沙碛中有冶铁数枚,俗谓铁枷,重千斤。古人铸铁如燕尾相向,中有大窍,径尺许,不知何用也。或云:以此厌胜,辟蛟蜃之患;或以为矴石,疑其太重,非舟人所能举也;或以为置木其内,编以为栅,以御风涛,皆不可知。
龙兴观故基在太平寺东,旧有西阁,为登览之胜,见滕公诗咏。皮日休、陆龟蒙亦为观步之什。今治平寺江路两山间,林木邃密,故基存焉。天禧中,赐名天庆,昔时观名,因而冺没。
白鹤老松,古木精也。李观守贺州,有道人陈某,自云一百三十六岁,因言及吕洞宾,曰:近在南岳见之。吕云:过岳阳日,憩城南古松阴,有人自杪而下来,相揖曰:某非山精木魅,故能识先生,幸先生哀怜。吕因与丹一粒,赠之以诗。吕举以示陈,陈记其末云:惟有城南老树精,分明知道神仙过。明日,陈行,留之不可。后年余,李守岳阳,因访前事,果城南有老松,以问近寺僧,曰:先生旧题诗寺壁,久已摧毁,但能记其诗,曰:独自行来独自坐,无限世人不识我,惟有城南老树精,分明知道神仙过。后为亭松前,曰过仙亭。旧松枯槁,今复郁茂,得非丹饵之力邪?
隋末,校尉董景珍率郑文秀共立萧铣为梁后,乃封景珍为晋王,文秀为楚王。今北庙董王庙,南庙郑王庙也。《图经》以郑王庙为巴陵令郑德璘,昔遇洞庭君者,非也。
海眼池在嵩州夹,旧传潜通江海,今湖泥湮没,不复如昔。【凤麟按:此条原与上条合一,非。】
紫溪台,亦曰紫荆台,在灉湖上。下有石,高四尺,曰紫溪石。
南庙乃孝烈灵妃孝感侯庙。秦武陵令罗君用因督铁运,溺水死,其女挈弟寻父尸,不获,遂相继赴水死。邦人哀而祀之,谓之罗娘庙。灵响寖著,凡有舟楫往还,祈之利涉。后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湖南马殷承制,列姊在左,弟在右。元丰中,始赐今封。岳人祷祠无虚日,旧在乌龟渡南,祝者以为不便,托言神意,遂移今庙。按:李濒《寄远》诗曰:化石早曾闻节妇,沈湘何必独灵妃。其意似与今闻差异。
董景珍、郑文秀旣立萧铣为梁后,筑台城南,今失其处。
崔鲁有《登岳阳楼》、《云梦亭》、《夜登洞庭楼》三诗,今云梦、洞庭亭楼,莫知其处。
太平寺,旧传为屈原宅,葢屈原被逐,寓此。
广教寺,后唐永安寺,旧为圣善寺故基。昔吕云卿遇江叟于圣善寺,吹笛召洞庭诸龙,即其地也。
金鸡白石,在船场旧步,有金鸡翔其上。
剪刀池,在郡城东北隅。或云池中有鼎,耳高数尺,其中容人往来,上有识文,善泅者常见之。
灵妃庙有铜鼓,元丰中,永庆庄耕者得之。圆口方耳,下有方趺,皆古篆云雷文。色正青绿,形制精巧,非近世所能为也。取置于寺,太守李观用耆旧之说,以为陆贾使南越,尝以铜鼓献之于庙,岁久失之。意其必此,遂移置庙中,方移置时,护持不谨,因误毁损,今已不完。或云:闻初获鼓时,同获铜铎一枚,以其完好,辇致礼部,今藏秘书省。鼓以毁坏,遂留永庆寺。李观之说,似非其实。
沈亚之作《湘中怨》云:郑子况为岳阳太守,因上巳日携家登岳阳楼,下望鄂渚。郑追想汜人,俄有所见,闻汜人歌曰:泝青山兮江之湄,泳湖波兮裊绿裾,意拳拳兮心莫舒。舟中人亦歌,非楼上之人所能辨。
洞庭湖岸有石井二,相去数百步,俗号秦皇井,其泉甚甘美。
阁子湖,本“角子湖”语讹。以其在洞庭之角,故谓之角子湖。灉湖亦谓之阁子湖,杨行密以木笼锁舟之地。或谓濒湖地卑,岁苦水患,民多重屋以居,故谓之阁子湖。
《湘州记》云:岳州有昭潭,其下无底,湘水最深处。今岳州无昭潭,昭潭自属潭州。
阁子镇有隄曰白荆隄,石壁潭在其下,亦谓之钓丝潭。其深莫测,夏秋水涨,一日之间,或增或减,土人以为龙出入此潭,其间多蛟蜃,为行旅之患。滕子京作碑隄上,戒往来者使陆行。
哑潭在白荆隄侧。岁坏,邦人方完筑,忽有大鲤鱼跃其中,役夫杀而食之,往往皆死。然濒江渔人不以鱼之长大为奇怪,但钓网不能制者皆杀之,不知此又何也。
《水经》云:湖水广五百里,日月出没其中。大抵湖上舟行,虽泝流而遇顺风,加之人力,自旦及暮,可行二百里。岳阳西到华容,过大穴漠汴湖,一日程;又西到澧江口、鼎州江口,皆通大穴漠赤沙,三日程;南至沅江,过赤鼻山湖,四日程;又东至湘江,过磊石青草湖,两日程。夏秋水涨,其道如此;冬春水落,往往浅涩。江道回曲,或远或近,虽无风涛之患,而常靠阁。
洞庭山之北,宜春口出焉。韩退之诗“朝发宜春口”,即此地也。
鼓楼山上有石室,下瞰洞庭,中容数千人,羣盗逋藏之所,俗谓“分金洞”。统制官巡捕后,遂少衰息。按:《水经》云:洞庭鹿角山西有谨亭戍、万石戍,糜湖口有金浦戍。然则屯兵捕盗,旧矣。
乌石山在州南,所谓乌头石也。其地五山相峙,亦名五龙山。下有港,曰石墨港,水中石如墨,磨咽之,可愈喉膈壅热之疾。或云:亦可代墨用。
君山在洞庭湖中。昔人有诗云: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正谓此也。夏秋水涨,皆巨浸,不可以陆行往。近年冬深水落,渡江肩舁以游。上有庙,曰渊德侯洞庭君庙,旧祠以为湘君,遂以为二妃,误也。上有野马数十疋,葢昔之所献马,岁久滋生,山多古木,少草,夏秋食木皮,多饿死,故其数不充广。【凤麟按:《御览》四九引《博物志》曰:“君山,洞庭之山是也。帝之二女居之,曰湘夫人,帝女遣精卫至王母,取西山之玉印,印东海北山。”又引庾穆之《湘州记》云:“昔秦皇欲入湘观衡山而遇风浪,溺败至此山而免,因号为君山。又《荆州图副》云:湘君所游,故曰君山。有神,祈之则利涉。山下有道,与吴包山潜通。上有美酒数斗,得饮者不死。”】
君山崇胜寺,旧楚兴寺也,有井曰“柳毅井”。按:《灵姻传》始言还湘濵,中言将归吴国,固无定处。然则前人因事阙文,后人遂以为实。此亦好事者之过也。【凤麟按:此盖附会李朝威《柳毅传》传奇而来。宋曾慥《类说》二八《异闻集》题作《洞庭灵姻传》。】
《荆州记》言:君山上有道,通吴之苞山。今太湖亦有洞庭山,亦潜通君山,故得名耳。山后响沙,顿足听之有声。郦善长言:君山有石穴,潜通吴之苞山。
郭景纯谓巴陵是湘君所游处,故曰君山。《湘州记》言:秦皇欲入湘观衡山,遇风涛漂溺,到此山而免,因号君山。或言秦皇遭风于此,问博士曰:湘君何神?曰:尧女、舜妃也,神游洞庭之湖,出入多风雨。秦皇大怒,乃赭其山。汉武帝亦发卒以射蛟。《郡国志》:洞庭山院,尧女居之,内有君山。然则君山,洞庭之分耳。《博物志》云:君山即洞庭之山,尧之二女居之,长曰湘君,次曰湘夫人。今黄陵庙,二妃庙也。【凤麟按:今本作:“洞庭君山,帝之二女居之,曰湘夫人。又《荆州图经》曰:湘君所游,故曰君山。”】
庾穆之《湘州记》云:君山上有美酒数斗,得饮之,即不死为神仙。汉武帝闻之,斋居七日,遣栾巴将童男女数十人来求之,果得酒,进御,未飮,东方朔在旁窃飮之。帝大怒,将杀之,朔曰:使酒有验,杀臣亦不死;无验,安用酒为?帝笑而释之。寺僧云:春时,往往闻酒香,寻之,莫知其处。【凤麟按:《北堂书钞》一四八引《湘州记》云:“君山上有美酒数斗,得饮之,即不死。”○“汉武”以下,出今本《汉武故事》。《御览》四九“君山”条所引同,是知《湘州记》为钞合也。】
君山虎洞石穴,夏秋水涨即没,春冬水落即露。朝廷尝遣使投龙于此,岁旱,邦人往往祈祷焉。
君山东对艑山,山多竹,两山相去数十里。廻峙相望,孤影若浮。湘人以吴船为艑,山形类之,故以名山。上有塔,曰哑女塔,旧传有商女祟病,至此忽能言,指其上可置塔,其家为之置塔,因以名焉。
《通典·州郡录》云:巴丘湖中有曹洲,即曹公为吴所败烧船处,在今县南四十里。按:县西有曹公渡,考之地理,与周瑜、曹公相遇处絶不相干,不知何所据而言也。
杨潭岸在荆江,旧大湖也。《水经》云:江中有观溠,溠东有大洲,洲东分为爵洲,南对湘江口,分观溠口。徐师港在三江口北三十里,爵洲在三江口南四十里。又曰:湘山迤于巴丘北,谓之射猎矶。【凤麟按:《水经注》脱“矶”字,当据补。】江浦之右岸在城陵山,山有故侯景港,乃侯景泊舟师之所。
云梦泽,《寰宇记》曰:半在江南,半在江北,其水中土丘半出,杜预所谓云梦薮、巴丘湖是也。郦道元谓自江陵东界为云梦薮,孟浩然诗“气蒸云梦泽”。然则夹江南北,皆其地也。
麇子东西两城,春秋时楚昭王奔随,王使王孙由于城麇。
永庆寺庄山顶有井,水泉清澈。僧齐己诗云:鸟从井口出,僧自岳阳还。
枫桥堡有古冢,岁久倾圮,耕者得砖,上有文曰“大唐秦公墓”,堂皇扄固,不可发。县令秦光享为封完之。
诸邑僧寺,大小百区,多五代时所建。太平兴国五年,鼎岳始改赐寺额者。乾明寺,旧永庆寺也,昔谓之新开寺。《雪窦语录》所谓新开者,乾明祖师也。
岳阳旧隶武安军日,有天策府户部下免楚兴寺科率帖,开运三年二月二十四日,文字系书吏人,称典、称副、驱使官、签书官、桂管观察处官、王天府学士、镇南军节度判内诸司马,武穆亦自系天策府将军、江南诸道都统、尚书令楚王衔,后书押,盖五代时藩镇行移,百余纸,如郡掾曹、县令长皆摄。至祥符已后,始书正官称,有称天策府知客、元监州发运使,序衔在知军之下。监州恐今通判职,发运使盖藩镇转输之官耳,亦恐是监州之类。已上签书官称,乃开运二年帖也。
岳州地极热,十月犹单衣,或摇扇。蛙鸣似夏,鸟鸣似春,浓云踈星,震雷暴雨,如中州六七月间。
濒江水退,渔人于沙碛得箭镞甚多,形制不一,皆铜为之,岁有得十数者,足以见前代争战之冲也。【凤麟按:杜牧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信然!】
岳州北濒江州郡,气候尤热,夏月南风,则郁蒸特甚。盖湖南千里无山,多得日色,故少阴凉之气也。居民毎至夏秋,多病痢疟,皆暑湿所致也。【凤麟按:至今则为水稻之乡。】
洞庭湖中旧有蚌,其大如半席,深夜,侧立一殻,乘风往来烟波间,中吐巨珠,与月相射。渔者百端取之,终莫可得。近久不见。
岳州夏秋水涨,即生飞蛾,蔽空而飞,夜,见明即投,至不可燃烛,虽樽俎之间,须臾徧满。久之,复投水中,俗谓天蛾。【凤麟按:吾乡谓之涨水蛾。】
岳州人极重鳇鱼子,毎得之,瀹以皂角水,少许盐渍之,即食,味甚甘美。
江蟹,大而肥实,第殻软,渔人以为厌,自云:网中得蟹,无鱼可卖。十年前土人亦不甚食,近差珍贵。
岳人以兔为地神,无敢猎取者。【凤麟按:此亦异俗,然人如知敬畏若此,则环保矣。】
巴陵鸦甚多,土人谓之神,无敢弋者。穿堂入庖厨,畧不畏。园林果实未熟,耗啄已半,故土人未尝见成实之果,半生半熟采之。
湖湘间賔客燕集,供鱼清羮,则衆皆退,如中州之水饭也。【凤麟按:今之端茶送客、上汤封席,亦其遗意。】
马援征诸溪蛮,病死壶头山,民思之,所到处祠庙具存。至今妇人皆用方素蒙首,屈两角系脑后,云为伏波将军持服。鼎澧之民,率皆如此。巴陵江西及华容间,民有皁者,习俗已久,不可顿革。问其故,则曰:去之则神怒,立患头疼。殊不知去包裹,自畏风寒也。虽云风俗,然用方素蒙首,郡邑亦自当禁止。【凤麟按:《后汉书·马援传》李贤注:“壶头,山名也,在今辰州沅陵东。《武陵记》曰:此山头与东海方壶山相似,神仙多所游集,因名壶头山也。”又引《武陵记》曰:“壶头山边有石窟,即援所穿室也。室内有蛇如百斛船大,云是援之余灵也。”】
江西妇人皆习男事,采薪负重,往往力胜男子,设或不能,则阴相诋诮。衣服之上,以帛为带,交结胷前后,富者至用锦绣,其实便操作也,而自以为礼服。其事甚著,皆云:武侯擒纵时所结,人畏其威,不敢輙去,因以成俗。巴陵江西、华容之民,犹间如此,鼎澧亦然。【凤麟按:七擒孟获,在今云贵之间,而岳人则尔,所谓余威震于殊俗也。】
湖湘之民,生男往往多作赘,生女反招壻舍居。然男子为其妇家承门户,不惮劳苦,无复怨悔,俗之移人有如此者。【凤麟按:其地盖五溪蛮之所,故风俗如此。○《马援传》:“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注:“郦元注《水经》云: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悉是蛮夷所居,故谓五溪蛮,皆盘瓠之子孙也。土俗雄作熊,樠作朗,潕作武,在今辰州界。”】
荆湖民俗,岁时会集,或祷祠,多击鼓,令男女踏歌,谓之歌场。疾病不事医药,惟灼龟打瓦、或以鸡子占卜,求祟所在,使俚巫治之。亲族不相视病,而邻里往往问劳之,谓亲戚视之则传染,邻里则否。死者多不埋葬,或暴露风日,或置之木杪,谓之死丧祥葬,多举乐饭僧。【凤麟按:此蛮或远自三苗,后同化为汉,吾乡有龙家、蔡家、宋家等,谓源自中土,故范氏不以为苗也。○明田汝成《炎徼纪闻》卷四:“宋家、蔡家,盖中国之裔也。相传春秋时,楚子往往蚕食宋、蔡,俘其人民,放之南徼,遂流为夷。二氏风俗略同,而宋家稍雅,通汉语,或识文字,勤于耕织。男子帽而长衫,妇人笄而短裋。将嫁,男家遣人往迎,女家则率亲戚箠楚迎者,谓之夺亲。既归,旦则进盥於姑舅,夕则燂汤请洗,三日而罢。丧葬,饭疏饮水二十一日,封而识之,若马鬣者。蔡家在底寨者,与宋家同俗,故世世连婚。在养龙坑者,无异苗人,男女吹木叶而索偶,人死不哭,绕尸而歌,谓之唱斋。”田雯《黔书》卷上:“宋家盖中国之裔,春秋时,宋为楚子所蚕食,俘其人民而放之南徼,遂流为夷,即宋宣慰之祖也。……既归,旦则进盥于姑舅,夕则燂汤请浴,三日而罢。”又曰:“蔡家即蔡人,亦为楚所俘。”陈鼎《滇黔土司婚礼记》:“楚灭宋、蔡、罗、鸗四国,俘其宗室,放之南徼,遂成苗夷。今滇、黔之间有宋家、蔡家、罗家、龙家之苗,即其裔也。……绯衣媪即合房门,为新妇更衣履,进香汤,凡三沐焉。……自是,每鸡初鸣,必起栉沐,率诸媵至姑寝门,如未醒,即默候;既醒,即呼内侍女启门,入为姑著衣履,栉沐,进早膳讫,乃退。”】
鄂岳之民生子,计产授口,有余则杀之,大抵类闽俗。
湖湘间南风三日,则陂塘积水,耗减已尽,土人谓之南马杓。
舟中有朱砂,过洞庭,多为风涛所苦,相传以为龙神所宝也。载人柩者亦然。近日扶柩过者,往往少惊恐。秋深,洞庭水落,皛皛皆陂泺,衆鱼所聚,一夕风色便顺,则所得之鱼,厌饫邻境。湖上渔人有善没者云:洞庭湘湖,夏秋水涨,深不过数十尺,而荆口水深一二百尺。穷冬,洞庭湖水已退尽,江湖寒洪,在徒涉处得鱼数百斤者,而荆江鱼重不过数十斤。
傍湘之民,岁暮取江水一㪷,岁旦取江水一㪷,较其轻重,则知其年水势高下,云重则水大,轻则水小,甚验。【凤麟按:与夫堪舆家秤土轻重同意。】
江上渔人取江豚,冬深水落,视其絶没处布网,围而取之,无不获;或用钩钓,若钩中喉吻,虽巨纶亦掣断;或挂牙齿间,则随上下惟人所制,畧不顿掣。然至腥臭不可近,惟取脂油以供点照,土人间有能食者。【凤麟按:今几乎灭绝,盖水污染也。】
江上渔人取巨鱼,以两舟夹江,以一人持纶钩,共一纶,系其两端,度江所宜用,余皆轴之,中至十钩;有大如秤钩,皆相连。毎钩相去一二尺,钩尽处各置黑铅一斤,形如锤,以候水势深浅。锤上■(字上竹下折)以五寸许,正钩使欹侧絶江,往来牵挽,以待鱼行,亟取之,谓之摆钩。数舟联比而下,毎中鱼,则候其缓急,急则纵,缓则收,随之上下,待其力困,然后引而取之,至有相逐数日者,虽数百斤之鱼皆可钩。纶用一百二十丝成,鱼至大者力不能胜,即以环循纶投副钩助之,亦须渔人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也。【凤麟按:旧日生产力不发达,此等记录,乃生人活计,今则力能移天,所忧在滥取无厌也。】
巴陵乐府,旧传《临江仙》一阕,滕子京所作,其词曰:“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华容,汉孱陵县也,或曰汉武陵县地。吴太皇帝分孱陵县地于今县东二里置安南县,或曰刘景升所置,《宋志》为晋武帝分江安县立也。隋平陈,改安南为华容县,属罗州,取古容城名之。世传为章华台,非也。古章华在景陵界今监利县,离湖上,与今邑相近耳。大业三年,以州为巴陵郡。十年,移县于今地。垂拱二年,以犯武氏讳,改为容城县。神龙元年,又改为华容县。华容地皆面湖,夏秋霖潦,秋水时至,建宁南堤决,即被水患。中民之产不过五十缗,多以舟为居处,随水上下。渔舟为业者十之四五,所至为市,谓之潭户,【凤麟按:闽广间谓之“疍户”。】其常产即湖地也。
华容令宅东北有老子祠,曰大皇观。门之左右有二神像,道家所谓青龙、白虎也。揑塑精巧,非常人所能,形质甚大,可动摇,游观者往往验之以为异。其实胎素中虚,如夹紵作也。祥符八年春二月旣望,雷震白虎,西北楹上有倒书“谢仙火”字,入木踰分,字画遒劲,人莫之测。庆历六年,滕子京令摹而刻之,问零陵何氏女俗谓之何仙姑者,乃曰:“谢仙火,雷部火神也。兄弟二人,各长三尺,形质如玉。好以铁笔书字,其字高下,当以身等。”验之皆然。东南楹亦有“谢仙”二字,逼近柱础,又不知何也,其后摹刻岳阳楼上。元丰二年,岳阳楼火,土木碑碣,悉为煨烬,惟此三字曾无少损,至今尚存。谢仙火,与欧阳永叔所记大同小异,永叔之说,恐得之传闻耳。
墨山谓之玄石山,《楚词》曰:驱予车于玄石,步予马于洞庭。
大云寺云母泉,李华诗序云:洞庭湖西玄石山,俗谓之墨山。山之南有佛寺,寺倚松岭之下。有云母泉,自泉口而流入渠,周徧于庭,发源如乳,大旱不絶,灌园澣濯皆用之。自墨山西北至石门二十里间,尽生云母,石堦道路,荧煌如列星。又有宝慈观,乃张真人炼丹飞升之所。弟子葬其衣冠,俗谓之衣冠冢,丹竈遗迹尚在。【凤麟按:此本“而”字、“石”字皆为墨钉,此据“龙的传人”博客补。非讳字而作此,可怪也。】
仙庐峯左石臼二,因岩石为之。
方台山在县南。萧城《荆南志》:云山出云母,土人采之,先候云所出处,在其下掘之,无不大获。有长五尺者,可以为屛风。当掘时有声,即粗恶也。【凤麟按:《御览》四九引萧诚《荆南志》曰:“华容方台山,山出云母,土人采之,先候云所出之处,於下掘取,无不大获。往往有长五尺者,可以为屏风。当掘之时,忌有声响,则所得粗恶。”】
杨子洲,《洞庭记》云:此洲之间,常苦蛟患,昔荆佽飞将大附渡江,蛟夹船,飞入水斩蛟而去。今庙在洲上。【凤麟按:《吕氏春秋》:“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袪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大附”疑当作“大雾”或“宝剑”。】
赤亭湖本赤湖。梁太清六年,湘东王遣胡僧祐、陆法和诛侯景将任约于此,为亭,因名焉。
紫港湖在县西,今曰私港。夏秋水涨,与赤沙湖会,北通于江。今曰藕池,南通于湖,《水经》谓之港口。
御池在湖南,出蚌珠,有甚大者。
赤沙湖在县南,夏秋水涨,与洞庭洪通,杜甫《道林岳麓》诗所谓“殿角插入赤沙湖”也。
《水经》云:澧水上承孱陵县澹水。王仲宣曰:悠悠澹澧口,下会赤沙湖。东南注于沅水,谓之澧口。《离骚》曰:沅有芷兮澧有兰。注云:洞庭谓之澧口江。据此,澧水会于沅,然后入湖也。今澧、沅虽相通,然澧水注于洞庭,谓之澧口;沅水注于洞庭,谓之鼎江口。岂岁月之久,遂变迁至此耶?
禹山上有禹庙。
石佛山在县北,石堆成佛像,衣服皆具。
平江本汉罗县,后分长沙为汉昌县。孙权于县立汉昌郡,以鲁肃为太守,改为吴昌县。隋平陈,省于湘阴县。唐神龙三年,又改为吴昌,置城,以界内昌江名之。尝隶潭,今隶岳,后唐改平江。其民善鬭讼,有犯輙窜他界,公事比之巴陵诸邑数倍。
幕阜山洞天,天宝中改名昌江山。《幕阜山记》曰:山有石壁刻铭,上言禹治水登此,山高于平地一千八百丈,周五百里;二十四气福德之乡,洪水之灾,居其上可以度世。又有列仙之宝坛场在其侧,徬有竹两本,修翠猗然,随风扫拂。其上有池,水甚澄洁,时有二鱼游泳其中。有葛仙翁炼丹井,药臼尚存。山无秽草,惟杞与芳芎之属。有石山,产如丹珠,絶顶有石田数千畆,塍渠隐然,非人力所能为。地絶高险,莫能上。有僧园曰长庆,有宫曰玉清,访衆徒亦云鸟道断絶,不可登览。左黄龙、右鳯凰,皆在山麓也。
梅仙山,在幕阜山之麓,层峦叠嶂,望之极葱翠,子真旧隐也。有井曰“子真丹井”,有水出焉,谓之梅仙水。
连云,在幕阜之南,峭拔万丈,常有云气覆其上。有吴真人炼丹坛,下有石壁,广数丈。昔有田先生隐焉,曰田翁嵒。
香炉山嵒在县东,下有老子祠,上有丹坛、丹竈。有池,岁旱,祈祷有感。有许旌阳试劒石。
龙隐洞,在县西北,有影如绘画,望之,鳞角皆具。
汨水,出豫章界,与纯水合。纯水,在县南三十步。
石瀬庙乃关羽庙。《湘州记》云:石子山溪西有小溪,溪水映彻。关羽南征,尝憩此,因以名羽瀬,今庙亦以此名之。随军土地三军庙、助顺庙,《图经》皆以为关羽并吕蒙行军所置。
平江有李林甫坟,在九峯;刘光谦坟塔,在长庆;陈希烈坟塔,在惠果;陆善坟,在芭蕉;徐安贞坟塔,在下台。今无遗迹,但长庆有刘光谦绘像。
王文正公尝宰平江,令宅旧为山魈所据,前令不复敢居。一日,吏或梦见其告者曰:“宰相至,吾当避之。”如有影响,相率而去。已而文正下车,处正寝,无复惊动,前知公之贵也。治有异政,邑人为立生祠,至今尚存。
临湘县,本巴陵故地,唐泰清年置王朝场,以便人户输纳。皇朝淳化三年,陞为县治;至道二年,改曰临湘。
鸭栏矶,建昌侯孙虑斗鸭之所,陆逊尝谏止之。与白螺山相望。【凤麟按:《三国志·陆逊传》:“时建昌侯虑於堂前作斗鸭栏,颇施小巧,逊正色曰:‘君侯宜勤览经典以自新益,用此何为?’虑即时毁彻之。”】
象骨山,《山海经》云:巴蛇吞象,暴其骨于此。山旁湖谓之象骨港。
乌石山仙隐嵒,洞深数里,有芝山石乳、乌药之属。
乌黎口,即乌林也。郦善长云:吴黄盖败魏武于乌林,即其地也。《太平寰宇记》引《通典·州郡录》云:曹州,即曹公为吴所败烧船处。又云:今鄂州蒲圻县赤壁山,即曹公败处。按《三国志》:刘表率其子琮伐襄阳,刘备屯樊口,琮降曹公,恐备先据江陵,遣精骑急追,及于当阳之长坂,备数十骑走趋汉津、济沔,到夏口。曹公进军江陵,得刘琮水军船数十万。自江陵止巴丘,遂及赤壁。孙权遣周瑜水军数万,与备并力逆之。曹公泊船江北岸,瑜部将黄盖诈降,战舰千艘,因风放火,曹公大败,从华容道步归,退保南郡。备、瑜等复追之,曹公留曹仁守江陵城,自径北归夏口,今汉阳军也。而汉阳郡,《图经》云:赤壁,亦名乌林,在郡西北二百二十里,在汉阳县西八十里。【凤麟按:《御览》一六九引《荆州记》曰:“临嶂山南峰谓之乌林峰,亦谓赤壁。”】皆误也。曹公既纵江陵水军沿流已至巴丘,刘备在夏口,孙权、周瑜与刘并力逆曹公,自当在巴陵、江夏二郡界,其《汉阳图经》并俗说皆谬也。
岳阳虽水乡,絶难得莼菜,惟临湘东莼湖间有之。
龙窖山在县东南,接鄂州崇阳县雷家洞、石门洞。山极深远,其间居民谓之鸟乡。语言侏离,以耕畬为业,非市盐茶不入城市。邑亦无贡赋,葢山徭人也。
岳州自元正献岁,邻里以飮宴相庆,至十二日罢,谓其日为云开节。春社后,遇好天色,往往相继上山,中州人所谓拜扫也,至寒食而止。【凤麟按:今所谓扫墓也。】四月八日,取羊、桐叶、淅米为饭,以祀神及先祖。濒江诸庙皆有船,四月中择日下水,击画鼓集人,歌以櫂之,至端午罢。其实竞渡也,而以为禳灾,民之有疾病者,多就水际,设神盘以祀神,为酒肉以犒櫂鼓者,或为草船泛之,谓之送瘟。【凤麟按:今赛龙舟之俗,转为体育竞技。】五月十三日,谓之龙生日,可种竹,《齐民要术》所谓竹醉日也。【凤麟按:今本《齐民要术》无。○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一引《艺苑雌黄》云:“种竹者多用辰日,山谷所谓‘根须辰日断,笋看上翻成’是也。又用腊月,杜陵所谓‘束林竹影薄,腊月更须栽’是也。非此时移之,多不活。惟五月十三日,古人谓之竹醉日,栽竹多茂盛。按《笋谱》云:‘民间说竹有生日,即五月十三日也。移竹宜用此日。或阴雨土虚,则鞭行,明年笋茎交出。’故晏元献诗云:‘苒苒渭滨族,萧萧崖外姿,如能乐封殖,何必醉中移。’宋景文诗云:‘除地墙阴植翠筠,纤茎润叶与时新,赖逢醉日终无损,正似得全于酒人。’黄元明诗云:‘夏栽醉竹余千个,春粪辰瓜满百区。’”林洪《山家清事·种竹法》:“《岳州风土记》、《文心雕龙》皆以五月十三日为生日,《齐民要术》则以八月八日为醉日,亦为迷日,俱有可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