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斋读书志(一)
(2015-07-15 11:00:44)
标签:
文化 |
郡斋读书志
[宋]晁公武
【提要】△《郡斋读书志》四卷、《后志》二卷、《考异》一卷、《附志》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卷首【凤麟按:二字原无。】
昭德先生《读书志》四卷,盖所得南阳井氏藏书也。井氏始收之蜀道,聚于庐山之阳,既乃归先生,徙而置之三峨之下。书今不可得尽见矣,而《志》独存。宜春士赵希弁,公族之秀,博学好古,藏书亦富,遂以属之校正。因即其所藏之目参焉,已载者不复取,未有者补其缺,其间互出者,盖详略之不同,文意之或异。而后来诸贤之所著述,亦藉以概见。益为五卷,别以《读书附志》并鋟诸梓,俾得托晁氏而并传,抑以寿赵君之所藏。博极君子,当有取于斯。淳祐乙酉日南至,宜春郡假守番阳黎安朝谨书。
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
门人承议郎新奏辟通判茂州军州事赐绯
先生姓晁氏,名公武。校井氏书,为《读书志》,凡四卷。鹏举作邑峨下,望先生沧洲之居,鸡犬相闻,暇即问奇字于古松流水之间。一日,叩以此书,忻然相付。先生博物洽闻,雅称海内,孰知万籍楼中,先生所得,盖已超出文宇,而此筌蹄尚足为贫子之光。因广其传,庶吾侪晚学,于未见书略知其概,尚先生刮蒙丛蔀之意云。
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序
魏王粲为蔡中郎所奇,尽得其家书籍文章,故能博物多识,问无不对。国朝宋宣献公,亦得毕文简、杨文庄家书,故藏书之富,与秘阁等;而常山公以赡博闻于时。夫世之书多矣,顾非一人之力所能聚。设令笃好而能聚之,亦老将至而耄且及,岂暇读哉!然则王、宋所以能博者,盖自少时已得先达所藏故也。余家自文元公来,以翰墨显者七世,故家多书。至于是正之功,世无与让。然自中原无事时,已有火厄;及兵戈之后,尺素不存也。余仕宦连蹇,久益穷空,虽心志未衰而无书可读,每恨之。南阳井公,天资好书,自知兴元府领四川转运使,常以俸之半传录。时巴蜀独不被兵,人间多有异本,闻之未尝不力求,必得而后已。历十余年,所有甚富。既罢,载以舟,即庐山之下居焉。与余厚,一日,贻余书曰:“度老且死,有平生所藏书,甚秘惜之。顾子孙稚弱,不自树立,若其心爱名,则为贵者所有;若其心好利,则为富者所有:恐不能保也,今举以付子。他日,其间有好学者而后归焉。不然,则子自取之。”余惕然从其命。凡得书若干部,计若干卷。今三荣僻左少事,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每终篇,辄撮其大指论之,岂敢效王、宋之博,所期者,家声是继而已。其书,则固自若也。倘遇井氏之贤,当如约。
衢本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自序
杜邺从张京兆之子学问,王粲为蔡中郎所奇,皆尽得其家书,故邺以多闻称而粲以博物显。下逮国朝,宋宣献公亦得毕文简、杨文庄家书,故所藏之富,与秘阁等,而常山公以赡博闻于时。夫世之书多矣,顾非一人之力所能聚;设令笃好而能聚之,亦老将至而耄且及,岂暇读哉!然则,二三子所以能博闻者,盖自少时已得先达所藏故也。公武家自文元公来,以翰墨为业者七世,故家多书;至於是正之功,世无与让焉。然自中原无事时,已有火厄,及兵戈之後,尺素不存也。公武仕宦连蹇,久益穷空,虽心志未衰而无书可读,每恨之。南阳公天资好书,自知兴元府至领四川转运使,常以俸之半传录。时巴、蜀独不被兵,人间多有异本,闻之,未尝不力求,必得而後已。历二十馀年,所有甚富。既罢,载以舟,即庐山之下居焉。宿与公武厚。一日,贻书曰:“某老且死,有平生所藏书,甚秘惜之。顾子孙稚弱,不自树立。若其心爱名,则为贵者所夺;若其心好利,则为富者所售,恐不能保也,今举以付子。他日,其间有好学者,而后归焉,不然,则子自取之。”公武惕然从其命。书凡五十箧,合吾家旧藏,除其复重,得二万四千五百卷有奇。今三荣僻左少事,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每终篇,辄撮其大指论之,岂敢效二三子之博闻,所期者不坠家声而已。书则固自若也,傥遇其子孙之贤者,当如约。绍兴二十一年元日,昭德晁公武序。
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卷第一上
自汉武帝之後,虽世有治乱,无不知崇尚典籍。刘歆始著《七略》,总录群书:一曰《辑略》,二曰《六艺略》,三曰《诸子略》,四曰《诗赋略》,五曰《兵书略》,六曰《术数略》,七曰《方技略》。至荀勖更著新《簿》,分为四部: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今诸子家及兵书、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及故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勖之《簿》盖合兵书、术数、方技於诸子,自《春秋》类摘出史记,别为一,《六艺》、《诸子》、《诗赋》,皆仍歆旧。其後历代所编书目,如王俭、阮孝绪之徒,咸从歆例;谢灵运、任昉之徒,咸从勖例。唐之分经、史、子、集,藏於四库,是亦祖述勖而加详焉。欧阳公谓其始於开元,其误甚矣。今予所录书,史集猥众,若依《七略》,则多寡不均,故亦分为四部焉。
经部其类十:一曰《易》类,二曰《书》类,三曰《诗》类,四曰《礼》类,五曰《乐》类,六曰《春秋》类,七曰《孝经》类,八曰《论语》类,九曰经解类,十曰小学类。(合二百五十五部,计三千二百四十四卷。)【凤麟按:原无。网络本不知据何而录,姑存之。】孔氏之教,别而为“六艺”数十万言,【凤麟按:孔门“六艺”,谓礼、乐、射、御、书、数。然辅以文、行、忠、信及德行、言语、文学、政事之类,则能事毕矣。】其义理之富,至於不可胜原,然其要,片言可断,曰修身而已矣。修身之道,内之则本於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外之则推於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外兼尽,无施而不宜。【凤麟按:学者总而言之:内圣外王。】学者若以此而观六艺,犹坐璇玑以窥七政之运,无不合者。不然,则悖谬乖离,无足怪也。汉承秦後,六艺皆出於灰烬之馀,学者颛门名家,故《易》有田氏、焦氏、费氏,《诗》有《鲁诗》、《韩诗》、《齐诗》,【凤麟按:《毛诗》见在,故不言。】《春秋》有邹、夹、左丘明、公羊高、榖梁赤,《礼》、《乐》有大、小戴之殊,【凤麟按:乐经失传,《礼记》中有《乐记》之篇,故统言之。】《书》有古文、今文之异:各尊其师说而伐其异已者,党枯骸,护蠹简,至於忘父子君臣之分,争辩不少屈,其弊甚矣!迨至晋、魏之後,此弊虽衰,而学者徒剽贼六艺之文,饰其辞章,以譁世取宠,而不复有明道之意,无以议为。及唐之中叶,海内乂安,士稍知宗尚经术,而去圣愈远,异端并兴。学《书》者则以今文易古文,而颇改其辞;学《春秋》者则合三《传》之同异而杂举其义,【凤麟按:邹氏、夹氏传亡,故《春秋》仅三传。】不本所承,决以胸臆,以迄于今。释、老、申、韩之说,杂然满於六经之中,虽与汉儒之学不同,而其失一也。凡此者,岂有他哉?皆不能探修身之道,反刻意於章句,是以迢迢千载之间,悖谬乖离,殊涂而同归,至此其极,悲夫!
今所录汉、唐以来之书甚备,观者其慎择焉。《论语》、《孝经》,自班固以来,皆附经类。夫《论语》,群言之首;《孝经》,百行之宗,皆六经之要,其附於经,固不可易。又《艺文志》有小学类,《四库书目》有经解类,盖有补於经而无所系属,故皆附於经,今亦从之。
◎《易》类
【王弼《周易》十卷】右上下经,魏尚书郎王弼辅嗣注。《系辞》、《说卦》、《杂卦》、《序卦》,弼之门人韩康伯注。又载弼所作《略例》,【凤麟按:今存《周易略例》,乃王氏七篇论文而已,原附于此。】通十卷。自商瞿受於孔子,六传至田何而大兴,为施雠、孟喜、梁丘贺。其後焦赣、费直始显而传受皆不明,由是分为三家。汉末,田、焦之学微而费氏独存。其学无章句,惟以《彖》、《象》、《文言》等十篇解上下经;凡以《彖》、《象》、《文言》等参入卦中,皆祖费氏。东京荀、刘、马、郑,皆传其学。王弼最后出,或用郑说,则弼亦本费氏也。欧阳永叔见此,遂谓孔子古经已亡。按: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惟费氏经与古文同,然则古经何尝亡哉!
【《周易正义》十四卷】右唐国于祭酒孔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马嘉运、赵乾叶、王谈、于志宁等同撰,苏德融、赵弘智覆审。《序》称江南义疏有十馀家,辞尚虚诞,皆所不取,唯王弼之学,独冠古今,以弼为本,采诸说附益之。
【《易乾凿度》二卷】右旧题苍颉修古籀文,郑氏注。按唐《四库书目》有郑玄注《书》、《诗》纬,及有宋均注《易》纬,而无此书。【凤麟按:汉时纬书甚夥,而托名亦多。】其中多有不可晓者,独九宫之法颇明。昔通儒谓纬书伪起哀、平,光武既以谶立,故笃信之。陋儒阿世,学者甚众。郑玄、何休以之通经,曹褒以之定礼。历代革命之际,莫不引谶为符瑞,故桓谭、张衡之徒皆深疾之。【凤麟按:桓谭非谶。】自符坚之後,其学殆绝。就使其尚存,犹不足保,况此又非真也。【凤麟按:晁氏明言此书为伪。】
【《卜子夏易》十卷】右旧题卜子夏传。《唐艺文志》已亡子夏书,今此书约王弼注为之者,止《杂卦》。景迂云:张弧伪作。
【《京房易》三卷】右隋有汉京房《章句》十卷,此书旧题京房传,吴陆绩注,皆星行气候之学,非章句也。
【《关子明易》一卷】右魏关子明传。子明名朗,元魏太和末,王虬言于孝文,孝文召见之,著成《筮论》数十篇。唐赵蕤注。蕤云:“恨书亡半,随文诠解,才十一篇而已。”《四库》书不载。
【《李氏集解》十卷】右唐李鼎祚集解。经皆避唐讳,又取《序卦》各冠逐卦之首。所集有子夏、孟喜、京房、马融、荀爽、郑康成、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辅嗣、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冲、侯果、蜀才、翟玄、韩康伯、刘瓛、何安、崔憬、沈麟士、卢氏、崔觐、孔颖达三十馀家,又引《九家易》、《乾凿度义》。所谓蜀才者,人多不知。按:颜之推云:范长生也。其《序》云:“自卜商之後,传注百家,惟王、郑相沿,颇行於代。郑则多参天象,王乃全释人事,《易》之道,岂偏滞於天人哉!而天象难寻,人事易习,折杨黄华,学徒多从之。今集诸家,刊辅嗣之野文,补康成之逸象,以贻同好。”盖宗郑学者也。《隋书·经籍志》所录《易》类六十九部,予今所有,五部而已。关朗《易》不载于目,《乾凿度》自是纬书,焦赣《易林》又属卜筮,子夏书或云张弧伪为。然则《隋志》所录,捨王弼书,皆未得见也。独鼎祚所集诸家之说,时可见其大旨。《唐录》称鼎祚书十七卷,今所有十卷,盖亦失其七,惜哉!
【《周易口诀义》七卷】右唐史证撰。抄《注》《疏》以便讲习。田氏乃以为魏郑公撰,误也。
【《周易微指》三卷】右唐陆希声撰。希声大顺中弃官居阳羡,自号君阳遁叟。著《传》十卷,别撰《易图》一、《指说》一、《释变》一、《微旨》一,通十卷。此《微旨》也,皆设问答。
【《周易举正》三卷】右唐郭京撰。京尝任苏州司户。《序》称:京家藏王弼、韩康伯手札《周易》本及石经,校正一百三十五处、二百七十三字。盖以繇、彖相证,有阙漏处可推而知,托云得王、韩手札与石经耳。如《涣》之繇“利涉大川”下有“利贞”字,而《彖》辞无之,则增入;《渐》之繇“女归吉”下无“也”字,而《彖》辞有之,则削去。他皆此类。
【《元命包》十卷】右唐卫元嵩撰,苏源明传,李江注。《坤》为首,因八卦世变为六十四卦之次。又著《运蓍》、《说源》二篇,统言卦体,不列爻位。自云《周易》、《元包》,一也。
【《易轨》一卷】右伪蜀蒲乾贯撰。专言流演。其《序》云:可以知否泰之源,察延促之数,盖数学也。景迂云:按刘道原《十国纪年》,“乾贯”作“虔观”,今两字皆误。
【《易论》三十三卷】右皇朝王昭素撰。昭素居酸枣,太祖时,尝召令讲《易》。其书以《注》、《疏》异同,互相诘难,蔽以己意。
【《证坠简》一卷】右皇朝天禧中毗陵从事建溪范谔昌撰。其书酷类郭京《举正》,如《震卦彖辞》内云:脱“不丧匕鬯”四字,程正叔取之;《渐卦》上六疑“陆”字误,胡翼之取之。自谓其学出於溢浦李处约、庐山许坚。意者岂果有师承,故程、胡有所取焉。
【《胡先生易传》一十卷】右皇朝胡瑗撰。瑗,字翼之,泰州人。通经术、乐律。教人有法,在湖州,从其学者常数百人,成材而备朝廷器使者不可胜数。此解甚详。或云门人倪天隐所纂,非其自著也。无《序辞》。
【《周易述闻》一卷《隐诀》一卷《补解》一卷《精微》三卷】右皇朝皇甫泌撰。又有《纪师说》、《辩道》,通为八卷。
【邵康节《皇极经世》十二卷】右皇朝邵雍撰。雍,字尧夫,谥康节,隐居博学,尤精于《易》。世谓其能穷作《易》之本原,前知来物。其始学之时,睡不施枕者至三十年。此书以元经会,以会经运,经世起於尧即位之二十二年甲辰,终於周显德六年己未,编年纪兴亡治乱之事,以符其学。又有《观物篇》系于后,其子伯温解。
【刘长民《易》十五卷】右皇朝刘牧长民撰。仁宗时言数者皆宗之。庆历初,吴秘献其书于朝,优诏奖之。田况为《序》。
【《钩隐图》三卷】右刘牧撰。皆《易》之数也。凡四十八图,并《遗事》九。有欧阳永叔《序》,而其文殊不类。
【郑扬庭《周易传》十二卷】右皇朝郑夬扬庭撰。姚嗣宗谓刘牧之学受之吴秘,秘受之夬,夬又作《明数》、《明象》、《明传道》、《明次例》、《明范》五篇。邵雍言夬窃其学于王豫,沈括亦言夬之学似雍云。
【王逢《易传》十卷】右皇朝王逢撰。尝为国子直讲,其学宗王弼。
【温公《易说》一卷】右皇朝司马光君实撰。杂解《易》义,无诠次,未成书也。
【《周易圣断》七卷】右皇朝鲜于侁子骏撰。本之王弼、刘牧而时辩其非。且云众言淆乱,析诸圣,故名其篇曰“圣断”。
【《周易古经》二卷】右皇朝吕大防微仲编。其序云:“《彖》、《象》以为注,乃分于卦爻之下,学者於是始不见完经,而文辞次第贯穿之意,亦缺然不属。因按古文而正之。”凡十二篇,别无解释。
【《毗陵易传》十一卷】右皇朝苏轼子瞻撰。自言其学出於父洵,且谓卦不可爻,别而观之。其论卦,必先求其所齐之端,则六爻之义,未有不贯者,未尝凿而通也。
【《程氏易》十卷】右皇朝程颐正叔撰。朱震言颐之学出于周敦颐,得之于穆修,亦本于陈抟,与邵雍之学本同。然考颐之解,不及象数,颇类胡翼尔。景迂云:胡武平、周茂叔同师润州鹤林寺僧寿涯,其后武平传其学于家,茂叔则授二程。与震之说不同。
【《周易义海》一百卷】右皇朝房审权撰。集郑玄至王安石凡百家,摘取其专明人事者为一编,或诸家说有异同,辄加评议,附之篇末。
【《乾生归一图》二卷】右皇朝石汝砺撰。先辨卦、彖、爻、象之别,后列数、图,颇杂以释、老之说。
【王介甫《易义》二十卷,龚原注《易》二十卷,耿南仲注《易》二十卷】右皇朝王安石介甫撰。介甫三《经义》皆颁学官,独《易》解自谓少作未善,不专以取士。故绍圣后复有龚原、耿南仲注《易》,三书偕行于场屋。
【晁以道《古易》十二篇】右从父詹事公撰。以诸家《易》及许慎《说文》等九十五书是正其文,且依汉田何本,分《易》经上、下并“十翼”,通为十二篇,以矫费氏、王弼之失。谓刘向尝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至蜀李譔,又尝著古文《易》,遂名之曰《古易》。公讳说之,字以道。昔班固自序其父祖事,皆著名。袁种字其叔父曰丝,人皆不以为非。【凤麟按:《颜氏家训》:“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孙氏。”《汉书·爰盎传》:爰盎,字丝。兄哙,兄子种为常侍骑。“迁齐相,徒为吴相。辞行,种谓盎曰:‘吴王骄日久,国多奸,今丝欲刻治,彼不上书告君,则利剑刺君矣。南方卑湿,丝能日饮,亡何,说王毋反而已。如此幸得脱。’盎用种之计,吴王厚遇盎。”】今录先世及诸父所著书,若不记名字,则后莫知为谁,非史之比,故不敢效孟坚,况非面斥,辄援袁种旧例云。馀皆仿此。
【晁以道《太极传》六卷,《因说》一卷,《太极外传》一卷】右从父詹事公撰。其学本之邵雍,自云初学京房,後遇杨贤宝,得其传。初著《商瞿传》,亡之。建炎中,再作此书,时年七十一。
【晁以道《易玄星纪谱》一卷】右族父詹事公撰。以【凤麟按:原无,据文意补。】温公《玄历》及邵康节《太玄准易图》合而谱之,以见扬雄以首准卦,非出私意,盖有星候为之机括。且辩正古今诸儒之失,如《羡》不当准《临》,《明夷》不当准《大壮》之类。凡此难与诸家口舌争,观《谱》,则彼自屈矣,此《谱》之所以作也。
【朱子发《易集传》十一卷,《易图》三卷,《丛记》一卷】右皇朝朱震子发撰。自谓其学以程颐为宗,和会邵雍、张载之论,合郑玄、王弼之学为一云。其书多采先儒之说以成,故曰《集传》。
【《先天易钤》、《太极宝局》两卷】右皇朝牛师德撰。自云传邵雍之学于司马温公,而其说近於术数,未知其信然否。
【《芸阁先生易解》一卷】右皇朝吕大临与叔撰。有统论数篇,无诠次,未完也。
【《焦氏易林》十六卷】右汉天水焦赣延寿传《易》于孟喜,行事见《儒林传》中,此其所著书也。【凤麟按:《汉书·儒林传》:“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会喜死,房以为延寿《易》即孟氏学,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至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元、丁将军,大谊略同,唯京氏为异党。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房以明灾异得幸,为石显所谮诛,自有传。”】费直题其前曰:“六十四卦变。”【凤麟按:《汉书·儒林传》:“费直,字长翁,东莱人也。治《易》,为郎,至单父令。长于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琅邪王璜平中能传之。”】又有唐王俞【凤麟按:原误“俞王”,据尚秉和《焦氏易诂》改。】序。其书每卦变六十四,总四千九十六首,皆为韵语,与《左氏传》所载“凤皇于飞,和鸣锵锵”、《汉书》所载“大横庚庚,予为天王”之语绝相类,岂古之卜者各有此等书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