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府志(五)
(2014-10-09 22:55:04)
标签:
文化 |
遵义府志卷四
●山川
遵义,山国也。举目四顾,类攒孴崄巇,无三里平;偶平处则涧壑萦纡,随山曲直,名之不胜名也,书之不胜书也。兹取古之所载,今之所著,按县列之,其要者可以知险隘,其小者可以准里望。观某山之辽僻,则思奸宄之藏;观某水之湍洄,则思厉揭之苦。求治者固不贵跻攀楼台、雕刻鱼鸟、自诩为溪山增色也。
遵义县
犍山:《华阳国志·蜀志》:鄨,故犍为地。鄨有犍山,见《保乾图》。
不狼山:《汉书·地理志》:不狼山,鄨水所出。按:即《明统志》宣慰司北百里之大楼山,陈《志》、《通志》之娄山,在城北九十里,一名大楼。峭壁插天,路通一线,为郡北第一险要者也。鄨水即正安三江,源出桐梓、绥阳两县间,即在大楼东。“楼”、“娄”、狼”,双声字。楼山东行至绥阳为朗山,朗山下又有卜老场。“朗狼”、“卜老”、“不狼”,皆双声字,可知遵、桐楼山与绥之朗山为《汉志》“不狼”无疑。而大楼最尊,故又当以大楼为主。大楼为遵、桐分界,明时杨氏于此设关拒守,《明史》所谓“万峰插天,中通一线,刘綎从间道攀藤毁栅入陷焉”者也。【凤麟按:《明史》卷三一二:“綎破九盘,入娄山关。关为贼前门,万峰插天,中通一线。綎从间道攀藤毁栅入陷焉。”】又有小楼山与大楼接,山西岩最高处镌四大字曰“□□□□”。【凤麟按:四字原为墨钉,或因讳涂去。】小楼尽处为点灯山,相传刘綎曾营此,点灯以攻对面之水牛城。今城垒尚存。【凤麟按:《明史》卷二四七:“刘綎,字省吾,都督显子。勇敢有父风,用荫为指挥使。……总督李化龙以平播非綎不可,固留之,力荐于朝。綎乃复受事,逾夜郎旧城,攻克贼滴泪、三坡、瓦窑坪、石虎诸隘,直抵娄山关。娄山万峰插天,丛箐中一径才数尺,贼设木关十三座,排栅置深坑,百险俱备。綎分奇兵为左右路,间道趋关后,而自督大军仰攻,夺其关,追至永安庄,两路军亦会。”】
降珍山:《十道志》:唐贞观十七年,置播川镇,后因川中有降珍山,因以镇为珍州。【凤麟按:《太平御览》一七一引《十道志》曰:“珍州,夜郎郡。古山獠夜郎国之地。晋永嘉五年,分牂柯置夜郎郡,兼置充州。唐贞观十七年,廓辟边夷,置播川镇。后因川中有降珍山,因以镇为珍州,取山名郡也。”】
高遥山:唐杨端入白锦时军处。见《潜谿集》。
凤山:在城东一里,孙《志》。形如凤翥。《明统志》。按:山中有打靛沟,入于湘水。沟中出蒲桃石。
笔花峰:在城东二里,凤山行至此,突而为峰,下瞰湘流,七曲回抱,烟岚四涌,诸山皆朝。下即府学。有井曰金薤,在教授署后。
双荐山:在城东二里府学后。陈《志》。按:即笔花峰左支山也,头玉双犀,觺觺竞秀,尾及于凤朝关。山下井泉凡五:一白沙井,出上麓;一小井,在中营沟,其下麓也。二井水皆甘冽,宜茶。一小龙井,在小井东百余步龙神祠侧;一中龙井,在小龙井东南百余步岩下,皆山之南麓;一大龙井,在龙井沟,天成石狮伏其旁,山之东麓也。
青玉案:在府学前,秀抱黉墙,近挹湘水。蕴珠井自学右出,绕左,折入湘。
锦屏山:在城西南,孙《志》。茂林修竹,状如锦屏。《明统志》。按:《通志》“西”作“东”,误。山为府治所据,巍峨矗立,气象端严。其上一称胜龙冈。左又称龙楼山,城绕麓至其颠。一水出东麓,流入西门,为西门沟,贯城出东右水门,入湘水。一水出中麓,为樱桃井,供樱桃街左右居人汲。俗名水井湾。府署、学政、行署皆有井。又城南七十里亦有锦屏山。
龙山:在城北,有寺,孙《志》。郡之主山也。《明统志》。按:今称大龙山,与府治山相属。有二井,一在山顶,一在山腹,皆曰跃龙井。二井相通,冬温夏凉。陈《志》。按:《通志》谓龙山有三井,一在山足,皆相通。未知其审。沿溪下里许,有井出石罅中,曰北关井,甘冽,为品茶第一,然出低,流数寸即入湘,遇涨,不可得也。
小龙山:在城北二里,与大龙对岸峙。有庙,祀川主。左麓为鲤鱼田,田上小井常不涸,主者凿大之,二鲤飞出而井源竭,因名也。
插旗山:在治西门外。形如树旗,体势雄杰。小溪出南麓,东流,经南门外,合易氏井水绕红花冈足行,至东右水门外,会西门沟水入湘。易氏井,《通志》称“甘美清洁”,《明统志》谓“泉味甘,四时不涸。古有易姓者居其侧”云。
红花冈:在城东南一里。迤逦三平,下平俗呼白虎头,峻削临湘水,当日落未落,晚风摇江,踞石四顾,吴桥争渡,染桁收红,万室鳞鳞,夕岚无尽,究城郭之盛观,每徘徊而不忍去。【凤麟按:数句当一篇红花冈赋。】其下石壁横罅,细泉落臼,虽旱不枯。形家谓宜冈脚即矶通桥,为郡治关锁。前知府赵遵律有志来就,去后有建矼矶北者,形象又谓虎头增齿,大不利。道光庚子,署知县杨书魁毁之,八寨同知刘宇昌为《记》。
迥龙山:在城南一里强。肉阴而骨阳。骨者,石也,外著者也,其形硌硌角角,壁者,窟者,窐者,突者,脊而下迤者,脟而上累者,敧菑丕思、若隳而若飞者,靡不骈驳阑斑,以合为此山。上干青天,下临沉渊,而其气一泄于树。其树直上数仞而不拔,横出数丈而不折,随其石之高下,楚楚莽莽,而柯茎棽离可数。每与高风相遭,则枝叶上下,若江之潮、海之涛。其中朝晖夕曛,若螺蚌摇光于方丈、员峤也。有伏泉息于踵,冽而清,其声泠泠,尝之则甘,使人忘机,唯智者别之。泉背承洞,平燥深蚴,川媚沙晴,杖瓢在口,时见一二人眠起欠伸,盖山癯乞友习静于此。洞侧石路垂线,陟者二分足在外,压后人顶。每值眴眯,蘽牵藤引,非甚僄狡,莫敢问其径也。【凤麟按:又一篇山洞赋,诚黔中硕儒之作也!】
金钟山:在城南三里。形如覆钟,气势磅礴。县学在其麓。前有洗花井。
湘山:在城东南二里,孙《志》。上有大德护国寺。《明统志》。山怪石垒坷,面湘一带,石尤苍瘦。古木千章,清阴夹径,幽风徐引,绿尘细霏,炎天坐卧其间,日影碎金,时闻鸟语,人境双寂,恍然世外也。西南别径下,南转,得鹤池。池旧名“响水洞”,前守赵遵律,擘窝“鹤池”二大字岩上,以易名。【凤麟按:“擘窝”似当作“擘窠”。】洞高、广各丈余,揭入七八丈许,石龟踞水中,下深莫测。更内,日光不到,无能究者。洞嵌石色奇苍如古剑鏽,甃其口,可供万家汲,余流入于湘。池东南二百步,有白云洞,在岩腰,距江五丈许,危蹬屈上,若登莲峰。洞广七八尺,深丈余,容鞠躬行。旧时,瀑布出洞唇。乾隆末,居民抑之出岩脚以灌田。余沥注江,裂练而下,漾藻泳苔,尚供小玩。沿湘东南行里许,为木龙溪,渡石矼达西岸,里许,有仙女洞,《通志》谓城东五里者也,今呼白马洞。
桃源山:在湘山北。乔柯离立,蔚然苍润。山麓石囊幽通,南口矗石闑,如莲花幢。中广丈许,高下多古刻。行数十武,出北口,天成圆窐,奇石罗络。《明统志》所谓桃源洞,在元妙观右,仿佛武陵桃源。《通志》谓石壁镌有仙诗者也。绕窐出洞背,为会仙亭,建自元大德二年,明永乐四年重修。亦见《明统志》。国朝屡经补茸。乾隆间,郡检讨谭世曔题其额。嘉庆中,知府赵遵律重修,复即山颠建谪仙楼,高厰雄丽,目尽城郭。【凤麟按:本书卷四三有赵遵律《建谪仙楼记》。】左为碑亭,置李白《白田》二诗,并一时记詠。【凤麟按:李白有《白田马上闻莺》诗,另《赠徐安宜》云:“白田见楚老,歌咏徐安宜。制锦不择地,操刀良在兹。清风动百里,惠化闻京师。浮人若云归,耕种满郊岐。川光净麦陇,日色明桑枝。讼息但长啸,宾来或解颐。青橙拂户牖,白水流园池。游子滞安邑,怀恩未忍辞。翳君树桃李,岁晚托深期。”似不宜镌刻。】右,因窊石成池,鱼藻其中。上置小桥,以通竹舫。竹舫者,缘山斜下为屋,问字轩、晚香阁、待月山房,皆藏其中,其修若舟,故名竹舫。舫之外,古藤百尺,纠出树杪,缨緌四垂,花如香雪。绕南出,与登楼径会,左右梅、竹、枇杷、梧桐之属,纷青错白,四时皆佳。径下门榜曰“马上闻莺处”。缘径下,折而南,当洞南口,为入山来径,有仙界坊。折北,至圆窐,前岸三间屋,反宇阿脊,是为船篷,皆遵律营治。马上闻莺者,昔人以太白曾流夜郎,白《集》中有《白田马上闻莺》诗,山畔适有白田坝,遂附会谓诗作于此,不知所谓白田,在令江南宝应。【凤麟按:李白《白田马上闻莺》:“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蚕老客未归,白田已缫丝。驱马又前去,扪心空自悲。”】白半道放回,本集自叙甚明,无缘揽辔此白田也。又,乾隆己酉,知府刘诏升据《通志·古迹》有“太白马上闻莺处”,引太白诗“春浮蚁绿醅初熟,暖入莺簧舌渐调”,云流夜郎时作,因刻碑洞口。考二语白《集》无之,见欧阳修《居士集》,则欧阳诗也。【凤麟按:欧阳修《居士集》卷十三《奉酬长文舍人出城见示之句》:“清浮酒蚁醅初拨,暖入莺篁舌渐调。”】《类函》及《广事类赋》引“莺簧”句,皆云太白诗,盖承明人类书之误,《通志》未之察也。竹舫右有佛寺,木樨荫砌,钟呗震岩,亦颇幽洁。道光庚子,署知县杨书魁填洞口圆窐与前岸平,建上阁、侧廊,左廊址几逼洞额。大雨时至,石罅生鱼。而栋宇炫晃,气夺林岩。贵游裙屐,村郭夫娘,往来不绝。【凤麟按:杨氏可谓焚琴煮鹤矣。】
雷台山:在城东四里。形如覆釜,上庙祀雷祖。庙后有佛寺。寺前牡丹,百年物也。花时,万朵嫣红,观者争席。
空谷:在城东四里凤山之背。峭壁弯环,石皆欲落。石下出井,古萝盖之,散发卧其韩【凤麟按:疑“幹”之误。】,顿生奇想。前有庙,祀真武。
龙镇山:在城东十里,一名高岩山,有川主庙。《通志》。按:龙镇、高岩乃二山,龙镇在高岩上里许,川主庙旧在龙镇上,建于唐时,后圮,移建高岩,《通志》因误谓一山也。龙镇右有洞名天神官,洞中水味绝甘,晨重晚轻,冬可靧面,夏则沁骨,旱涝不涸溢。鯈鲤出其中,生取置他水,则不能游泳,复置洞水,游泳如故。昔有水怪为人害,乾隆间,有王道者伏之,怪乃已。道者死,葬洞侧。
香风山:在城东二十里。上有石洞、石几,俱出天成。孙《志》。按:山上怒石峥嵘,高十余丈,有穿洞,叠石为桥。山足有洞,岩上篆“静怀深处”四字,俗呼静怀庄,又名空壳山。
冠子山:在府北十余里。万历中,刘綎自楼山关进,营白石口,杨应龙自河渡突至,官军大挫。次日复战,贼败走,追奔至冠子山。《方舆纪要》。
玉屏山:在城东二十里,有寺。陈《志》。按:山周数里,高数百丈。明僧语嵩得戒西山木皮庵,【凤麟按:清龚尚峻《西山凤凰池木皮庵碑记》:“山僧语嵩也,明末来自巴蜀,禅寓西山。斯时草为衣,而木为庵,刀为耕,火为耨,心怜八景,风动群山,贤愚瞻仰,僧俗皈依,此木皮名庵有自来矣。”民国《息烽县志》卷三:“凤池寺,又名木皮庵,西北西望山、天风岭,东麓凤凰池右侧,凤凰池涧上。”】初建尖峰寺于尖峰,继建慈云寺于此山,今易称神山寺。建寺时,地荒僻,多蛇虎,语嵩往来,若甚帖服者。年过百岁,乃化。又《通志》:城南四十里亦有玉屏山。
聚秀山:在城东四十里,一名水围山。林壑隐秀,望之蔚然。山麓有清乘桥,有大桂树,旁有仙女冢。桥岩右有太极洞。陈《志》。按:《通志》“水围”作“水园”,误。山高百余仞,秀出群峰,仁江自左而右围绕之。隔岸有大白石山与对峙。
板角山:在城东九十里,极险。孙《志》。按:俗名鹿山。相传上有吉地,人莫敢阡,阡辄风雨冥晦。右有通济桥,下确杨青、青龙二堰水绕其前。
越宁峰:在城东四十里。相近又有十三峰。《通志》。
滴水岩山:在治东南五十里。有石洞,可容万人。孙《志》。
水牛山:在治东八十里,周三里许。其阳田稜绕麓,林竹幽荫;阴则悬崖巉绝,冠柏钓萝,迥非人境。乐安江缘其尻来,分支出尾下,乃循右腹而唇,回为潭,深莫测,是曰“大回”。复循左腹周于尻,与尾支会为潭,是曰“小回”。山蹲水中如水牛也。尾上有我山。
子午山:在水牛山东一里。如堂、如防【凤麟按:疑当作“坊”。】,窈然高秀。其前鬟照池,阴眉阳頞,一泉出頞下,绝甘冽。藻□(字左黹右米,音缒)溪自山北十里许,积涧成流,经其下,缘山回转,入乐安江。
三台山:在治东八十里。高四百六十余丈,势斗绝,递得小平者
三,曰上、中、下台,故谓“三台”也。临上台颠,四面百余里皆在掌握。旧有川主庙,久圮。乾隆三十三年,里民黄某忽狂走,负神牌之山颠,众因即址重建,甚响。庙有巨蜈蚣,祷者苦之,道光九年毙于雷。下台有文昌庙。自山半至顶无杂树,古柏千章,蔚入霄汉。对峙者为金鸡山。
营平山:上平,可容万人,明时有总兵周某营此。山去三台里许。
金华山:在城东百里。林木丰翳,山势翔耸若鸟翥。寺曰金华,著翼上,创自明万历间,有碑。寺下龙洞,四时不涸,中横石如龙,长丈余,鳞爪蜿动。又有石如牛眠。寺前里许,二石笋高可二十丈。右有天生桥。洞水遇大旱辄浑水泛溢。城南四十里亦有金华山。
钟峰山:在城东南百里,山麓即三渡关。山腰石壁有“钟峰”二字,伪永历时所刻。上则古木槎枒,危岩崱屴。顶有钟峰寺,下有灵官阁。又有京观碑,字大尺许,相传明末周提督追马宝过此。左有大营坡、望军山。山麓有数井,冬温,春水溢,多尺鲤。
云门坉:在城东南百里。高百余丈,两山合顶如驾桥。其下乱石林立,乐安水绕,石缝中喷白蚴绿,二百步会湄水,当其触穹冲拥,云战雪閧,声闻数里。《通志》谓“乐安水穿出袁门坉山”,此也。囤东西分湄、遵界。囤北半岩木槨,传二百年前有之,今犹如新。坉南半岩有三尺道,道旁石若碑者高丈,广三四尺,厚二三尺,拳石承之,甚固,人或登其上,不少动。坉下当涨退,可缘石左右跳,往来钓鱼,遵、湄同箵。【凤麟按:《广韵》:笭箵,篝笼。总称渔具。】仰视坉顶,如藻井倒茄,披葩狎猎,盖合抱树也,俗呼为“倒生树”。东岩畔,虽睛日,时洒白雨,溅珠散玑,其中绝风凉,外自三伏,恍然秋杪。
真武岩:在城东九十里。高可百丈,以形似名。上有危石自崩坠,则乡中必有登科第者。岩北里许,有洞,口径四五尺许。洞中水若一日三涨,晴必雨,雨必晴,应不爽。涨时,水及葫芦堰口即止。又城北二十里灵德山下溪旁泉,日必三涨。又数里,六井沟有泉,亦如之,皆名“三涨水”。
兄弟山:在城东百里。两峰突起百丈,不与群山接。其顶正圆,亦相似。
大洞垭:在城东百里,俗名打桶垭。山横若屏,峭削百仞,路从山垭之折行。垭上数石笋,皆数十丈。下有□□【凤麟按:二字原为墨钉。】溪贯踵,伏流十丈许,出为鱼泉河,下流入乐安江。山腰有洞,颇宽敞。
狮子山:凡二,一在城东北四里,凤山背也。上有寺,临演武场。一在城东百三十里,形如蹲师,有佛寺著口中,其首戴文昌阁。茅坡河经其下,上流三里许,有白溪水入之。其水色白,日三涨,鸣声如雷。河干有仙人洞,中石龙数十,蜿蜒起伏,各各生动。有潭,四时不竭。顶多石乳。洞绝深窈,入可数十里,莫能穷也。游人至洞中,辄先有男女足迹若前导然,而不见人,故谓之仙人洞。
高栋山:在城东百一十里。石螺涌秀,双峙云表。中有三泉,流为瀑布,亦名“三涨水”。
玉龙山:在城东四十里清乘桥畔。悬岩峭壁,俯瞰江流。上有佛寺。
尖峰:在城东北三十里。秀削入云,周十余里。
关门岩:在城东三十五里。两岩错峙,各高十余丈,仁江曲屈经其间,数里,至清乘桥也。一呼“关门石”。
笔架山:在城东五十里。高百余丈,顶起三峰。山足有泉,鸣声彻二里,时作时止。旁有玉屏山。
大字山:在城东四十五里。峭石耸立成“大’字。下有水萦纡,为大字沟。
仙人山:在城东二十里。山颠石上有棋枰,有五尺许足迹二,一在山麓,《通志》“玉屏山相近有仙人山”,即此。静怀庄在其旁。又城南四十五里,亦有仙人山,上侧开一坪,一石高丈许,立如人,面目皆肖,呼“石仙人”,又呼“石和尚”。旧有屋宇之【凤麟按:“之”当作“焉”。】,求福者时至,以为灵也。又城南八十余里,有仙人岩,峻削出山顶,远近数十里皆见,云常护之,传有仙人现影云中。岩间有洞,具床桌,有犀牛足迹大径尺,或二尺,深五六寸,皆石成天然。有鳌鱼寺。
尚书坡:在城东二十五里。坡陀郁秀,幽径宛通。粱家溪经其下,有杏花桥,罗其昌所建。
牛星山:在城东七十五里。尖圆特耸,数十里内皆见之。
金带顶:在城东南七十五里。高百余丈,亘五六里。悬岩下两河口水经之。
禹门山:在城东七十里,巨峦深翠,林壑翼然。西面颓岩悬壁,古木修苍。乐安江经其下,回为深潭,中有巨鳖,出则波光皆金,树石晃漾。相传僧丈雪垂钓,得此,解杖头金环贯诸颈,放之,至今犹存。又有巨鱼修丈许者二,时有见者。山右为石牛山,丈雪建蕉鹿塔其上。又右,为栀冈,上多薝葡。又右,为青山,古柏冠其颠。
月眉山:在城东七十里。秀若初月。康熙二十年,张国珍建香云寺其上,董子策记之。
飞云石笋:在城东百四十里水田头江中。屹立十余仞,周可半里。顶有水悬流如线。有飞云庵,旧碑漫灭,莫究所始。
望州山:在治南十里。陈《志》。按:登此可望郡城。
六宝山:在治南四十里。陈《志》。
南片宫山:在城南十五里。又,旁有三木山。又三十里,有天台山。《通志》。按:南宫,以旧有庙祀南将军名。山东为长岭冈,横亘可十里。
绸紫山:在城南六十里。峰峦稠密,蜿蟠数十里,南、北尽雷水、白泥两堰。颠有岚气,可占晴雨。旁有金竹、马鞍、插旗、茅盖诸山,皆其支分也。茅盖在城东南八十里,下有吼落洞,出泉,可灌少田,遇久晴雨,中出声如雷,闻数十里,则雨、睛应之,居人以为验。“吼落”者,言洞吼则雨落也。
常山:在城南五十里,与绸山接。首尾蟠屈若蛇。有坐云、方广二寺,有龙泉,成溪。
老营山:在城南百里。极雄峻险隘,横控东南,俗谓“马滚坡”,上故垒存焉。有泉出其顶。
捉龙山:在城南四十里。旧为川主显灵处。上有寺及将军赵赞祠。其下有大都堰。堰南里许,有鹿蹄堰。北里许,有军筑堰。东二里,有菖蒲堰、桶井堰、龙塘,皆可灌千亩田,余流入养马水。山东银屏山,有通书坪,旧传交兵通书处,两山遗垒犹存。
王林山:在城南五十里。林木森秀。
九岭冈:在城南六十里。谚曰:“九岭冈,去声。九个荡,九狮回头望。”
尖峰岭:在城南九十里。其东,屏障逆水,中突三峰,秀挹百里;其西,翠屏、挂榜、龙宝、香炉诸山,皆分支也。
双照峰:在城南七十里,与绸山近。突起云表,二顶相差,形如猫,俗呼“猫山’。下有报国寺。北有小山曰灯笼。又东里许,有飞云庵。
龙岩:在城南八十五里。削壁千寻,石色莹白。下右折里许,有细鳞洞,产细鳞鱼。岩左里许山下,有明洞,敞洁,可容三千人。中有泉,出洞口,分十余道喷珠而下。洞对山有黑洞,中绝幽暗,亦有泉垂瀑布数十丈,会为渠,土人引以溉田,可数千亩。下流二里许,纳细鳞洞水,为高车水。又二里,合团溪水。又三十里,入于戏子滩。明洞上叠二洞,人迹罕至。
石介峰:在城南五十里。秀拔若玉笋,四望皆同。
笔峰:在城南九十里。尖秀可玩。邑主事李先立宅其下,有咏记。俗名“尖坡”。
斜岩:在城南百二十里。相近名“把岩”,怪石巉岩,古藤奇树,错亘乌江旁三四十里,接开州界。上有旋塘,宽数里,可耕。
万丈林:在城南百里。高压南境。下有洞,日浑水三出,可灌田,
名“三潮水”。
白云山:在城西百六十里,即《通志》“城西南二百里”、《陈志》“治西百二十里”之“岩孔山”。袤数十里,东属遵义,西属黔西,郡城山脉自此来。山下石壁有洞,大径丈许,水涌出,名曰“大泉”,冬温夏凉。南流十里,入沙溪,经三涨水,东入乌江。《通志》谓“有石脉涌泉”,即此。又谓为乌江发源,不足以当之也。山北十里为木来关,山南五里为岩门关,皆遵、黔分界。山东北下支岩为文峰山,山下石洞穿数十步,名曰“天门”,又曰“穿岩”。昔大道即经洞中,“岩孔”之名亦以此。岩间奇石差峥,错以古柏。明总镇张辅周建穿岩寺其中。东南下支岩为天寿山,绝壁削成,石笋排拶。有玉皇阁,亦辅周所建,并捨田以备香火。山中有小池,不竭不溢,落叶池中,飞鸟衔去。山最高处峭壁上似有数大字,人不能到,末从谛观。山上屋址,相传有仙人居焉。山下大泉潴池,径数十丈,灌田数千亩。旧碑载万历四十五年,镇守张辅周、参府中军高世用,奉调弹压水西,一营岩门南,一营其北。岩北千峰环耸,中通一道,名水源沟者尤为要隘。《明史》载:洪武十五年,城沙溪,以官兵一千,土兵二千戍之,即在此。今旧址犹存。【凤麟按:《明史》卷三一二:“十五年,城播州沙溪,以官兵一千人、土兵二千人戍之。改播州宣慰司隶贵州,改黄平卫为千户所。”】
放牛山:在城西十五里,为府治镇山。二十里,有马坎山。孙《志》。三十里,有天马山。《通志》。按:二十、三十皆以距城言。陈《志》谓天马山在城西三里。
团岩:在城西百六十里岩孔坝。突石圆削,周百丈许,乡人建塔其顶。
元宝山:在城西四十里。上有溪水瀑布,孙《志》。按:四十当作七十。山绵亘十余里,中起双峰,揽遵弄黔。有三井泉:东为牛角井,入浒羊溪,土中孕石,往往如牛马;北为梅子井,皆瀑布成溪;南龙井,水清冽沁骨。皆入毛栗溪。
大水田山:在城西南三十里,下有天池,孙《志》。可资灌溉。相近又有崆峒山。《通志》。按:《通志》“三”作“四”,误。崆峒在马坎山东旁,今谓之“杨梅台”。大水田山,今谓之“紫金山”。上有寺,天池在其下,俗呼“大水堰”,周九里七分,绝山而堤,其东通二孔以蓄泄水,可灌田万亩。北石洞若覆半钟,曰“鹤鸣洞”,壁上有颠仙题刻“西池之二源”。入池十余丈,有小山,西南有天池寺,创自前明,傍为杨氏太平庄旧址。池中荷花,白红参差,盖水竞长,夏日最可观。
雷变山:在城西八十里。山麓有池,宽平数十丈,《通志》。灌田万亩。孙《志》。
阳半山:在城西百里,亘三十余里。山下卓午始见日,故曰阳
半。
洪关山:在城西八十里。山下有温泉。孙《志》。
石笋山:在城西百里。突出如笋,孙《志》。高插云霄。《通志》。按:今谓之“华表”。
桐星山:在城西八十里。形如覆钟。
碧云峰:在城西十里。孙《志》。四峰并峙,中一峰迥出,色碧如云。碧泉在麓,其水澄碧。《明统志》。按:峰上旧有亭,邑主事李先立有《碧云峰亭记》。【凤麟按:见本书卷四三《重建碧云峰亭记》。】又城北七十里板桥场侧亦有碧云峰,足揽一方之盛。有寺,古藤最佳。
老龙坉:在城西南七十里。《通志》。
砂冈山:在治西五十里。陈《志》。按:砂冈去城实七十里,又名白牛山,或省“白”云“牛山”。相传山有石,类牛,尝夜出食禾,为人击断足乃止,故得牛名。或谓山在雾雨中观之如白牛也。有寺曰圆祐,颇壮丽,顺治间僧天语建,乾隆间重建。万松垂阴,夜涛吟风,足以动荡心魂,湔涤凡想也。
桃溪山:在治西五十里。有小石洞,杨酋巢此,今毁。孙《志》。按:当即《通志》所谓桃溪出处,城北六十里之上庄山。实在城西北。
堂台山:在城西百里。下有温泉,隆冬可浴。泉又名“热水”,平畴中凡三、四源,灌田,稻熟独早,惜出庳,不能多引溉。泉流入于黑水,土人云溪涨时,水浑,溢数丈,此泉贯其中,清澈不淆。又城北二十里圆门观、王家寨,亦有温泉,二源一不可著手,一可浴。
望军山:凡三,传皆昔用兵时登以望军者也,并在城西:一西四十五里,可望乐民城。一西百里,出群山上,朗润严重,中起三顶。黑水绕其东,有虎跳石。南平畴为杨氏旧庄。西石壁悬若笔,又名“石笔”也。北有棺岩,峭石凌空,飞猿莫度,半壁洞口置朱棺,远近皆见之,或出或入,莫测其由。有缒藤视者,见但空棺,或中有蛇虺,归多不利。一西百六十里,可望沙溪废城。
七连山:在城西北九十里,又名七尖山。阳秀而阴峭,帐揭襟披,
峰连峦续,为郡龙后身。【凤麟按:旧时堪舆家(形家)所谓龙脉也。】西水为带潮,南水为湖阳,东则大、小竹流,二水实乐闽河源也。孙、陈二《志》及《通志》“雷变山”,疑即此山。【凤麟按:前有雷变山,孙之《志》及《通志》皆著录,此未之考信。】旁有石牛山,山南蹲石若牛。其东有老鸦山,顶平出泉。
虎坉山:在城酉百六十里,与白云,洪关南北接,横亘数十里,仁怀分界处也。
马鬃岭:在城西百里。水分南北,路通仁怀,亦郡龙过处。
宝峰:在城西南五十里。山拔起平原中,体皆石成,老树森错。去颠数十步,南向一洞,口高、阔二丈,稍入渐低,行三十步外,则平坦轩敞,高可三丈,阔五丈许。进十余步,复束而小,仅容一人入。斜下数十步,宏阔倍前。洞顶垂乳玲珑,若宝盖,若莲花,若璎珞,若牙籖、贝叶,【凤麟按:皆谓书籍。】若飞鸟、游鳞,千奇万态,不可名状。递下,愈深窅。昔有人结伴秉烛,奥折下行,可里许,遇暗溪,深浅莫测,不敢渡面返,卒莫得其究竟。山半,左右两小洞皆可入,与上洞通,大抵山腹皆空也。上洞口庙祀川主,香火极盛。稍上,有观音堂。顶为玉皇阁,极高,可眺远山。山麓庙祀关帝。石径藏万木中,盛夏不热。明高僧语嵩曾挂锡山上,结庵趺坐。未几,之山右恒泽院,又寓砂冈白牛寺。寻走滇,莫知所终。川主庙即其结庵处也。
应灵峰:在城西南九十里,又名点灯山。有古刹。
盖山峰:在城西六十里。孤起平畴中,春涨大至,白波环山,亦一奇境。上有寺,明万历四年罗廷荣建。下有泉,可灌千亩田。
九子坉:在城西百二十里。自南而上,九峰层累。
九仓林:在城西四十里,遥护郡城。
拖木山:在城西南八十里。下临乌江,雄界西南境上。
眠象山:在城北十五里。其相近者曰兰山,曰白鹿山。《通志》。
胜龙山:在城北五里。冠林带溪,大道侧丘壑之秀异者,上有胜龙庵碑。庵建自前明,址在山足。
芝山:在城北五十里。陈《志》。
蟠龙山:在城北孙《志》。龙岩山西。首尾蟠曲如龙形。《明统志》。按:《方舆纪要》作“盘龙”。又,治北七十里亦有此名。
紫霞山:在城北三十里。孙《志》。上阳子修炼处。陈《志》。按:上有明万历间邹志学为颠仙撰碑,云涵蟾子炼丹所。涵蟾岂即上阳乎?有颠仙石室。山后峭壁百仞,为舍身岩。岩半,人不能至处,有凿成石洞,约可卧人,传有异僧缒居此,后莫知所往,疑即飞霞、颠仙辈耳。嘉庆七、八年来,岩间夜常有木鱼声,伐石声,远见双灯隐约,旦视岩下,多新凿石屑。乡人以绳自上缒观,仅于石罅获一小木板,不知何怪也。至十四年,大水出岩穴中,坏民居,声、灯随水去后遂无所闻见,岂蛟蜃为孽耶?
万年峰:在城北三十里紫霞后山,一名千岁峰。陈《志》。
龙岩山:在城北四十里。《通志》。冈峦盘曲,《方舆纪要》。怪石巉岩。《明统志》。按:龙岩,今无此名。考海龙坉有杨应龙“示谕龙岩坉严禁碑”,所言龙岩,即海龙坉也。其言龙岩,称先侯设险,而自署“海龙坉骠骑将军”,则龙岩旧名海龙,应龙改称耳。
海龙坉:在城北四十里。居万山之颠,《通志》。四面斗绝,后有仄径,仅容一线。杨应龙倚为天险,于坉前筑九关以拒官军。《方舆纪要》。上有飞升岩,今建寺于上。《通志》。按:孙、陈二《志》四十作七十。
定军山:在城北四十里孙《志》。龙岩山东。《明统志》。唐咸通中,杨端击南诏,驻军于此,因名。《方舆纪要》。按:孙《志》仅言唐杨端驻军于此,《通志》沿之,“唐”下增“宣慰司”三字,非。
永安山:在城北六十里。外高内平,有田二千余亩,有杨酋旧庄。孙《志》。按:山与大楼接,蜿蜒数十里,中有永安溪,时见时伏。北有香炉岩,南有白马岩,西有常宇山,皆以形名。下为永安庄及废永安驿,遗址尚存。
岩门山:在城北六十里。两山对峙如门。孙《志》。
太乙峰:在城北五里。陈《志》。形如莲花,又名莲花山,峰乃花心也。
伴云峰:在城北四十里,又名黄琮岩。一峰插天,悬岩如削。上有普贤、真武、川主寺庙,雷常绕其内。陈《志》。按:峰拔起平原,自南观之,野竹上霄,孔屏霞举;北观则怪狮怒蹲,矫首欲动。峰顶石穴出泉,颇甘冽。腰有洞,内盘二石龙。下亦有洞,东西各里余,有印把山、印盒丘。《通志》“黄琮”作“黄钟”。
藏玉邱:在城北十五里。前有莲花月池。陈《志》。
金藏山:在治北四十里。陈《志》。按:北二甲有金藏寺。
七星山:在治北三十里。陈《志》。
白云顶:在治北五十里,与龙岩连。陈《志》。按:今称白云台,在金顶山后。左右水源,左湘江,右桃溪也。
倒坐岩山:在治西北二十里。有石洞飞泉。孙《志》。按:《通志》于“滴水岩”下书此,“倒”作“列”,误。
交机山:在城北三里,形若机。
鹿鸣山:在城北十里。莲帐纷披,排接数里。中有五窝,外环二水。
大堡山:在城北十里。下有龙塘,周五十余丈,灌田,盛夏不涸。塘旁有笔架石。
兜鍪山:在城北十五里。顶似兜鍪,俗讹“东门山”。
玉嘉山:在城北十五里。中起一峰,照人如玉。
峦全山:在城北二十里。面起秀峰,腰如系带。【凤麟按:“全”似当作“金”,所谓腰金也。】
横担山:在城北二十里。形若“一”字。下有古寺,名三根树。
劄营台:在城北二十里。与横担接,而高几倍之。昔人劄营处。俗讹“架陵台”。
茅衙山:在城北二十五里。顶有桥,曰天桥,逆酋杨应龙所建。下有茅衙寺。有城址,应龙小妻田雌凤所修。寺中旧有数碑,父老云罗县令椎坏。
福来山:在城北三十里。上有莲华寺,下有石堡洞。
九龙山:在城北四十里,又名金鼎山。削立万仞,可望大定城。云雾窈窕,常集其颠,必甚晴始彻。山分九支,中入郡,郡龙少祖山也。顶有佛寺,香火甚盛。寺下出泉,足供僧用。俗传昔有僧苦行此上,汲水必下山,往返动二十里,一日,泉忽涌出,若神相之。泉可疗疾。此僧自制金桶,日坐其中,及寂,以桶自覆,命其徒守之九年乃开。其徒倦于守,三年即启,致不成佛,人因呼金桶和尚。寺为金桶寺,山为金桶山,语讹又为“金鼎山”也。山中生峨眉茶,味颇苦。有二石,大数十抱,名牛眼石,若误为野火所烧,主正安城火。明崇祯间,僧普济重建寺。国朝康熙间,僧嵩目增寺于山下,竹野继之。山有杨氏别墅在焉。见唐廉《记》。下寺旧名金瑞,今称九龙。
文心山:在城北三十里,又名牛青山。拔起众山历乱中。半山旁涌小山,名马鞍山,上有万福庵,万竹裹之,浑忘炎夏。下产葡萄石,黑质白章,庵中布地及来径,皆是物也。骆王图有《记》。
台鼓山:在城西北六十里。下有洞,曰鱼孔,多鱼。泉流入桃溪。
水脑山:在城西北六十里。南为栖凤坡,有水入乐闽。有四应桥。坡北水入桃溪。
鹿坉山:在城北七十里,又名鹿遯山。一峰特起,周望数百里。山旧多鹿,居人以鹿鸣为瑞。
香炉岩:在城北七十里,形似香炉。
七宝山:在城北八十里,即小楼山东支。林峦深秀,环悠远屯,带仁江水。有古刹,建自明洪武元年。
大神山:在城北六十里。下峻上平,后有平播时旧垒,前有寺,创自明万历间。下为小神山,庙祀黑神。
飞梁山:在城北四十里。自鸡喉关下蟠结二十余里,余支则为鸡公山,形若鸡。
四面山:在城东北四十里。仁江绕其下,面面异状,皆呈妙观。
七星山:在城北三十里。七顶蝉联如贯珠,为紫霞对峰。
插旗峰:在城北六十里永安山旁。孤峰突起,上有大石穿眼,相传刘綎插旗处。
观音峰:在城北三十里,与七星山近,又名点灯山。若大士趺坐。山半依洞建佛宇。
□(字左木右斯)栗冈:在城北五十里。相对有老虎山。
血神台:在城北六十里。石柱层出。
分水岭:在城北百里。峻岭横空,石壁巉绝,中通一径,遵、桐分界,亦要路也。岭北有木平林,岭南有苏箭棚。左右悬岩,盘腰鸟道,皆可通桐梓。
师子冈:在城南四十里。冈下产石龟,形与龟无异,获者以水养之,其声如鸡雏,时吹泡如蟹眼,久之自易其处。
缉麻山:在沙溪西。杨应龙叛,遣其子朝栋守沙溪缉麻山,防永宁、贵州之师。《方舆纪要》。【凤麟按:见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
卿云洞:在城北十里。相近又有景仙洞。《通志》。按
八音洞:在城东十五里。陈《志》。按:今呼麻汪洞,实在城东南十五里之三涨水滨。石洞深入无际,值旱久,则闻钟鼓铙笛声辄自内出,铿锵如真,合节可听,深入愈明了,三日内必雨;若声止,不雨,旱尤烈,必再闻始雨;雨久欲晴,亦闻之,不知者以为村人婚嫁祭赛也。
李村洞:在城西百三十里遵、仁界上。可容万人。底平,自成阡陌,又呼千丘田。两壁天成石龙二,一青一黄,头角生动,口出泉,灌田格中,四季不绝。
云龙洞:在城西七十五里白腊坎旁,俗谓“回龙洞”。洞处曰石鱼岩,临溪环山,林岫参错。入洞,一石柱大数围,其西若小屋。少进,则次洞,若千叶莲,若佛手,若杂花果,悬缀左右。又进,则中洞,颇宏敞,斜曲而上,石柱或三,或四,或五,叩之铿锵作鸾凤音,经小孔微风不断。少出,则为四洞,若三门,旁门一启一闭,中石狮守之。门之外为五洞。复行,仰见日光,是其上口,攀绝壁可出。洞中人物象靡不具,皆石乳所成。但深黑,须烛乃可行也。
龙鼻洞:在城东十里。洞二孔,似鼻,中出水灌田,旱常不竭【凤麟按:原误“渴”】。上为老蛇岩,有一巨蛇,其蜕至长五丈。
石佛洞:在城东十里。幽敞奇幻,中足销暑。
三官洞:在城南三十里。中有潭,绕潭而前,有石人三,冠冕毕具,映水欲活。知府赵光荣题曰“玉堂胜境”。
佛殿孔:在城南三十里。曲折而进,中多怪石,不一其形。洞外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