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永宁州志(二)

(2013-02-07 00:38:24)
标签:

文化

永宁州志卷三

地理志

知永宁州事昆明 沈毓兰 重刊

查城虽古荒服地,然盘江当滇南之冲,六马扼粤西之险,岂非全黔之保障哉!况自元、明置州设卫,渐被华风。我朝声教覃敷,倾心向化,椎结侏离之俗,早易而为衣冠文物之区矣!至于疆域形胜,山川道路,以及关梁之险阻,邮传之兴废,村寨之远近,皆为政者所宜周知,非特易于巡防,而因地制宜之道,亦可览而得其要焉。志《地理》。

建制沿革

永宁州在《禹贡》梁州外境,麟按:清谢圣纶《滇黔志略》卷十七:“《禹贡》梁州之南裔,荆州之西鄙。”】殷为鬼方,麟按:清谢圣纶《滇黔志略》卷十七引匡衡疏曰:“成汤化异俗而怀鬼方。”】周为荒服,秦属夜郎地,汉属牂牁郡,唐为戎州都督府、《康熙贵州通志》卷三谓普安州唐时隶“戎州都督府”,不言永宁,然二地毗连,或滇或川,时常变动,容有此说。】盘州及罗甸国地,宋为普里部。元宪宗时,平云南,普里部归附,置普定路,寻改为府。麟按:原缺,据文意补。】习安、镇宁、永宁三州。至元十七年,改罗氏鬼国为顺元路,置宣慰司。二十年,置贵州等处长官司,领于顺元安抚司。此“贵州”之名所自始也。麟按:明曹学佺《贵州名胜志序》:“贵州之名,古未有也。其治所则殷周之鬼方。……汉称罗甸国,唐称罗罗鬼主,宋元称罗施鬼国,今犹称大鬼王罗鬼也。地在《禹贡》荆、梁二州之南境。《宋朝纪要》以鬼方地林多贵竹,原设有贵竹长官司,因以名州。按土官《安氏家谱》有宋初敕谕云:惟尔贵州,远在要服。则贵州之名,已见于宋前矣。”《康熙贵州通志》卷三:“至若贵州之得名,则在宋宣和间。”又曰:“宣和元年,以田祐恭加贵州防御使,嘉定庚午,以宋永高升贵州经略安抚使,贵州之名,始见于此。”】二十九年正月,以普定路隶云南省。大德七年,改普定府为路,洪武十四年,复改路为府,州仍旧隶四川布政司,寻置普定卫,隶四川都司。十六年,改习安州为安顺州。十八年,府废,以三州属卫。二十三年,置安庄卫于镇宁州。二十五年,以关岭、鸡背二堡设关索岭守御所,属安庄卫,隶四川都司。正统三年,改安顺、镇宁、永宁三州俱隶贵州布政司。成化中,移安顺州于普定卫城。万历二十年,升安顺州为军民府,而永宁州隶焉,领长官司三、巡检一:募役司、沙营司、顶营司,盘江土巡检。麟按:《明史》卷四六《地理志》:“永宁州(元以打罕夷地置,属普定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普定府。二十五年八月属普定卫,后侨治卫城。正统三年八月直隶贵州布政司。嘉靖十一年三月,徙州治关索岭守御千户所城。万历三十年九月属府。(关索所旧在州西南,洪武二十五年置,属安庄卫。万历三十年九月,州自所东北来同治。西北有红崖山。西有北盘江,自普安州流入,有盘江河巡检司。)东北距府一百二十里。领长官司二:慕役长官司(州西。洪武十九年置,属安顺州。二十五年八月属普定卫。正统三年八月来属。下仿此。北有安笼箐山。西北有象鼻岭。东有北盘江与永宁州分界,东南流。南盘江自云南罗平州来合焉,又南入广西泗城州界。)顶营长官司(州北。洪武四年置,所属同上。东有关索岭,西有盘江。)国朝因之。顺治十八年,裁关岭所。

疆域

永宁州在府西一百四十里。麟按:清史稿》卷七五。】东至镇宁州属留光堡界七十里;又顶营司之养马寨,与本府地方界一百十里。西至盘江桥与安南县界三十里。南至贞丰州属坡者界一百五十里。北至郎岱属洒至界四十里。东南至普定县属白央寨一百里,又东南下三马之朵万,与贞丰州界三百里;又上三马诸寨,与普定、归化界一百六十里。麟按:归化,今紫云县也。】东北至郎岱属格凸寨九十里。西南至安南县属奔当寨一百里。西北至上下盘江,与普安州界四十里;又至郎岱属西堡司界一百里。距京师七千九百六十里。

形胜

盘江襟带,关岭峥嵘。金城独镇百蛮,天堑足雄诸部。见《通志》。麟按:《康熙贵州通志》卷四:“盘江襟带,金城独镇百蛮,天堑足雄诸部。”似有脱文。】山崖险阻,林箐蓊郁。见《广舆记》。麟按:《广舆记》二十四卷,明陆应阳辑,清蔡方炳又加以增辑

【附八景】

三狮拜象

黉序后峰为古营盘坡,颇耸拔。其麓长出而正直,若象鼻然。高宗观山为一狮,侧拱于左;观音洞山为一狮,侧拱于右;石厂山为一狮,对拱于中。三面环向,有拱揖罗拜之状,规模宏壮,真大观也。

双塔凌云

查城环城皆山,麟按:永宁地产山楂,故称查城;又地势特高而置驿站,亦称顶站。见下“山川”。】特无文笔峰。乾隆丙辰,州牧陈嘉会议建二塔于辛、巽山巅,以增庠序文明之气,顾事未就而离任。阅九载,州牧易学仁乃鸠工而竣其事。玉笋峥嵘,干云直上。每逢晴霁,一缕烟光,山岚断续,恍若腾蛟起凤,不徒爽气迎人也。

铁桥跨汉

滇南澜沧江,两岸峭壁插天,白练穿峡。汉时,系铁索于南北岸,号曰兰津桥。麟按:唐樊绰《云南志》(又称《蛮书》)卷二:“澜沧江,源出吐蕃中大雪山下莎川,东南过聿赍城西,谓之濑水河,又过顺蛮部落。南流过剑川大山之西。澜沧江南流入海。龙尾城西第七驿有桥,即永昌也。两岸高险,水迅激。横亘大竹索为梁,上布箦,箦上实板,仍通以竹屋盖桥。其穿索石孔,孔明所凿也。昔诸葛征永昌,于此筑城。今江西山上有废城遗迹及古碑犹存,亦有神祠庙存焉。”清倪蜕《滇南杂志》卷七《霁虹》:“在永昌府城北八十里,跨澜沧江,古以舟渡,狭隘湍急,行者忧之,后以篾绳为桥,攀缓而渡,武侯征南,架木桥以济师。元也先不花西征,始更以巨木,题曰‘霁虹’,后圮,复以舟渡。明洪武二十八年,镇抚华岳,铸二铁标于两岸以维舟,然岸陡水悍,时遭覆溺。成化间,有僧了然募建铁索桥。”明正德《云南志》:“旧以竹索为桥,修废不一。洪武间,镇抚华岳铸二铁柱于两岸以维舟,然岸陡水悍,时遭覆溺,后架木为桥,又为回禄所毁,弘治十四年,兵备副使王愧重修,构属于其上,贯以铁绳,行者若履平地。”一为了然僧,一为王愧,不知孰是。此桥汉明帝时始建,为竹木软桥,称“兰津桥”。明成化间乃改为铁索桥,而名仍元旧,称“霁虹”。在云南永平与保山间,非横断山中也。然既云“东西两界山”,则水自北流南也明,云“系铁索于南北岸”。】参政家民之于盘江亦然【凤麟按:《康熙贵州通志》卷十七:“朱家民,字觉民,曲靖人。天启三年任贵州守。时黔围初解,闾里萧条。家民极力抚循,渐有起色。寻权安普监军副使,冒锋镝,辟榛莽,以通滇道,创建十一城,扼要守险,使贼不敢窥。又盘江湍悍,旧以舟渡,多漂溺。家民欲建桥,艰于架石,乃仿澜沧制,冶铁为縆,凡三十有六,纽于铁柱而系之两崖,布板楯其上,凌空飞渡,往来遂成坦途。夹岸遍布楼阁,洒翠流丹,辉煌掩映,为西南胜概。在黔十余年,劳勋最多,屡迁至左布政。致政归,着有《端俗约言》。”(参见《明史》卷二四九本传)】而江之险、桥之奇,则过之。麟按:《徐霞客游记·西南游日记十七》:“由岭南行一里,即曲折下,其势甚陡;回望铁桥,嵌北崖下甚近,而或迎之,或背之,为‘之’字下者三里而及江岸。即挨东崖下溯江北行,又一里而至铁锁桥之东。先临流设关,巩石为门,内倚东崖,建武侯祠及税局。桥之西,巩关亦如之,内倚西崖,建楼台并祀创桥者。巩关俱在桥南,其北皆崖石巉削,无路可援;盖东西两界山,在桥北者皆夹石,倒压江面;在桥南者皆削土,骈立江旁,故取道俱南就土崖,作‘之’字上下,而桥则架于其北土石相接处。其桥则阔于北盘江上铁锁焉,而长则杀之。……北盘横经之练俱在板下,此则下既有承,上复高绷,两崖中架两端之楹间,至桥中又斜坠而下绷之,交络如机之织、综之提焉。”余观其制,熔铁成扣,联扣成索,索之首尾,钮山窟中,覆以木板。而又建鼓楼为桥护,建月城为楼护,金碧辉煌,光景如画。轮蹄往来,坦若康庄,不复有“公无渡河”之叹矣!麟按:《徐霞客游记·西南游日记八》:“桥以铁索,东西属两崖上为经,以木板横铺之为纬。东西两崖,相距不十五丈,而高且三十丈,水奔腾于下,其深又不可测。……崇祯四年,今布政(名家民,云南人)时为廉宪,命普安游记李开先(四川人)以大铁链维两岸,链数十条,铺板两重,其厚仅八寸,阔八尺余;望之飘渺,然践之则屹然不动,日过牛马千百群,皆负重而趋者。桥两旁,又高维铁链为栏,复以细练经纬为纹。两崖之端,各有石狮二座,高三四尺,栏链俱自狮口出。东西又各跨巨坊,其东者题曰‘天堑云航’,督部朱公所标也;其西者题曰‘□□□□’,傅宗龙(时为监军御史)所标也。傅又竖穹碑,题曰小葛桥,谓诸葛武侯以铁为澜沧桥,数千百载,乃复有此,故云。……桥两端碑刻祠字甚盛。时暮雨大至,不及细观。”原址已废,今存钢桥,乃二战时造,而崖壁尚留“桥横云汉”“盘江飞渡”“力挽长河”等刻。对崖山半有石龛,像已毁,惟遗“朱氏鼎锺”“崇祯元年孟春”“后军都督许成名、征西副总兵商士□撰”“李芳先战守安普……十三座经铁桥”等字样,显是贵州总兵、赤水人许成名等为祭祀朱家民而建。蔡邕《琴操》:“《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所作也。子高晨刺船而濯,有一狂夫,被发提壶,涉河而渡。其妻追止之,不及,堕河而死。乃号天嘘唏,鼓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公堕河死,当奈公何!曲终,自投河而死。子高闻而悲之,乃援琴而鼓之,作《箜篌引》以象其声,所谓《公无渡河》曲也。”(参见晋崔豹《古今注》)邹小山学使诗云:“岂徒骑马似乘船,铁索桥横直上天。正是扶风吹不定,怒涛惊吼起龙眠。”又曰:“十二峰头锁玉关,八牛植柱属连环。盘江万里滇黔界,一道长蛇控百蛮。”盖道其实云。麟按:邹一桂二诗见卷十一《铁锁桥》。】

关岭接天

滇南之岭,以“关索”名者多矣。麟按:卷十一谢庭薰《关索岭辩》:“《古迹志》载:安南有关索饮马池,思南有关索城,威宁有关索镇、关索插枪岩。《明史》载:马龙州、江川县、平越州有关索岭三,即《黔书》附说:寻甸州、晋宁州亦有关索岭二。”】然其险峻不若此,岂非滇黔之锁钥哉!麟按:谢庭薰《关索岭辩》:“查城东行三十七里,其山之横亘最长、壁立天半者曰关索岭,黔中赴滇,由山麓灞陵桥循山半马跑泉,羊肠鸟道凡四十三盘而后达于关。关建楼,有额,我皇祖仁皇帝题曰“滇黔锁鑰”,谓其非独一邑雄关也。”】岭南北横绝,东凡四十三盘,西凡九盘,一线鸟道,行者拟之蜀道之难,盖去天尺五焉。麟按:《滇程记》:“鸡公背与关索岭相对,两山之趾,界以溪涧。岭凡四十三盘。至岭,有香树坡、小箐口坡、白口东坡、安龙箐坡、胡椒凹、象鼻岭,左右皆崖箐,万仞中仅有道如梁,行者栗且汗矣。”(清莫友芝《黔诗纪略》卷十四谢三秀《关岭马跑泉》注引)】登而望之,罗列儿孙,众山皆小矣。

半岭琼浆

关索岭东偏有马跑泉,滃然仰出,皭然不滓。行人自岭下十六盘而上,自岭上二十七盘而下,麟按:吾乡人自岭下登,有俚语云:“十二弯弯马刨井,二十四弯弯到关岭。”与此四十三盘者殊,或者驿道明代开辟时有四十三,民国时,已经改造,只余弯也。】奔走背汗,到此一饮,涤烦消渴,沁人心脾,不异蓝桥琼浆也。麟按:《徐霞客游记·西南游日记八》:阁南道右,亦有泉出穴中,是为哑泉,人不得而尝焉。余勺马跑,甘冽次于惠,而高山得此,故自奇也,但与哑泉相去不数步,何良楛之异如此!”徐氏所谓观音阁,即龙泉寺,土人以水名,曰双泉寺。唐裴硎《传奇》:“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太平广记》卷五十)乾隆乙未,州牧善君长泰即庙侧构凉亭,麟按:《康熙贵州通志》卷六:“(永宁州)关岭,在州城西三十里,山势壁立,曲折而上数里方至顶。路极陡峻。上有汉关索庙,旧《志》:索,寿亭侯子,从武侯南征有功,土人祀之。山半有马跑井,云索统兵至此,渴甚,马蹄踣地出泉,故名。对山一泉,相传饮之能令人哑,因立石以戒行者。”陈鼎《黔游记》:“霸陵桥即关索桥,水从西北万山来,亦合盘江而趋粤西以入海。关索岭为黔山峻险第一,路如‘之’字,盘折而上。山半有关壮繆祠,即龙泉寺。中有马跑泉,甘碧可饮,相传壮繆少子索用枪刺出者。寺内大竹千竿,青葱可爱。寺外道旁有哑泉,今已闭,碣曰‘亘古哑泉’。西颠即顺忠王索祠,铁枪一株,重百余斤,以镇山门。”吾乡传:索枪刺者为刀把井,甘甜;马蹄刨者为马尿井,苦涩。谓马刨泉出,马饮毕即溺其中,关帅叹曰:“岂人不如马乎?”乃以刀柄凿地,泉遂出。寺称双泉,与陈鼎异,遗址存焉。西颠俗称“关关上”,有关帝庙,已毁。关门今存,康熙御笔“滇黔锁鑰”匾额即悬于关楼之上(匾、楼早毁,楼俗称“御书楼”)。山大林深,至今尚称难行。2009年12月,坝陵河大桥建成通车,两山一线,天堑变通途,吾永人永绝蜀道之叹矣!○《永宁州志》卷四“寺观”:“龙泉寺,在关岭马跑泉,有山居八景,曰:松峰挂月、西岭夕阳、林密春鸟、池沼松篁、天台耸翠、石洞来仙、山城古迹、玉峡飞湍。”玉峡飞湍似今三重滴水潭,距寺善泰,正红旗人,乾隆三十九年署永宁。见《州志》卷八。游者益众。假使陆鸿渐过而品之,行路正苦,香茗一瓯,正不知目为天下第几泉矣。麟按:参见卷十一谢庭薰《马跑泉论》。】

骑桥双树

习安三岔河,每四月望前后,石花或三或五,隐见绝壁之上,此亦奇矣。麟按:田雯《黔书》卷下:“习安三岔河以下,地势划然而开,万仞壁立,一水怒流,昔人所咏‘谷黯天如线,崖高月不明’也。……去三岔河三十余里有可处,寨岩倍峻,河亦倍驶,上下十里,可以小艇回溯,而不可截流径渡也。绝险处有石花,四月望后始发。初发之日,若涂朱石上,斑斑然三五为丛,经二三日渐长,并数丛为一片,大者轮,小者掌,鲜明烂漫,城头之霞,壁上之帜,未足拟也。再二三日,渐黄渐淡,倏归乌有矣。其生既在绝壁之间,又必值山水大发时,危岩斧削,巨浪雷轰,古今来惟远眺颜色,称奇绝耳。”(参见檀萃《黔囊》)】灞陵桥古木,老干畅茂,可荫行客。且盘根桥面及桥等之上,麟按:“桥等”即桥墩,土音若此耳。政协本妄改作“墩”,非是。】曲屈若虬龙。千百年来,依桥特立,真所谓根非生下土乎?而又一左一右,作对待状,若人之乘骑者然。噫!造物之奇,何又若是?麟按:卷十一黄培杰《重修灞陵桥碑记》:“距关岭东八里,有河曰灞陵河,通滇要道,水湍急,不可以设渡,往来行旅,咸病涉焉。昔人建桥其上,因以河名桥曰灞陵桥,不知创自何年。桥东西偏,各植黄果树一,盘根错节于桥之上,大数围,矫若虬龙,不可名状,盖千百年物矣。树托生于桥,而桥因之以增重,揽胜者以“骑桥双树”为查城八景之一。游人憩其下,往往流连而不忍去。”】

石鸡晓唱

山以禽名,所在多有。此名鸡公背,以山脊之形相似耳。至于形成而声发,如黔西永丰里之石羊鸣,良足异矣!昔传此山鸡公洞石鸡亦尝鸣,后被窃去,声遂寂然。今虽仅存遗迹,而追忆当年报晓,早使人度梦觉关。晓起过之,恍惚其声在耳,邯郸道上,一枕游仙,麟按:事见唐沈既济《枕中记》。】当无此山行佳趣也!麟按:《康熙贵州通志》卷六:“(永宁州)鸡公背山,在州东滇黔大道,山脊如鸡背,险峻难登,往人马,视为畏途。”

白水沉犀

庐山西南石门,似双阙壁立,瀑布奇绝,李白所谓“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是也。麟按:诗见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永宁白水河,从高而落,瀑布飞流,轰雷卷雪,极天下之奇观,以视庐山之瀑,有过之、无不及矣!麟按:即今黄果树瀑布也。《徐霞客游记·西南游日记八》:“随流半里,有巨石桥架水上,是为白虹桥。其桥南北横跨,下辟三门,而水流甚阔,每数丈,辄从溪底翻崖喷雪,满溪皆如白鹭群飞,白水之名不诬矣。度桥北,又随溪西行半里,忽陇箐亏蔽,复闻声如雷,余意又奇景至矣。透陇隙南顾,则路左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如鲛绡万幅,横罩门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盖余所见瀑布,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但从其上侧身下瞰,不免神悚。而担夫曰:前有望水亭,可憩也。瞻其亭,犹在对崖之上,遂从其侧西南下,复度峡南上,共一里余,跻西崖之巅。其亭乃覆茅所为,盖昔望水亭旧址,今以按君道经,恐其停眺,故编茅为之耳。其处正面揖飞流,奔腾喷薄之状,令人可望而不可即也。卫既齐《康熙贵州通志》卷六:“(永宁州)白水河,在州东北四十余里。其水之白,异于他水。上有望水亭。龙湫直下数十丈,白练千条,轰雷卷云,注入绿潭。虽天气清朗,而激湍喷溅,如行大雾中;澎湃之声,远闻数里外。其龙湫挂处,内有洞曰水帘,土人多入之以避兵。昔义[]王至此,见水中有神物,乃改瀑布于涧下,欲涸水以索之,而潭水绝深,阜数日不可竭,乃止。望水亭在高岫,与飞泉相对,先明所建,今毁已久。洞中有碑,刻‘雪浪川霞’四字。方知天下瀑布,未有若此之大观者。水径八十石入郎公河,与关岭霸陵桥之水会。”相传国初时,潭上有五色云起,麟按:陈鼎《黔游记》:“犀牛潭有五色云起,潭有伏犀。”(参见李宗昉《黔记》卷一)】芝草生,麟按:卷二“灾祥”载:“顺治间,白水河犀牛潭旁产灵芝。”】神犀出游,麟按:伪秦王孙可望永历八年甲午中秋立碑于亭之对岸,其记云:白水,天下奇观也。水凡三叠,而中叠为尤奇,其状如运万斛溃雪大壑中,撼重岩,突青壁,飞溅注射,雷奋雹坠,所在皆是,初不见其为水也。夫水之以瀑布名者多矣,顾皆出于绝壁,令人仰观,或见其为输泻倾注之状,驰走震荡之势,以为奇绝,乃观白水者则不然:依危石,临大渊,兢兢欲坠,以居水上,水虽挟(原作“狭”)势任态,殊觉从履下起。且凡坠而复起,起而散落复振者皆再见,至其中之为翔,为斗,为粉,为结,为薄,为怒,为横骛斜趋,为履空梯影,为蹉跌跳跃者,盖不可胜数。噫!水之变幻,尽之矣!兹又岂非幻之变者欤?若夫壁下之为潭,潭深蓝色,潭中心为悬水所冲,亦沸而为白,高数丈,然后坠其外,湛如也。人言中有神犀潜焉,故常变光景,出云雨,屡屡征异。孤出入滇黔,数过其地,闻此语于土人,殊未之信。甲午夏,驻跸旧亭,临视赞赏,俄而潭水且涌数丈,势若钱塘怒潮,喷云散雾,左右惊视,良久乃平。或曰:‘此神犀之效灵征异也。’爰命所司,选胜为亭,以备临眺。亭成,而胜(原作“盛”)益着,因记诸石以纪厥异云。”(《永宁州志》卷四。参见清李宗昉《黔记》卷一盖天和所召云。

按:旧《通志》载永宁四景,曰:关岭接天、白水沉犀、聚仙幽讨、鸡山旅唱。【凤麟按:说见《康熙贵州通志》卷六。】考聚仙洞在城南五里,今莫知其地者。麟按:见下“山川”。】

山川

顶箐山

在城内。【凤麟按:此篇凡言“城”者,皆指永宁州城也。元时城在打罕,明、清则在今永宁镇所在地。《康熙贵州通志》卷八:“永宁州城,明时建小城一座,名查城。墙未及肩,围绕仅半里许。皇清康熙十二年,知州林华皖增修,建东西二门城楼。”陈鼎《黔游记》:“永宁州,俗呼顶站,本驿也,今移州治于内。”旧多山楂树,故又谓州为“查城”。麟按:《康熙贵州通志》卷六:“顶箐山,在州城内。旧满山皆山查树,故人谓州为查城。后且为童山矣,州人渐植蕉、竹、桃、柳,建草亭其巅,颜曰‘屡迁’”】杂植蕉、竹、桃、柳,建草亭其巅,颜曰“屡迁”,今毁。

二龙山

在城东五里,一名雾露山。山半有双洞,二水分流。

起凤山

在城东五里,山高而长,绵亘百里,至此,耸起一峰,向城亭立,如凤张翼之状。知州陈嘉会建石塔于顶,与巽塔两峰对峙,号为辛塔,故又名“塔山”。

青龙山

在城外。由西关坡转环拱立于城之左,山体凝厚,秀色可餐。知州陈嘉会建石塔于山巅,是为巽塔。

高宗观山

在城南一里。山势高俊,其体尊严,四面悬岩如削,侧视之,状若天马,又名天马山。下有石洞,流泉不竭。顶上向建有真武殿,今毁,基址犹存。

肇普山

在城西一里。

安笼箐山

在城东募役司北。山峦相接,林木蓊密,周四十里。旧入滇路经其中,险阻难行。秋冬多雾,昏晓不辨。又有香树坡、小箐口坡、白口东坡、胡树凹、打罕坡,【凤麟按:《康熙贵州通志》卷六:“在永宁州北十里,旧名达安坡。行道必经,凡十里,崎岖险峻。”】行者苦之。【凤麟按:《康熙贵州通志》卷六:“安笼镇箐山,在募役司北五十里。山峦相接,林木蓊密,周四十里。官道经其中,险阻难行。秋冬多雾,昏晓不辨。《舆程记》:箐东北去关索岭四十里。《志》云:关索岭在顶营司北三十里,凡四十三盘至岭。极陡峻,周回百余里,有香树坡、小箐口坡、白口东坡、安笼箐坡、胡树凹、象鼻岭,左右皆崖箐万仞,中仅有道如梁,入滇者路必由此。”】

靛山

在募役司。水廻山转,其中深箐,可种蓝,岁必异地以植。【凤麟按:《康熙贵州通志》卷六:在募役司。水廻山转,其中深箐可种蓝。蓝有木蓝、蓼蓝。耕久而益有。收山箐之中积数百年之枯叶烂柯,刀耕火薅。土尚暖,寒则不生,岁必异地以植。”靛”即荀子所谓“青取之于蓝”之“蓝”也,土人谓之“靛”。土人取其叶沤于水,加石灰沉淀,可以染布,即今安顺蜡染所用颜料。吾永旧日所在皆有,今也则无。】

红岩山

在城东六十里。壁立万仞。岩侧有洞,深广数十丈,或时闻洞中有铜鼓声,恍见岩上红花如雨,则其年必瘴疠。夷人或一年,或三年,用乌牛白马祭之,以祈岁稔。世传武侯南征,曾驻兵于此。【凤麟按:《康熙贵州通志》卷六:“(永宁州)红崖山,在州西北八十里,壁立万仞。崖侧有洞,深广数十丈。居民或时闻洞中有铜鼓声,恍见崖上红花如雨,则其年必有瘴疠。彝人或一年或三年,用乌牛白马祭之,以祈岁稔。世传武侯南征,曾驻兵于此。”吴振棫《黔》卷上:“红崖在永宁州境。山之胁有字若大书深刻者,然迫视之,无斧凿痕也。字大小、点画、肥瘦不一,肥者二寸而强,瘦者约寸许。好事者架木猱升,以毡蜡拓之。体若篆籀,又类符箓文,而卒不可识。且莫测其所始,人谓为殷高宗伐鬼方遗迹,又云武乡侯手迹,则齐东语耳。祈春浦相国尝与同人赋之。”并附有缩摹图,与《永宁州志》、《永宁州续志》所附略近似。明邵元善《红崖》:“红崖削立一千丈,刻划盘回非一状。参差时作鼎钟形,腾掷或成飞走象。诸葛曾闻此驻兵,至今铜鼓有遗声。即看壁上纷奇诡,图谱浑疑尚诅盟。”(《黔诗纪略》卷九)即今所谓“红崖天书”也,土人习称“红岩碑”。光绪《永宁州续志》卷二载邹汉勋《释文》曰:“维踣秋尊齿刑威虣虐王乃还卣方卣旅竭稽东蹈义皤南由由。”并附有详细考释。其略曰:“此刻石言‘佳碚秋’者,‘秋’盖鬼方之君名,或曰‘酉’之同声假借也。‘碚’,僵碚亡,犹灭也,言高宗克鬼方也。‘尊齿’者,尊尚有齿之人也。‘刑威虣虐’者,以刑法威戮虣虐之人也。鬼方重少而尚力,故以尊齿、刑威虣虐之教救之。‘卣方’目今永宁州盘江之地,于汉为谈指,于唐为剡州,卣、剡一声之转也,犹幽有通侵谈者,说已具上。还自今藏地喀木,东还也。‘炎旅竭稽’,言卣方之众君长尽稽归化也。‘蹈’,行也,言王又使人于此时东行近地之义皤,南行远方之由由也。义,唐云义州,在今黔西;皤,唐元皤州,在今遵义,皆剡之东北。‘由由’与‘狒狒’通,昔人又谓之枭阳,又谓之赣巨人。……按《周书》,州靡以为贡,盖狒狒之国多此兽,因名其国为狒狒也,亦通。要之,其地不出今野人缅甸之间也,缅甸于黔为西南。”愚以为即夷人祭祀之“鬼画符”,故“类符箓文”。土人所传“红岩对白岩,金银十八抬;若是有人猜得中,雷打岩去抬秤来”,则以为藏宝图谶也。】

云亮山

在城北一里。

箭眉山

在城北沙营司。山势高大,周围四十余里,河流纡其下。【凤麟按:《康熙贵州通志》卷六:“在永宁州顶营司百里,地名陆堡。势极高大,周四十余里,河流萦纡。其下岭有两峰,峰畔一谷甚宽平,可耕艺。土气多堧,蔬果四时不乏。然多烟瘴,不可居,惟土著仲家居焉。”】

象鼻岭

在城东七里。入滇旧路。左右皆岩箐万仞,中有道如梁。【凤麟按:《康熙贵州通志》卷六:“象鼻岭,在永宁州募役司西北四十里。路出滇黔,必经其上,险峻难登。”清陈鼎《黔游记》:“象鼻岭,两峰壁立相夹一岭,如象鼻然,阔三丈,长百余丈。登其西畔高峰,黔东诸山如培塿矣。”○《滇程记》:“鸡公背与关索岭相对,两山之趾,界以溪涧。岭凡四十三盘。至岭,有香树坡、小箐口坡、白口东坡、安龙箐坡、胡椒凹、象鼻岭,左右皆崖箐,万仞中仅有道如梁,行者栗且汗矣。”(《黔诗纪略》卷十四谢三秀《关岭马跑泉》莫友芝注引)】

关索岭

在城东四十五里。山势陡峻,曲折而上,凡四十三盘方至顶。上有关索庙。【凤麟按:今关门犹存,土人称御书楼。《州志》卷:“御书楼在关索岭顶上,楼下为入滇大道,楼中敬悬圣祖仁皇帝御书‘滇黔锁钥’匾额,上有玺章,文曰:‘康熙御笔之宝’。”关索庙在门路畔,毁于文革,今有石碑仆于道旧《志》:索,蜀汉汉寿亭侯子,从武侯南征,有功,土人祀之。山半有马跑井,相传索统兵至此,渴甚,马跑地出泉,故名。又有哑泉,饮之能令人哑,立石以戒行者。【凤麟按:《康熙贵州通志》卷六。】水深二寸许,大旱不消,大雨不长。今用大盘石覆之。【凤麟按:参见上“半岭琼浆”。】

鸡公背山

在城东六十里。旧为滇黔大道。【凤麟按:今在坝陵河大桥东,镇胜高速公路鸡公背隧道即经其下。隧道上方有周西成衣冠冢。】山脊如鸡背,险峻难登。山畔鸡公洞,深广可容百余人。相传昔有石鸡尝鸣,后被窃去,其迹尚存。【凤麟按:《康熙贵州通志》卷六:“(永宁州)鸡公背山,在州东滇黔大道,山脊如鸡背,险峻难登,往乘人马,视为畏途。”

凤台山

距城百里,在下募役。山连三峰,中峰壁立千仞,多古木,苍翠交加。其下河水截流,居人两岸结屋,建有石桥。前募役土司构署于山巅,今圮,基址犹存。

火焰山

在城东大水沟。山形如火焰,故名。先是,多火灾,居人掘一池于山下,山巅掩映水中,倒影相涵,火灾始息。

晒甲山

即红岩后一山也。【凤麟按:红岩碑即刻于晒甲山上。】崔巍百丈,山头横亘一字。俗传武侯南征,晒甲于此。早晚间云气遮护,居人以之卜【凤麟按:原误“小”。】晴雨,无不验。

玉屏山

为关岭来龙山。【凤麟按:昔人纽于堪舆风水之说,史志不免,故曰。】形体方正,俨若玉屏,耸峙于城后。其托体甚厚,特立不倚,若受众峰之拱揖者然。【凤麟按:即今城内村所在。】

回龙山

在关岭,与玉屏山对峙。山势耸若翠壁,居人建塔其上,曰“维风塔”,千户程攀龙暨贡生彭上卿等复恢廓之。关岭自城内迤逦而出,地势愈下,惟兹山对面崛起,若独木撑天,故树塔于顶。【凤麟按:似即今畜牧局后山也。吾友文轩面之而居,因号望青斋主云。塔早毁。】

金龟山

在关岭场口。由山岭拖下,乱石粼粼,出没隐见,宛似行龟之状。今建文昌阁于上,尚仍“金龟山”之名。

坡贡玉屏山

距州城五十里,在坡【凤麟按:此字原阙,据文意补。】贡之东。【凤麟按:余家在此山之东麓,隔此与坡贡对峙,然不闻曾有此美名者,土人谓之“崂地坡”,似言其陡峻贫瘠之意。】壁立千仞,陟其上,有“一览众山小”之概。

响水崖

在坡【凤麟按:此字原阙,据文意补。】贡之南。由洞而出,雪花一片,云浪千重,奔流而下。【凤麟按:旧建有电站,仅敷坡贡一村用。】丙志一带田亩,均沾灌溉。

水帘洞

在城东八十里,地名那大关。四面悬岩大山,洞内可容万人。大水泛涨,不能淹及。

聚仙洞

在城南五里。门径委折,伛偻始入,渡一小桥,渐高敞,顶有窍,光明下注,石床石钟俨然。【凤麟按:《康熙贵州通志》卷六:在州城南五里。一洞门径委折,伛偻入之,右渡一小桥,渐高敞,顶有窍,光明下注,石床石钟俨然。”】

留节洞

在城西南十余里。石乳凝结,状若盘龙,鳞鬣生动。上有字如蝌蚪,不可辨识。更进益幽,邃中一石塔,左右曲房天然,不假椎凿。昔有刘烈妇避兵其中,遇贼,不屈死,因以为名。【凤麟按:《康熙贵州通志》卷六:在州西南十余里。石乳凝结,状若盘龙,鳞鬣生动。上有字如蝌蚪,不可辨识。更进益幽,邃中一石塔,左右曲房天然,不假椎凿。昔有烈妇刘,避乱其中,遇贼,不屈死,因以为名。”】

蜂洞

在城西南沙营旧司山巅。洞深曲,有水,上为悬岩,有蜜蜂房,大如车轮,每春、夏则来,霜降前后则去,可卜一岁之丰俭。如霜降十日五日前早去,则一岁全荒;仅先后一半日,则半熟;或后十日五日去,则大稔。苗人取蜜,从悬岩上鞦韆而下以击其房,如猿猱然。【凤麟按:《康熙贵州通志》卷六:“蜂洞,在沙营旧司山之极巅。周围皆乱石,洞甚深,曲折其中,有湖水焉。其上则悬崖峻壁,有蜜蜂结房,大如车轮。春夏则来鞫子,秋冬则结阵而去。其去之日,以霜降前后卜一岁之丰俭。如霜降以前竟去,则岁全荒;如霜降半日去,则岁半熟;如霜降以后十日五日乃去,则岁大稔。苗人取蜜蜡者,从悬崖上鞦韆而下,以击其房,如猿猱然。”(参见吴振棫《黔语》卷下)】

高清洞

在大水沟,距城五十里。洞深数里,转折弯环。其中石笋磷磷,不可记数。折而右,石乳凝结,碓、磨、床、几,形势宛然。地下石窝层迭,窝中有水,如绣壤相错之状。

妙明洞

旧名观音洞,在城西北三十里。从关岭北行,历落数峰,青翠欲滴。【凤麟按:在今关岭县城北,仍名观音洞。】洞中轩辟若城垣,危磴梯而上数十武,有石平广,可罗拜。祀大士于巅。折而右,俨若长廊大厦,悬幔流苏,靡不毕具。寂坐良久,觉暗泉细雨从空中石窍生。中有白石若龟龙,鳞甲生动,乃积溜所成。昔人勒字于洞中石壁,曰神龟玉液。道光丙戌年,许学宪乃普题黔南第一洞天六字于洞口,复于洞外石壁上刻隶书妙明洞三字。洞右又一小洞,可容百余人,石笋石幢,天然具备,亦佳境也。【凤麟按:《康熙贵州通志》卷六:“观音洞:从关岭北行,历落数峰,青翠欲滴。洞中轩辟若城垣,危磴,喘息而上,后人肩接前人趾。又数十武,有石平广,可罗拜。祀大士于巅。折而右,长廊广厦,幔流苏,靡不毕具。洞中白石若龟龙,鳞甲动,乃积所成。昔人勒字曰神龟玉液。寂坐良久,觉暗泉细雨从空中石窍生。”】

伯牙洞

在城北。从北极观溯流而上,可五里,至洞。洞口低窄,伛偻而进数丈余,中始平广,有水出洞间。【凤麟按:《康熙贵州通志》卷六:从北极观溯流而上,可五里,至洞。洞口低窄,伛偻而进数丈余,始可立。中平广,沙泥细软,足行水上。水出洞间,从石桥上绕山数里,山为之断,设桥而接;刳大木以笕之至北极观前,盘折入沟以饮马。”】

莲花井

在关岭。详见《杂记》。

双山井

在关岭。青龙山兀立于左,白虎山雄峙于右。井水清澈,二山倒影其中,故名。【凤麟按:似即今石钵钵井。】

石龙喷珠井

在坡贡。水从偏岩喷出,纍纍如珠,一日数次。

圆池

在城外沙子坝。先是,州城多火灾,嘉庆三年,训导郑锡福以高宗观山形若火,凿池于此。山倒影池中,火患遂熄。【凤麟按:参见前“火焰山”。】

温泉

界州东南落安寨。一路三井,两旁水极清凉,惟中一井,水温热如鼎沸,冬可濯足。居人常浴于此焉。

落叶河

在城东。澄水,多游鱼。相传潭内有潜龙,人不敢渔。

团圆河

距城五里。其水一出寨后山左,一出山右,两水环村而出,交会处圆如月形,波光宕漾。流至安笼铺大路坡脚,再流过北口河,至落水洞落洞。又水分岔至落叶龙潭寨,直至鸡德,会郎公大河。

北口河

在城东二十里。

小岩头双龙洞河

距城南三里。水出半山悬岩中,由纸山至中哨河,流至河口山匣出水,又由洗马河流至新桥河,又流至下落叶落洞,出下鸡德,会郎公大河。

新桥河

在城东四十里。

硐上河

在州属募役司硐上白石寨,距城东五十里出水,流至竹桂河,经以莫,至响乐交界落洞,又流出泥所,至新桥大河会水。

竹桂河

在城南四十里,即硐上河下流。

石龙石糯尾河

在城北五十里。石糯尾、凉水井出水,流出二塘,经补母当流至水寨背后分水岭,入灞陵河。

补母当河

在城东北五十里。河内可置水车灌溉天亩,为州属第一水利。【凤麟按:今大桥也。其水犹为关岭县城自来水源。】

叮哮塘河

在城西北九十里出水,流会丙志河,又流归灞陵河。

丙志河

在城东北五十五里,即叮哮塘河下流。【凤麟按:在今坡贡西。其中鳜鱼,异于他处。】

桥头河

在城北上坡贡,【凤麟按:此城当指坡贡。此《志》于此等处用语不谨。】距城六十五里。源出六保枝,落洞,出坡头水洞林,流至繁花落洞,流出尾喜河,会丙志河,归灞陵河。

繁花河

在城东北六十里,即桥头河下流。

灞陵河

在城东四十五里。入郎公河。【凤麟按:今镇胜高速公路跨其上,其桥名“坝陵河大桥”,似比“灞陵”切实。】

木炭河

在城东北八十里出水,流至大抵凸,经偏坡寨,又流至洞口河,入白水河。【凤麟按:吾乡称洪运河,流经扁担山洪运也。一水而因所经地名不同,称谓遂殊,此《志》皆详载,似不如《水经》从源到流,叙归一处为明畅。】

杨柳河

源出镇宁北门外黑硐,流至水塘寨,再经可孟寨汇大河。

桿子河

在城东北角。【凤麟按:此城指镇宁州城,非永宁也。】源出猡里寨,流至梭落寨,过羊祭桥,会白水河。

白水河

在城东北七十五里大路旁。水源一出郎岱六枝落鼈,由灞闪桥过木炭河,至者向塘,下把路板照河,出黄葛树犀牛潭,是为瀑布之源。一出镇宁州四保寨,由丁旗堡过雨窝桥,汇桿子河,至元总堡,汇镇宁穿城河,经羊祭桥,入木炭河,流至犀牛潭,会郎公大河。是水色白,异于他水,从高飞流,叠落深涧,直下数十余丈,白练千条,轰雷卷雪,注入绿潭。虽天气晴朗,而激湍喷溅,如行大雾中。澎湃之声,远闻数里外。其飞落处,内有洞曰“水帘”。昔孙可望至此,见水中有神物,欲涸水以索之,而潭水绝深,戽数日,不可竭,乃止。洞上有石碑一座,字迹模糊;麟按:李腾华《白水河小憩》诗序:“瀑对山有望水亭,嘉庆二年为叛苗所毁。亭左废墙嵌二碑,一为奇丰额皋使所刻郎皋使若伊诗,一为陈学使本忠《记》。”(李宗昉《黔记》卷一)碑旁石壁,刻有“雪映川霞”四字。旧《志》:“雪浪川霞”,“浪”字疑误。【凤麟按:卫既齐《康熙贵州通志》卷六:“(永宁州)白水河,在州东北四十余里。其水之白,异于他水。上有望水亭。龙湫直下数十丈,白练千条,轰雷卷云,注入绿潭。虽天气清朗,而激湍喷溅,如行大雾中;澎湃之声,远闻数里外。其龙湫挂处,内有洞曰水帘,土人多入之以避兵。昔义[]王至此,见水中有神物,乃改瀑布于涧下,欲涸水以索之,而潭水绝深,阜数日不可竭,乃止。望水亭在高岫,与飞泉相对,先明所建,今毁已久。洞中有碑,刻‘雪浪川霞’四字。方知天下瀑布,未有若此之大观者。水径八十石入郎公河,与关岭霸陵桥之水会。”田雯《黔书·白水岩》:“不知何人镌二大字于瀑下之石,盘空既奇,斫骨尤巧矣。”陈鼎《黔游记》:“隔峰有碑题‘白练晴川’四字。”李腾华亦曰:“瀑之偏麓有小直碑,又有横碣四朱字,隔岸视,远弗悉辨,土人谓是昔产芝供水犀处。”(李宗昉《黔记》卷一)清德隆《观白水河瀑布歌并引》:“镇宁治西三十里许,有白水河,源出乌撒,盘折万山中,层叠而下,激湍怒注,经永宁之黄葛墅。两山夹峙,水从陡崖直落,喷薄数十丈银涛匹练,一色飞流,望之如风卷积雪,声若雷殷,洵大观也!”末云:“洒雪飞泉标赏后川灵终不愧虚名。”自注曰:“忠勇公傅相国经略滇黔,过此,题额曰飞泉洒雪’。”则与此“雪映川霞”又别。参见上“白水沉犀”。

郎公河

在募役司东南三十里。为诸水会合之地,湍流急疾,不能为桥,设舟以济往来。【凤麟按:见《康熙贵州通志》卷六。】流经那大关,入打帮渡,会三岔河。

洪水井河

在州属募役司洪水井坟山,【凤麟按:“坟”似当作“文”,今花江镇文山也。】距城东六十里。赖头河出水,流会戈林寨落洞,又流至落烘、洒鸡箐落洞,流出哨上,会打帮大河。

三岔河

在州属东南界募役司三甲落盘。清水、溷水二江会合,流入广西。通舟楫。【凤麟按:此处地势最低,故为永宁之水归汇所。】

阳家河

在城西三里出水,落洞,又由下喜踏流出落蟒,会盘江大河。

者马河

在城西北六十里,即普安州之者卜河。自安南县流入境,下流注于盘江河。【凤麟按:《康熙贵州通志》卷六:“者马河,在永宁州西北六十里,即者卜河之误。自安南县流入境,下流注于盘江。”】

毛口河

郎岱属。在城北一百二十里出水,流至归木,又由小盘江经过上、下盘江,通铁索桥,至九盘河,通花江河,再由板桂河会三岔河。

乐运河

在城南一百八十里。流至归化河,由洪蜡河过顶洪厂,再由八大河至岜坏,又经高坎河至岜由,会合横水江龙河渡口。

归化河

在州属,界连归化河,流至播西,离城一百里出水,由高坎河会滚龙坡河,入乐运大河。

喜相河

距城一百里出水,由播西岜便会乐运河。

王二河

距城一百二十里。源出安顺府属太和石,流至府城,曰川城河,【凤麟按:“川”似当作“穿”。】出华阳洞,落洞,又出上、下阳昌,至常冲,落洞,再出府属龙潭寨,过木沙陇、驴子寨,由斧头寨出,为王二河。又流至下募役,经三岔湾,过石汪寨,至滑石哨会白水河,与新桥河会。【凤麟按:此新桥河与上所云非一,彼属募役,此在白水,疑有误。】

盘江

《通志》:在城西三十里,源出乌撒可渡河,流入广西泗城州界。【凤麟按:《康熙贵州通志》卷六:“(安南县)盘江,在县城东四十里,源自金沙江分派,由乌撒二百里至此,流入粤。为滇南孔道。所经,两山夹束,而水势湍急,以舟渡,多覆溺。明参政朱家民拟建桥,水深,不可架石,乃炼铁为縆,悬两岩间,覆以板。人行其上,如在空际。复于桥东西建堞楼,以司启闭。岸旁琳宫梵宇,金碧辉煌:西南胜境也。后桥为贼毁,今重建木桥,复加楼楯,坚好华丽,倍于畴昔。”】武侯平南中,战于是水之南。《水经注》云:水广百余步,甚有瘴气。朱褒之反,李恢追至盘江,即此。麟按:《水经注》卷三七“叶榆水”:“盘水出律高县东南盢町山,东径梁水郡北,责古县南。水广百余步,深处十丈,甚有瘴气。朱褒之反,李恢追至盘江者也。”《明一统志》:源自普畅寨,经普安州境东北下流,合乌泥江、峚山子江,广百余步。贵州入滇路沿江上下,绝击汰之迹。水势滵汨,麟按:“汨”原误“泊”。司马彪曰:滵汩,去疾也。”】水涨时漂巨木撞舟。峭壁箐岚,人迹罕入。

《普安州志》:盘江在普安州者凡三见:一见于铁锁桥,一见于罗磨塔山,一见于毛口。盘江之说,众论不同:或以为牂牁江,盖牂牁上游也,汉时牂牁直抵番禺城下。兹盘江流入石穴,昔人有用竹片数百,书字其上,投水中,俟其流出。后,人有从粤西泗城府拾得竹片者。泗城为右江,今设有右江道,故知盘江为牂牁上游,而不能直达番禺城下,故历来盘江不用舟楫。兹江有铁锁桥,桥北属永宁州,桥南下属安南县,上属普安州,中仍有犬牙相错处。又云:红江与粤西西隆州分界水也。旁有歪染汛,向隶西隆,后割普安州。红江又名乌泥江,有上、中、下三江,又名三江。盘江水注于此。

国朝晏斯盛《黔中水道考》云:盘江,《广舆图》以为牂牁江水。水出滇南小金沙江,至威宁府界,东南流为可渡河,有桥曰可渡桥山曰分水岭。威宁,旧乌撒卫也。明郑曰:予弭节西南,抵乌撒普德归驿驿门对可渡河询水所从,吏称:水在西百里注壑而出,流为盘江。又曰越卫城北二百余里,有七星关河,源芒部界滨城海子,通水西境,会可渡为盘江第山水峭险,狨猱丛居,以是人无因而至。据今七星关水为分水岭所界,东出乌江,不注可渡;又,小金沙江一名北金沙江,来自吐番,由云南丽江府之塔城关入中国,经鹤庆、姚安、武定、东川诸府,至四川之叙州府与岷江合,入于东海与盘江之从粤以入于南海,源流迥异。则郑氏后说与《广舆图》所载俱舛矣。可渡河又东南流,迤西至木东,有花鱼洞水西来注之;又南至龙场,有水自曲靖府界流来注之又南至安南县东北,有落白河自曲靖府界东来注之又东至永宁州西、安南县东,是为盘江有桥曰盘江桥,为入滇孔道两山夹行,水势湍驶,不利操舟,亦难架石明参政朱家民冶麟按:原作“治”。】铁为絙,悬两间,覆以板,东西各建楼堞,行者赖之寻为贼毁。朝经略洪承畴统大兵定滇,济此,复完,至今岁用修缮不废。盘江又南至普安州东,又南至九盘,迤东至花江汛。南有白水河,得永宁州北之关水,南流至镇宁州西,而南合菜子河水,至宁谷司又南合永丰州西北之打罕河,南来注之。又有拖长江自普安州沙泥崖东南流来注之。又有卜者河、软桥河、板桥河东南流注之。又南笼府有都城河,自安南县界得江西坡水,至高武西合马毕河,南流合鲁沟河,过普市合大坡哨水,东过府南而东流注之。盘江水又南至永丰州西南而东南过泗城府,入于粤,达于海。麟按:晏氏此文,亦载民国十四年《大定县志》卷一,文长不录。】

古迹

诸葛碑  在红崖晒甲山悬岩上。约二十余字,大者如斗,小者如升,非篆非隶,不可辨识。字若朱书,并非镌刻,岩石剥落寸许,笔画如新。兹将字形摹刻卷首。麟按:《州志》与《续志》之图,拼接亦有不同,识者其察之。吴振棫《黔语》卷上亦载其图,可参。】

诸葛营  一在红崖山,一在盘江,皆武侯驻兵处。麟按:《康熙贵州通志》卷二八:“诸葛营凡三:一在府城西十里,一在永宁州红崖山,一在盘江。皆武侯驻兵处。”】

晒甲山  俗传武侯南征,晒甲于此。

盘江  朱褒之反,李恢追至盘江,即此。

马跑泉  在关索岭。详“山川”。

顺忠关  明安陆侯用兵于此。

留节洞  刘烈妇殉节于此。详“山川”。

关梁

顺忠关  即关索岭。《明史》云:洪武命费聚副安陆侯,为总兵官,分攻关岭及阿咱疑即今咱鬼寨等寨,悉下之,蛮地始定。麟按:《明史》卷三一一《四川土司一》:“(洪武十五年)命安陆侯吴复为总兵,平凉侯费聚副之,征乌撒、乌蒙诸叛蛮。并谕勿与蛮战于关索岭上,当分兵掩袭,直捣其巢,使彼各奔救其家不暇,必不敢出以抗大师。俟三将军至,破擒之。是月,副将军西平侯沐英自大理还军,会(傅)友德击乌撒,大败其众,斩首三万余级,获马牛羊万计,余众悉遁,复追击破之。”《安顺府志》:“吴复,字伯起,合肥人。少负勇略,元末,集众保乡里,归太祖于壕,屡建公,官万户,进统军元帅,授镇武卫指挥同知。洪武元年,授怀远将军、安陆卫指挥使。五年,从邓愈平九溪辰州诸蛮,克四十八洞,还守安陆。七年,进大都督府,巡北平,还授世袭指挥使。十一年,从沐英再往西番,明年论功,封安陆侯,食禄二千石。十四年从傅友德征云南,克普定,城水西,已而西堡阿得寨蛮反,令充总兵官剿捕之,遂由关索岭开箐道、取广西。十六年,克墨定苗,至吉刺堡,筑安庄、平坝诸城,平七百房寨,斩获万计,转饷盘江。是年十月金疮发,卒于普定,追封黔国公,谥威毅,加禄五百石,予世券。复临阵奋发,冲犯矢石,体无完肤。平居恂恂,口不言征伐事。在普定买妾杨氏,年十七。复死,视殓毕,沐浴更衣自经死。赐谥贞烈淑人。”《明史》卷一百三十《吴复传》:“(洪武)十四年,从傅友德征云南,克普定,城水西。充总兵官,剿捕诸蛮。遂由关索岭开箐道,取广西。十六年克墨定苗,至吉剌堡,筑安庄、新城,平七百房诸寨,斩获万计,转饷盘江。是年十月,金疮发,卒于普定。追封黔国公,谥威毅,加禄五百石,予世券。”

那大关   灞陵河之下流所经。两岸削壁,树多石隙中生,盘根错节,无奇不有。

猴儿关  在坡贡东南,下临丙志河,一径崎岖,盘曲陡险,古称羊肠鸟道,殆若此欤?麟按:土人习称“鹅翅膀”。】

回龙关  在莘寨、繁花两塘之中。有茶亭。

凤凰关  在坡头塘。关高而形似凤,故名。有茶亭。

石龙关  在坡贡西三十里。山路崎岖,驿马劳顿,设腰站于此。按:关属郎岱。

天门关  在撒志坡高山顶。石穿通若门然,位乾方,故名。州往郎岱,经此。

白沙关  在青岗林后山。地皆白沙,故名。州往坡贡所经。

梅子关  《通志》云:在城西三十里。按:在城西五里许。原建有哨城,稽查往来。城今坍。

白虹桥  《一统志》云:在城西三十里按:在州东界。募役司西北按:在募役司东。白水河上。明洪武中建。按:《通志》载白虹桥入镇宁州,以白虹桥一带系镇、永接壤。【凤麟按:《康熙贵州通志》卷六:“白虹桥在镇宁州,跨叠[]水河,明时敕建。”】

灞陵桥  跨灞陵河。《通志》云:在城东三十五里。按:在城东四十五里。一名关索桥,以在关索岭麓得名也。又名八里桥,以关索岭关口至桥有八里也。桥左右各植黄果树一,盖千百年物。道光丙戌夏,桥忽有声,三日,桥右之树倒于河,桥遂圮其半。十五年六月,知州黄培杰捐廉倡首,绅士彭上卿、张绍德及州士民助资修补。

盘江桥  《通志》云:在城西三十里,旧为滇黔孔道。江水汹涌,不能舟渡。明崇祯间,参政朱家民创建铁锁桥,毁于寇。国朝顺治十六年,经略洪承畴、总督赵廷吕、巡抚卞三元重修。【凤麟按:卷十一卞三元《重修盘江桥记》:“于是营诸铁索之次,鼎建舆梁焉。石之不可而取诸木,乃命官督丁役于山,得巨材二百二十八株,排连之,使卧于两岸临水,复镇之以巨石,柱之以劲干,各层累而加,率如之,凡迭序焉出咸鐍其加固。及两木之不接者,仅三十有四尺,选材可丈六矩之,以交其上弥缝之。植者为槛,帱者为屋,兀者为门,无不宜焉。于是乎腾未云之龙,驾未雨之虹矣。则以铁索并存于险阻之间,虽踵事增华,神明其物,不可谓非奇思轶出也!”康熙六年,改建木桥。康熙十九年贼又毁。二十三年,总督蔡毓荣、巡抚杨雍建会题重建,极为壮观,设土巡检守之。【凤麟按:《康熙贵州通志》卷六:“盘江桥,在安南县城东四十里,明崇祯间,参政朱家民建铁锁桥,寇毁。皇清顺治十六年,经略洪承畴、总督赵廷臣、巡抚卞三元重修。康熙六年,重建木桥,康熙十九年,贼毁。二十三年,总督蔡毓荣、巡抚杨雍建,会题重建,极为壮丽。”】二十五年,被水冲坏,加修如故。四十三年,久雨倾圮,总督巴锡、巡抚高起龙率知州许国槱重修。五十年,木桥圮,巡抚刘荫枢更建铁锁桥,面覆木板,工亦浩繁。

按:过江大铁索一十九根,每根长二十八丈,二百八十五扣;每扣长一尺,重十斤。坠桥楼过江大铁索六根,每根长二十五丈,二百二十五扣,每扣长一尺,重十斤。栏大铁索八根,每根长十二丈,二百四十扣,每扣长五寸,重半斤。栏干铁枋九十七块,每块长四尺,重四斤。栏干细铁索一百九十四根,每根长四尺,每扣寸许,重一两六钱,一根共重四斤。兜底过江大铁索系铁枋穿练,每块长一尺五寸,宽三寸,厚八分,重二十斤,共五十五块。铁练贯入两岸崖石间,桥面以板,东西建堞楼以司启闭。凡铁着雨必锈,此桥铁练经久不锈。【凤麟按:《徐霞客游记·西南游日记八》:“桥以铁索东西属两崖上为经,以木板横铺之为纬。东西两崖,相距不十五丈,而高且三十丈,水奔腾于下,其深又不可测。初以舟渡,多漂溺之患;垒石为桥,亦多不能成。崇祯四年,今布政朱,名家民,云南人。时为廉宪,命安普游击李芳先四川人。以大铁链维两崖,链数十条,铺板两重,其厚仅八寸,阔八尺余。望之飘渺,然践之则屹然不动,日过牛马千百群,皆负重而趋者。桥两旁,又高维铁链为栏,复以细链经纬为纹。两崖之端,各有石狮二座,高三、四尺,栏链俱自狮口出。东西又各跨巨坊。其东者题曰天堑云航,督部朱公所标也;其西者题曰□□□□,傅宗龙时为监军御史。所标也。”】旧例:三年小修,五年大修。自雍正六年改新路,一切俱渡毛口,走盘江桥人少,凡六年修一次,借领藩库养廉银九百五十两。普安厅、安南县同修西岸,永宁州独修东岸。

南云桥  《一统志》云:在永宁州南、顶营司西三十里。

下募役桥  在州属顶营司下部马。

乾桥  在州属西界,由盘江大道。

新桥  在州城东界。南由大水沟,东由关岭。

永镇桥  在州属西界顶营司西边枝。

福星桥  在州属南界,由募役司大道。

者马桥  《一统志》云:在永宁州西北,跨者马河。按:者马河在安南县境,则桥宜不在永宁。

马安桥  一名大水桥,在板王、墩子之间。康熙己巳,刘玺重修。癸巳,朱嘉孝又修。

永济桥  在阿果枝。跨白水河上流,由阿果寨至坡贡经此。明万历间修,共十一洞。国朝乾隆三十四年水涨,冲去三洞。阿果寨周鹤鸣捐六十金倡修如旧。

可马桥  跨可马河,在燕子岩之旁,道通洛别。麟按:前书作“落鼈”,应统一。地今属六枝特区。】乾隆二十三年,六保枝萧国恩捐修。

坝伞桥  跨白水河上流,道通马堡、猪场。乾隆二十一年,萧国恩修。

丙志桥  道通坡贡,乾隆三十四年,知州赖晋捐俸倡修。道光十五年,监生罗华光等募修。

叮哮桥  由坡贡往郎岱,经此。萧岵修。

鸡德桥  通南笼孔道。乾隆三年,知州陈嘉会建木桥,三洞,后暴水冲去木板,今石等仅存。麟按:“石等”即石墩也。方志用方言,似亦无可厚非。】

永兴桥  跨补母当河,俗名补母当桥。乾隆三十八年,尹万胜捐银一百五十两倡修。麟按:似今所谓“大桥”也,在大水寨,属关索镇。原桥早不存,惟岸畔遗当年修桥巨石一。】

启明长庚桥  在旧沙营龙潭街。东曰启明,西曰长庚。双桥建自明永乐间。

永康桥  在石头寨。康熙三十二年,沙起龙倡修。

三洞桥  在永康桥之下里许,康熙中众姓修。麟按:此地皆汉夷杂居,族姓颇多,故云众姓,以别于官修及个人捐修。】

石板桥  在凉水井。明洪武间修,今圮。道光十六年,生员张绍本、王泽远捐修。

团圆桥  在团圆河寨。康熙中众姓修。

平安桥  下于团圆桥里许。顺治间众姓修。

王二河大桥  在王二河。道光五年,首士余正珍等募修。

天生桥  有二:一在谷雨,走沙营司路;一在石汪寨,白水河下流。

簸所渡  盘江初入州境处。小舟渡,通普安。

上盘江渡  江东通沙营,江西通旧哨。小舟渡。

下盘江渡  小舟。江东通沙营,江西通安南。以上三渡,俱在盘江桥上流。麟按:原为正文大字,以其说明性文字,改为小字,便观览也。】

九盘渡  在州属西界。由兴义径道。通大船。

花江渡  在州属南界。大船通永丰。以上二渡,俱在盘江桥下流。

郎公渡  《通志》云:郎公河在募役司东南三十里,湍流急疾,不能为桥,设舟以济往来。麟按:《康熙贵州通志》卷六:“郎公河,在募役司东南三十里,为诸水会合之地,湍流急疾,不能为桥,设舟以济往来。”】

牛场坡渡  在州东南一百五里,由打帮,经此。

摆渡渡  在州东南七十五里。稽查大水沟税,有卡。

板贵渡  在州属南界。由江外径道。

打帮渡  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由六马大道。

乐运渡  在州属下三马。

三岔河渡  在州属东南界。

【附修路】

大坡顶官道  康熙二十七年,提督侯袭爵修百丈,参将李文林修四百丈。

九盘山官道  极险。乾隆二十年,吴元吉修石衢数十里,山半、山下建二亭施茶叶,费千金。

小岩头路  极险。乾隆三十年吴擢等修。

北口路  嘉庆十八年,朱士麟按:字左火右晋。】等公修,有碑。

鸡场坪路  道光二年,王大章等公修,有碑。

关岭马路  道光十二年,众商民公修,有碑。

新场路  道光十六年,监生王德昭等募修。

新场至二官寨路  道光十六年,庠生宋必达捐修。

灞陵桥至大坡顶路  道光十六年,廪生张绍德、贡生彭上卿等募修。

胡椒凹至安笼铺路  道光十六年,举人侯荣封等募修。

【关岭沟渠】

补母当河流至大水寨,浸入土坑,散漫四出。康熙五十二年,知州王克庄率土司罗嵩筑石坝,开渠引水,自大水寨、鸡窝田、杨家寨、大地庄、关岭、簸箩沟,共灌田七百余亩。详巡抚刘公讳荫枢《碑记》。见《艺文志》。

按:碑在关索岭庙前。维时捐银者,安顺府知府余昌宗、永宁州知州王克庄、刘迈种、驻防关岭千总刘应科、关岭驿丞高云翰、顶营土司罗嵩、募役土司礼宗殷、绅士周鼎、李玥、李麟按:字左王右風。】、李璋、蔡錡,耆民张洪烈、刘应奇、赵珂、杨时泰、杜国良。督工者,书吏李天球、耆民罗耀祖。

雍正六年,改驿站于坡贡、鸡窝田等处,居民将水沟开垦成田,以致水不畅流,自杨家寨以下田,皆缺水,收成歉薄,关岭居民食水维艰。道光十七年正月初九日,知州黄培杰偕关岭千总程攀龙、外委张国瑞、绅士杨茂材、修武谟、彭上卿、王万彩、姜受善、康应光、唐燦廷、耆民郑一铭、罗登魁等同赴大水寨坝口勘明沟址,捐廉劝修,绘图贴说,详明上宪立案。

【附详文】

贵州安顺府永宁州为劝谕士民捐修关岭汛沟渠,详明立案事:窃照卑州关岭汛地方,向系滇黔孔道,山多水少,不惟附近田亩暵乾足虑,即取供食用,挑运维艰。前于康熙五十二年,经前州王牧亲历山溪,访有补母当河一道,发源安顺,下至灞陵桥,归郎工河,其上流至州属大水寨坝口地方,有旁支流出,浸入地坑。该牧曾禀经前安顺府余守,倡捐廉俸,率同僚属绅士人等,及土司罗嵩,捐资将地坑修平,开沟引水,流至关岭地方,迤逦二十余里。上自杨家寨,至大地庄,灌田四百余亩;下至菠罗沟,灌田三百余亩,并在关岭街右首筑池蓄水,人马沾足。其沟系地方官饬管,号书役人等不时经理。迨雍正六年,将驿站改由坡贡入滇,关岭一带水沟,无人经管,年久坍坏,仍旧浸入地坑,散漫四出,并有本地民人将旧日沟址侵占作田,以致杨家寨等处田亩,时忧干裂,收成歉薄。关岭户口众多,居民食水,苦于远汲,设有火患,更为可虞。卑职查悉该处情形,亲诣大水寨、鸡窝田、杨家寨、大地庄、蔡家庄、关岭、菠罗沟各处,勘踏旧沟基址,捐廉倡率,并劝谕附近各处士民人等,亟为疏筑,以资灌溉而备不虞。自大水寨至鸡窝田旧沟尚存,止须填补渗漏;自鸡窝田至大地庄旧沟,已开垦成田,饬由该处山脚另开土沟,直达大地庄,复由旧沟通关岭,至菠罗沟。共计石土沟六千余丈,一律开宽挖深,修筑三面。实需工料银九百余两,皆由首士王万彩、杨茂材、姜受善、彭上卿、罗登魁、张尚信、孔绍华、郑一铭等自行经理,毋许书役沾染。并于沿沟地方购田一分,招佃耕种,毋须认纳租谷,止令其经管水沟,随时修整。倘经管人懒惰废弛,仍至湮塞者,准地方绅士人等禀州究换。现在该首士王万彩等捐输踊跃,即各寨民苗,亦俱乐于从事,已于正月初九日择吉兴工,务赶于耕种之前,一体完备。理合将劝捐修理缘由,绘具图说,并抄呈前抚宪刘《新开河渠碑记》,详候批示饬遵。

邮传

《一统古迹志》:明洪武中,置查站及查城驿,在安庄卫南八十里许。

《黔记》:查城驿在安庄卫东南六十里。案:《黔记》方隅既误,里数亦少。

《一统关隘志》:查城驿在永宁州北,与镇宁州、安南县接界。案:查城驿在镇宁、安南之间,即今永宁州治。《志》云在永宁州北,盖指永宁州初建于打罕时而言。

《一统关隘志》:关岭驿,在镇宁州南废关岭所,明万历中置。案:关岭驿本属永宁州地,《志》云在镇宁州者,盖沿洪武时设关岭所,属于安庄卫之旧云。

国朝

旧《通志》:关岭驿在关岭,上走永宁,下走镇宁,本驿驿丞管理。查城驿在永宁州,上走盘江,下走关岭,永宁知州管理。盘江驿在盘江腰站,康熙十年,巡抚佟凤彩题设。上走安南,下走永宁。初以永宁州吏目管理,十二年,巡抚曹申吉题设驿丞管理。案:佟抚军凤彩疏贵阳之西至云南者,如查城驿至安南驿,实有一百余里,除无名坡岭不计外,中有梅子坡、黄土坡、北极观坡、盘江河、盘江坡、保甸坡、哈马坡,高则一望无际,深则万丈有余,应于盘江设一腰站。永宁州见有吏目一员,可以移至盘江腰站喂马支应,而督理销算,仍责成永宁知州。新《通志》:坡贡驿,在坡贡。上至郎岱四十五里,下至镇宁五十里。以关岭驿驿丞加巡检衔,移驻管理。案:雍正六年鄂制军尔泰以赴滇旧路由镇宁州至亦资孔,其间如关岭等,坡道甚险,且驿站远近不一,题请自镇宁州属黄果树起,岔入新路,至普安州属蒿子卡旧路,止计程二百四十里零八分,开辟通滇新路,酌设驿站,较旧站减二站,道稍平。裁关岭、盘江等驿,设坡贡驿,将关岭驿丞移驻坡贡,盘江驿丞移驻那当。乾隆十九年,裁坡贡驿丞归永宁知州管理,额设驿马五十匹,马夫二十五名,站夫一百名。旧《通志》:查城站在永宁州,本州知州管理。《大事纪》:顺治十八年十一月,裁查城站。新《通志》:坡贡站在坡贡,坡贡驿丞管理。按:裁驿丞后系本州知州管理。

【附铺夫】

旧《通志》:鸡背铺铺兵四名,关岭铺铺兵四名,俱系镇宁州管理。案:鸡背、关岭二铺,系永宁州地,以从前二铺管于关岭所,而关岭所属于安庄卫,故相沿而为镇宁州所管云。新铺铺兵四名,黄土铺铺兵四名,顶站铺铺兵五名,安笼铺铺兵四名,北口铺铺兵四名。以上五铺镇(“镇”当作“永”)宁州管理。

谢庭薰曰:改新路时,于黄果树、坡贡中间设莘寨铺、繁花铺,各铺兵二名,莘寨铺兵系鸡背铺雇往充当,繁花铺兵系关岭铺雇往充当。鸡背、关岭二铺原各设有铺田,原设铺兵仍旧。

新《通志》:坡贡铺铺兵四名,坡头铺铺兵四名,顶效案:顶效,今写叮哮。铺铺兵五名,阿乐铺铺兵四名,郎岱铺铺兵四名。以上五铺,系永宁州管理。

谢庭薰曰:改新路时,设五铺。坡贡铺系北口铺雇铺兵二名前往充当,坡头铺系安笼铺雇铺兵二名前往充当,顶效铺系顶站铺雇铺兵二名前往充当,阿乐铺系黄土铺雇铺兵二名前往充当,郎岱铺系新铺雇铺兵二名前往充当,顶站、安笼、黄土三铺原各设有铺田,新铺无铺田,系募役司给田耕食;北口无铺田,系顶营司给田耕食。顶站、安笼、黄土、新铺、北口五铺,原设铺兵仍旧。又曰:赴滇驿道,向由关岭驿、查城驿、盘江驿,沿途崎岖。《滇程记》:站前后数十里驿骑倒毙甚多,道旁僵卧,臭秽逼人。诸苗见之,辄解所佩匕首割肉入怀,喜动颜色。然则当年之情景可见矣。今改坡贡驿,途坦旦捷,岂不善乎?顶站梭夫九马,公徭也,王州长麟偶因地近,独征之,沙营司八寨,一时犹可勉强,久之难堪,而九马则又谓梭夫之根,八寨已先独办,辗转交推,靡有底定。乾隆三十九年,萧州长栴年甫下车,廉得其情,乃集三司及阿果枝、八十石头目,秉公判断,盖洗从前偏徇之陋云。

程途

州城东道,由州至象鼻岭、安笼铺、北口铺、小箐哨、关索岭、马跑泉、灞陵桥、大坡顶、鸡公背,至黄果树,出镇宁大路。计程七十五里。西道由州至西关坡、梅子关、黄土铺、新铺、北极观,至盘江铁锁桥,出安南大路。计程四十里。南道由州至小岩头、桃子园、纸山、中哨、下哨、大平哨、陈家冲、水西庄、响罗、新寨、羊田、竹贵,至募役福星桥,至花江河过渡,出贞丰大路。计程九十五里。北道由州至养马洞、石板桥、旧营、沙营,至纸厂,出郎岱大路。计程三十五里。东北分道,由州至沙子坝、新寨、新场、阿冒寨、【凤麟按:今云冒寨。】二官寨、补母当桥、丙志桥,至坡贡,计程六十里。东南分道,由州至北口塘、鸡场坪、新桥、木咱、新店、大水沟,出二甲,至打帮,出六马,计程一百二十里。又由北口、鸡场坪分道,由落叶、鸡得、段桥,【凤麟按:今作“断桥”。】至八十石、郎公过渡,计程七十里。西南分道,由西关坡、阿康寨、【凤麟按:今云康寨。】萝葡寨、东瓜岭、上卦汛,至九盘坡九盘渡,计程八十里。

村寨

南界募役司头甲:享乐寨、【凤麟按:字当作“响罗”,方与前统一。】毛栗寨、者棒寨、泥所寨、鸭子寨、上关口、下关口、块榜寨、酸枣寨、马食寨、落烘寨、董贡寨、水田坝、坡麻寨、坡坎寨、落布寨、【凤麟按:字当作“萝葡”】木寨、牛田、簸箕寨、扒子寨、法岔寨。

东南界募役司二甲:法泥、喜戛寨、以作寨、冬足寨、下岩寨、木革寨、哨上寨、上岩寨、落哨寨、木耙寨、落安寨、【凤麟按:其地有温泉。】喜架寨、花月、打至、黄泥哨、那大关、喜旺寨、简益寨、阿喇寨。

西南界募役司三甲:平寨、落盘寨、木工寨、松得寨、纳色寨、偏坡、落蟒寨、柑子寨、岗所寨、上石灰、上瓜、花戛、下石灰、新寨、果别、下瓜、多得寨、高寨、板贵寨、落柌、新铺后寨。

东界募役司四甲:木咱寨、上那寨、摆波寨、上郎先、下郎先、下那忙、董札寨、凉水井、检桃寨、郎章寨、普又寨、板怀寨。【凤麟按:字似当作“岜怀”。】

东界下募役:卜坤、八河、铜鼓井、磨子山、龙潭寨、石溪寨、牛角硐、姑娘庄、大木哈、陇工哨、法奓、烈山、杉木寨、石汪寨、安宁庄、牛口、礼义、纳代、平安寨、小平寨、河头、猪场坝、盔林甲、阿由寨、以莫寨、梭头坝、底母、落朗、王安寨、大木山、阿凹寨、三岔湾、海马溪、箐口、打鱼寨。

东界顶营司:尾纳、黑泥凹、阿桑寨、鲁灰、阿各、窝得寨、八角岩、顶营哨、大龙潭、纳并寨、板王寨、许杵、小坝、木架寨、纳募、鸡窝田、波罗沟、那大、水寨、那花、花鱼井。

西边雷打岩、既王、火把岩、梭落寨、岩上、雨窝、新寨、【凤麟按:当作“莘寨”。】乌蜡岩、上苑、烈山、坡壤、者斗、落榛寨、【凤麟按:当作“落棒寨”。】邦得。

东界顶营司下布马:红岩、红花园、驴子寨、竹林寨、黄土坉、斧头寨、青岗林、化木孔、养马寨、水塘寨、白马哨、蜜蜂岩。

北界沙营司:法纳、果枝、果戛、旧营、沙营、上盘江、谷日、阿白寨、落泱、尾里寨、岗乌、丙坝、石头寨、仰革、下盘江、养牛寨、口答寨、马董寨、阿亚笼、那稿、得力箐、卜利、陇古寨、阿良寨、简庄、阿康寨、箩葡寨、麻布寨、瓮得、阿羊寨、阿都寨、麻龙宫、二官寨、阿黑寨、兔场哨、箐口、龙潭寨、新寨、阿冒寨、枫香寨岭、奓乍、补母当、阿瓮寨、洒崩。

东界阿果枝:那大、卡棒、滑石哨、王三寨、可播、坝伞、阿贡寨、石头寨、硐口、大洋溪、小抵拱、龙头山、偏坡、平寨、拦马田、猡戛寨、卜又、野王、阿棉寨、三架寨、洒把寨、本寨。

东南界八十石:新寨、董榜、栲梆哨、者吝庄、郎工【凤麟按:当作“郎公”。】、坡冒、郎定、木皮寨、高寨、陇工、上下苑、红岩、三房寨、红岸、板吾、巴林、郎妹、旦二、郎产、摆渡、龙爪树。

东北界六保枝:尾革、坎黎、燕子岩、丙志、坝湾、阿慈寨、【凤麟按:今作“阿池”,吾家属其第六组。】陇黎、上坡贡、偏坡、坡头寨、下坡贡、【凤麟按:即坡贡驿,今为镇。】纳冗、中寨、木士寨、纳渡、小平寨、猡纳寨、头目寨、苗寨、凤凰关、丁孝寨、【凤麟按:即叮哮塘。】落烘寨、多林寨、上寨、可马寨、【凤麟按:土人称“恐马”。】者田寨、苦竹林、毛草坪、平寨。

东南界上三马:乐举司、洒凹寨、弄软寨、仁齐寨、法艾寨、顶洪寨、纳立寨、喜以寨、这元寨、仰峩寨、大屯司、打罕寨、【凤麟按:永宁州治初建于此。】纳有、江纳寨、喜茹寨、石头寨、邕先寨、纳劳寨、花牛寨、弄袍寨、戞答寨、江纳寨、纳沙寨、坡红寨、卯戎寨、板门寨、打帮场、喜妹沟、喜怀寨、老鸦岩寨、复泥寨、纳浩寨、磨周寨、坡凹寨、纳王寨、弄凡寨、磨抵寨、弄林寨、夹道寨、纳凡寨、弄乃寨、坡捞寨、巧工寨。

八大司、八大新寨、滥田冲、上板骂、岜举寨、板乐寨、老刘寨、板兴寨、板羊寨、洒浪寨、巧硐寨、上板羊、上打万、丙坝寨、坡冒寨、喜朝寨、榜路寨、板要寨、喜相寨、喜漫寨、喜理寨、岜呈寨、者认寨。

东南界下三马:乐运哨、扁脚寨、法要寨、那坎寨、那牌寨、乐谢寨、板岩寨、板干寨、阳降寨、喜路寨、岜便寨、板外寨、红浪寨、顶罐寨、那棉寨、板干上苑、洒鞋寨、牛头寨、者介寨、岜林寨、磨得寨、由蜡寨、纳磨寨、乐坝哨、那袍寨、朵万寨、仁榜、乐基寨、那禳寨、由坝寨、新屯寨、排沙寨、里木寨、匾翁寨、令全寨、弄山寨、播西哨、容怀寨、坝卧寨、下营寨、纳见寨、纳右苗寨。

西南界江外:明望寨、坡湾寨、高龙寨、南关寨、羊林寨、冗达寨、打村寨、坡哈寨、金井寨、这爱寨。

谢庭薰曰:永宁州十七马:募役司四马,顶营司二马,沙营司一马,六保枝、阿果枝、八十石三马,【凤麟按:谓各一马,合为三马也。】江外一马,上三马、下三马。其称“马”者何?明代设查城站,官牧站马,以应站差,即地之广狭以出站马之多少,故谓地方为“马”。今尚相沿称之。

又曰:明洪武二十五年,置关索岭所,官额设十二科庄隶之,曰:滥泥箐庄、大地庄、武家庄、高坡庄、杨家寨庄、观音洞庄、关羊寨庄、桃家庄、马家冲庄、田家寨庄、阿牛庄、蔡家庄。国朝康熙二十二年,所官废,十二科庄隶于本州。案:今高坡庄、杨家寨庄共分为五,曰:大岩寨庄、桐子园庄、大坡顶庄、斗母阁庄。今庄不止十二,而十二科庄之名犹相沿不改。

邱墓

    王珣墓在募役司北四里老虎山。【凤麟按:本书卷九有传。莫友芝《王副使珣传》:“珣,字樨泉,本四川广安荫生。崇祯间,由推官洊升安普道副使,寻致仕。寇阻不得归,往来普安、安南卫间。卜居永宁州之慕役司以终。士从游者率能敦本抑末。卒,葬司北四里虎山下。著有《樨泉集》,未见。从方志拾数诗,如‘史氏不妨多佚事,人心长自系炎刘’‘宛马徒闻疲苜蓿,冽泉今见浸苞稂’,借题书感,往往恻恻动人。”(《黔诗纪略》卷二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