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口古镇“九弄十三街”

(2012-05-14 10:22:29)
标签:

文化

河口古镇“九弄十三街”

   

    到婺源旅游的人,都津津乐道婺源乡间的古村。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到铅山河口、石塘考察古代城建设的学者和古城写生的画家,都对这两处古城的建设格局赞叹不已。石塘,是古代中原入闽水路的最后一个码头,走水路的商旅在此上岸,翻越分水关和温林关即到闽江上游崇阳溪畔的崇安古镇。河口,是古代闽浙皖赣等地货物集散地,其水陆交通的枢纽地位造就了一座曾经辉煌的江南著名古镇。   

    在河口古镇,还保留着一条5里长的老街。这条老街,人们把它叫做“明清古街”,文物保护部门行文的名称则是“铅山县河口镇临河古街道”。清《续文献通考》载:“河口估舶自所聚,商务勃兴,人口五万” 。可见,明清时的河口城市规模已是相当大。就在10多年前(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河口镇仍然保留着“九弄十三街”的格局和风貌。可是,只在近短短10多年间,千百年形成的一座著名古镇就被“发展”到只留下一条“老街”的残局了。今天的人,也只能从这有幸遗存下的老街和“九弄十三街”的残存而“窥斑见豹”了。

   

往昔荣光      

                 

    走在这残存的老街上,沿街原来开设的纸号、茶号、布店、药店、银楼、钱庄、酒肆、书局、油行、南北杂货等商店和手工作坊等铺面额枋上,老字号的印记依稀可辨。人们通过这些破损的历史陈迹,依然可以感受到古镇当年所发生的热闹繁华故事;或仿佛间,似乎看到街市上人来车(独轮花车)往的商品交易和人际交往,甚或还看到临河码头上装货卸货的工人和挑夫忙忙碌碌的身影。

    清乾隆八年(1743年)编纂的《铅山县志》记载:“河口之盛,由来久矣。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舟楫夜泊,绕岸灯辉;市井晨炊,沿江雾布。”“乾隆三才子”之蒋士铨在诗中这样写到河口市肆的情形:“舟车驰百货,茶楮走群商。扰扰三更梦,嘻嘻一市狂。”民间有“买不尽的河口,装不完的汉口”之说。商界则称河口为赣、闽、浙、粤、鄂、苏、皖、湘等“八省码头”。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指出:“明代中叶,江南水运发达的城市商业日趋繁荣,形成五大手工业区,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这五大手工业区之间保持着密切的商业联系。”

    “青山南去连八闽,绿水北流入信江。”河口古镇商业的繁荣,是由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优越而形成的。在水运交通时代,位于信江河畔的河口古镇因贯通闽江水系、钱塘江水系、鄱阳湖水系和长江而成为中国东南的商业重镇。它成镇于唐代,当时铅山(铜)场炼出的铜,就是从这里运到设在饶州(鄱阳县)的永平监(唐宋两朝专设的官营造币中心)铸钱的。北宋,因商品交换日益增多而被称“沙湾市”。明代,因商品集散不断扩大而日趋繁荣,称为“河口”。到了清康乾时,河口进入鼎盛时期,周边各地货物集散于此而成了商贾云集的“通衢”之地。乾隆年间,河口各路商铺有2000多家,沿江10多处码头泊船达数千艘,舟船如蚁,帆樯蔽江,常有船到三日不能靠码头卸货。《中国茶乡之行》的作者R·Fortune写道:“河口是一个繁荣的大市镇,茶行林立,全国各地茶商云集于此,英国商人也来自行据此采购河红茶。”当时,俄、印度等国商人也不畏关山辽远,千里迢迢奔至河口贩运茶叶。

   

街巷建制                    

   

    临河老街,宽 6,临信江东西走向,由东端的一堡街、二堡街、棋盘街、三堡街和西端的半边街组成。在二堡尾三堡头之间的棋盘街,街面更为宽广。从一堡到三堡两侧店屋尚存500多家。这些店屋,南北相向,均为两层砖木结构,连续多进,有的进深达数十米;临街头进为门市铺面,里进依次为客厅、居室、库房、作坊等,二楼为居室、账房、绣房等。房屋之间为砌筑山墙(俗称封火墙),两屋封火墙之间有1多宽的通道,将房屋分隔开来。临街店屋楼上加栏杆和挂檐板,店面多采用木、砖、石三雕或彩画等装饰,并悬挂牌匾,或挂有幌子,以招徕顾客。其中,以银楼、钱庄、茶庄、纸号、药店、绸缎店为豪华富丽。街面,用长条青石和麻石铺成,中间横铺,两侧纵墁。这些纵横铺就的青、麻石,留下一道道深深的辙痕迹。过去,有一种箍着铁箍的独木轮手推车(叫“花车”),车上载满货物常年穿行其上,就在石质街面碾下道道深辙。这道道斑斑驳驳的车辙痕迹,录下了当年独轮花车轮轴间的吱呀碎响,刻印着街市熙来攘往的热闹,述说着古镇市肆往昔的荣光。

    旧时,河口有“九弄十三街” 的说法。先数一数弄,严家弄、周家弄、戴家弄、郭家弄、十字弄、小桥弄、石家弄、石狗弄、油篓弄;还有桃花弄、挑水弄、新弄、旧弄、五福弄、金家弄等。再算一算街,一堡街、二堡街、三堡街、棋盘街、半边街、郑家街、火爆街、旗杆街、工字街、一字街、天星街、永庆街、兴隆街、新街等。还有没有冠以“街”和“弄”的其他街弄,黄公里、五云第、巴公里、典当边、官山沿、金塘沿、花园背、方家楼、三角地、牛皮厂、石牌弯、油麻滩、小河沿等。其实,这里的“九”和“十三”是喻街弄之多。古镇的街弄,真要算数起来,难以尽举。

    这些众多的街弄,均分布在东西5里长的临河大街以南,或纵或横,因地形而随宜变通,不拘轮廓的方整和道路网的均齐,自然地舒展铺排开来,或长或短,街面宽56,弄面宽45;街弄两边的店屋结构和布局与临河大街同。临河大街是以纸号、茶庄、客栈、银楼、钱庄、药店等为主的综合性大街,火爆街专营烟花爆竹,桃花弄是花柳烟雨营,人过戴家弄不吃烧饼不回家。各街各弄所经营的“物什”各不相同,各有主营特色。

    街市规模和格局及众多的古建筑遗存,见证了当时河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程度。同时,它又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中“街巷制”的典型。因为,它一改唐以前那种“里坊”(居民区)与“市”(商业区)严格分开的“里坊制”,而集商店、作坊、旅舍和民居于一街。这种“街巷制”的城市建设格局,说明了宋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然使河口在逐步形成中国东南的一处贸易中心。明代的人是这样描述河口的:“技艺杂遝(“杂遝”,行人很多,拥挤杂乱),盖期舟车四出,货鏹(“鏹”,指银子或银锭)所兴,铅之重镇也。” 此时,鉴于河口镇市井繁荣,明朝廷遂将原驻石佛寨的巡检司移驻河口,以加强对河口镇的军事和治安管理。到了清代,巡检司也已经不能实施有效管理了。清《续文献通考》记载:“广信府知府王廷钦因该镇人居稠密,廛肆纵横,商贾云屯雨集,五方杂处,非巡司所能临驭抚绥,禀请将本同知移驻河口。”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朝廷准在河口设立“分防府”,由知府的佐官直接管辖。

 

建筑特色   

       

    古镇现存1000多栋古建筑,无论是建于古街街面上还是座落它处的,都体现了我国江南建筑文化独特的布局方式。它不但以规模宏大取胜,还以布局紧凑、装饰华美和用料精良见长。这些古宅外观简朴,采用清水砖墙或粉白高墙,将全宅封闭。正立面上唯一重点装饰的地方是大门,门罩多用木雕拼镶,或用磨砖雕镂、石料琢刻成柱、枋、斗拱、檐椽等仿木构件装配之。宅内月梁、梁头、瓜柱平盘底、叉手、替木、斗拱等均有精美雕饰,其装饰与结构融为一体。室内,则用各种隔断自由灵活地分切空间。

    位于二堡街和郑家街口的药店“金利合”,砖石结构的正立面临街直上。表面形式上,面宽三间、二层。砖石结构。上、下层共有石柱八根;柱面镌刻联语,宣扬它的经营项目和宗旨。青石额匾“金利合”嵌入二层正中,边框镂雕;上方又嵌一直径约三尺的圆形镂雕,是店徽。无论联语还是匾文,都以真金贴饰,甚是辉煌。整个立面雕饰繁复,都是象征健康长寿的人物和动植物图案。由于毗邻其左右的店面均为木构,且以红色暖调油漆为主,而此处却别开生面地以青砖青石之本色衬托金漆大字,这就使整个色调显得格外的和谐统一。加之石雕精细,书法老到,因此,就更具富贵气派了,从而给顾客以强烈的感染力。还值一提的是,这间百年老店的店堂为封闭式,但因其紧接砖石立面的房顶开有一排天窗,木构二楼又向内退缩数尺,故店堂内采光良好,更重要的是给人以高大舒适之感。“金利合”东邻的“陈隆兴”布号,则以木构为主。其铺面装素木板门,可完全卸下,店堂敞开;正立面,二层临街挑出楼廊式阳台;栏杆、枋梁、花板等所有木构件都有很精致的雕饰;一进、二进装置斗光采光,两进的二楼形成回廊式楼道。这座木构建筑内外的精美雕饰与结构的结合,都很巧妙。位于惠济渠中段左侧的“林壬锡嘏”宅(可惜前不久这栋300多年的老宅毁于火灾),其正立面墙体从河床上壁立砌起,大门口接架青石跨水梁桥,通小河右侧道路。其宅门楼为木雕拼镶,制工精细。大门内为一横天井,中门(仪门)与大门偏正改移,配置于天井右部。如此移位在风水讲究的是为了“避凶迎吉”,既畅不漏。实际上,这是空间处理的需要——门不相对,有限的空间才可能丰富并克服呆板。中门之后又是一方天井,接着才是前厅、正厅、厢房。左侧建有粮仓、厨房和题额“馀居”的便门,开辟在大门以内横天井左侧,形成了廻路。这样的空间处理,是为了起到曲折幽致、紧凑而有变化之效。整个宅子外观看似殷实小户,内部却豪华精美。惠济渠两岸,多是这种外观小户内则实豪的民宅,如“东海第”等。

    古镇“九弄十三街”的店屋和居宅,栉比鳞次,没有繁缛排场、拘谨的格局,布局自由,既自有天地而又四通八达,这就是所谓的“井邑之宅”。这种居宅,注重街道和邻里关系的处理。过去,人们常以千家万户之屋脊类比自然山峦的“龙”,寓邻里关系于龙脉之中。即使是在今天,只要你漫步于残存的九弄十三街中,你的视线便会出现屈曲、含蓄而有情调的传统审美观的折射之光。

    每个地方的古建筑,都有“法式”特征。河口古镇的古建筑的法式,以“赣东北地方手法”为主,又融有周边“官式手法”。到河口考察古建筑的专家都说,这里的店屋、民居融洽了赣、皖、闽、浙的风格,而又自成体系。

    古镇河口是一座开放性的商业城镇。它的街道建筑和城市建设自然不同于作为府、县治所的城市建制,因为历朝历代的人不是把它当作区域的行政中心加来营建的。到了近代,河口城市建设也受到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混杂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古街上便有了一些不中不西的建筑。

 

古镇风貌

   

    “门傍信江水,窗含九狮山。”这是说河口古镇的风貌。

    临河大街的店屋是一栋紧靠着一栋,从东向西连续建造,间或有幽深的弄堂。北侧弄堂往北,通向信江。南侧弄堂往南,通往九弄十三街及其它街弄。信江边上筑有大的码头10多处,货物日吞吐量达数十万斤。还有便利居民浣衣、洗菜、汲水的小码头数十处。大型码头采用巨大青、麻石砌筑,或呈半圆形,或呈长方形,或呈梯形。其中,“官埠头”建于明代,是当时官船专门停泊处。由此上得岸来,便是“同知衙门”(广信府直管,俗称“二府堂”)。当然,其它各码头客船、货船“绕岸皆是”。有的码埠上立着碑刻文告。“官埠头”现存一通青石“禁碑”,立于乾隆三十五年闰五月十四日。此碑虽然风化剥蚀严重,但是仍能辨认的字句有“一切货物上下,不得擅自挽夺,客商行李应归□夫挑送”。由此不难想象当年码埠上争先恐后,货物“吞吐”不已的景况。当时民谚有:“买不尽的汉口,装不尽的河口”。

    临河大街北侧即背向信江的店屋,它们的后进多是建筑在地形陡峭的江岸上。迎水坡面砌麻石和红石,坡面几乎筑成垂直。这些临河房屋依自然地形以为房基,或凭空挑出,或以石柱、木柱支起,高筑临水楼台,俗称“吊脚楼”。于是,长而曲折的甬路蹬道和踏步坡、临水的门洞、幽深的弄堂、大大小小的埠头,从垂直坡面石缝中挣扎而出的灌木藤条,无不增添了江岸的活泼。临河而居的人们在高高的吊脚楼上,凭栏远眺,可一览“舟辑夜泊,绕岸灯辉,市井晨炊,沿江雾布”的商埠胜景。上个世纪世纪90年代中期,筑临河防洪堤,就像包了“饺子”一样把高高的吊脚楼和河埠头全部包了进去——冇有了,当年商埠胜景顿然失去记忆的标识。可居然还有人主张建成沿河马路、滨江花园之类。呜呼,一处很好的胜迹就这样被“筑”掉了!

    为沟通信江两岸,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建“狮江利涉浮桥”(信江流经河口段别称狮江)。横贯信江的浮桥,南端通棋盘街,北端在江边“九狮山”主峰“头狮”即“炮台山”东麓,全长187,宽4,用粗壮的铁链连接牵引42只木船而成。

    从雄峙信江北岸的九狮山巅俯瞰河口,但见临江古镇呈一巨大弧形,似关帝遗下的“青龙偃月刀”。一堡头的东侧,是信江和铅山河汇合滚滚东来的河水,为古镇之“入水口”。一堡头东偏南,长堤绵亘,岸柳成荫,临岸看三江天光水色,谓之“天门开”。古镇对岸,江水紧咬着九狮山峭壁,滔滔西去,又有“天乳寺”依山筑阁,于浪声轰然中显示出一种古朴的宁静。九狮主峰下“龙门第一关”摩崖镌刻的五个擘窠大字,则令人仰之弥高。而屹立在大航渡对岸深潭悬崖之上的水尾亭下,为古镇之“出水口”,其势其状无不给人以“扼住关口,镇住灵气”的气象,风水学上称此为“地户闭”。入水口,出水口、岸柳、寺亭、崖刻等诸多景象,既是古镇的秀色,也是古镇的伟岸。

    古镇还有一条穿城的内河,叫做“惠济渠”。它弯弯曲曲穿城而过,在古街二堡中段(大桥口)汇入信江。这是人工挖成的城中河流,河上原架设了30多座大小不同的石梁桥,现在还存有10多座。城中之河、石梁桥、两岸民居建筑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又是古镇一特色亮点。这让河口古镇既可将人包容于大街舟车店肆的喧腾氛围,又能让人去领略小桥流水人家的雅致情调。惠济渠从古镇东南郊引铅山河起,向西北进入城区外沿时,又分两支流。一支流入城,“引铅山河水,曲折十余里,萦绕河口,自二堡大街出,会信河,可通小舟,容水碓,居民利之矣。” 在方便居民日用的同时,又起到消防作用,还给古镇平添了几多情趣。一支流流向西郊,用于引灌水田旱地。然而,它还具有一项更紧要的功能——消防。惠济渠,由明朝首辅费宏退隐故里主持开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