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发现上饶 |
铅山连四纸兴衰及其制作技艺
郑大中
2006年6月2日,铅山连史纸技艺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曾经对于传承和传播中华文明发挥了极大作用。到了近、当代,它的地位逐渐被宣纸所取代,直至停止了生产。今天,这份遗产还能传承下去吗?
兴衰历史
商务印书馆1987年出版的《辞源》修订本第四卷P3059有关“连史纸”词条解释:“纸的一种。原称连四纸,又名绵纸。原料用竹。色白,质颇细,经久色质不变。旧时,凡贵重书籍、碑帖、契文、书画、扇面等多用之。产江西、福建,尤以江西铅山县所产为佳。上等品名棂纱纸,其次为连四纸,或称连四,绵连四纸,今讹称连史纸。”
2006年4月26—27日,江西省造纸学会常务理事长管步军、秘书长雷建民在铅山考察了手工造纸及连史纸生产工艺时说:“铅山连史纸已有1200年历史了。据《江西造纸史》记载,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铅山南部山区就出现了连史纸生产。这是中国造纸史上的一件大事。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元代的铅山纸已名播天下了。到了明代,铅山因以连史纸为代表的造纸业历史悠久、工艺领先、品种齐全而为江南五大手工业区之一。明高濂在《遵生八笺》论及元代纸品,称连史纸为‘妍妙辉光,皆世称也’的精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第十三卷"杀青》中数处记述了铅山造纸,对铅山的纸品——连四(连史纸)、柬纸等,作了专项的说明,并给与很高的评价。明清时期,‘铅山唯纸利天下’,其中,连史纸被誉为‘千年寿纸’。我国许多鸿篇巨著、名贵典籍、契文、书画、扇面、印谱、拓本等多采用铅山连史纸,如明代的《十七史》、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等。”
据铅山县地方志记载,明清纸业鼎时期,铅山从事做纸的工人占全县人口的十分之四,全国各地的纸商仅在铅山河口镇一地开设的纸店、纸号、纸栈、纸庄就有100多家,每年纸张外销额在50多万两(银)以上。这一时期,铅山境内产连史纸的纸槽在1400张以上,而毗邻的福建境内只有500余张。
民国初期,铅山陈坊的“晏文盛”、“泰茂”、“大公”等纸号每年外销的连史纸仍然在20多万件以上;在商业古镇河口,钱庄老板则以与连史纸号有业务往来为荣;在上海,“怡太”、“恒通”、“福裕安”等都是专门经营铅山连史纸的大纸号;在苏州,“苏连记”用连史纸制作的纸褶扇畅销大江南北。民国二十六年粤湘鄂赣特产联展会介绍铅山连史纸:“江西为旧式手工业造纸最繁盛区域,其纸质之优,亦甲于全国。全省八十三县产纸者占半数以上,而以铅山为最多……其中,以铅山连史、关山与泰和之毛边为最著,除销全国外,兼有较多量行销日本、南洋等地……因其在内地的最后聚散地乃河口镇而称作河口连史纸。”
抗日战争爆发后,第三战区招募各地造纸工匠来铅山兴办造纸坊,全国各地的纸商纷纷迁到铅山,铅山包括连史纸在内的纸业一度兴盛。1937年,仅河口一地输出的纸张就有18550多吨。
解放初期,铅山连史纸一度复兴,并在南京、上海、北京等地举行的纸张交流会上获得金奖。铅山县供销社,先后于1959年、1979年、和1988年应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等专业需要,以及在广州客商求购下,三度扩大生产。到1992年,铅山县天柱山乡浆源村最后一张连史纸槽停产。
到了近当代,铅山连史纸为何每况愈下?
雅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实行五口通商,外国机制纸进入中国,铅山连史纸生产开始萎缩。虽然宣纸较连史纸晚(出现在明代),但到了近、当代,宣纸进行了改良,渐渐独占了市场。连史纸生产工艺太复杂,生产周期太长,技术难度大,成本核算中手工工资份额大,销售价格与机制纸比较,竞争严重乏力,致使工人日收入难以维持最低水平,连史纸产业难以为继。到了今天,市场上的文化用纸就被宣纸所取代了。
2006年4月,笔者到连史纸产地铅山县天柱山乡浆源村采访,该村村支书熊居渭说:“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浆源的连史纸,是由铅山陈坊的连史纸号收购的。后来各地成立了供销合作社,连史纸便由天柱山供销合作社包收购。1992年,供销合作社撤走,浆源村深处武夷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就再也没有人来收购连史纸了,纸槽只好停产。”
制作技艺
铅山连史纸制作技艺已濒临失传。铅山县文化部门于2006年3月,在全县范围内对做过连史纸的艺人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只找到乡浆源村的徐堂贵老人(今年85岁)和他的两个徒弟张家苟(47岁)、周细握(47岁)做过连史纸。
就连史纸的产地和制作工序,笔者多次采访过徐堂贵老人。他说:“连史纸制作技艺纯系手工操作,做连史纸的匠人代代相传的,纸质好坏全靠在制作过程中把握。纸槽作坊中流传这样的话——‘片纸不易得,措手七十二。’”
据徐堂贵老人介绍,连史纸主产地,在云霁关、火烧关以内为武夷山脉北麓,即铅山县境南部的云霁坑、佛寨、西坑、太源、浆源、高泉、港口、篁碧、石垅等处方圆百余里区域;关隘以南即福建境内的王家洲、枣树塅、司前、梅坪等地。过去,这些地方的村民人人都从事连史纸生产。连史纸制作工序主要有三道程序。
一、纸料制作
砍竹条(立夏前后,长出两对新枝时嫩竹竿),坐山阴干(10天),赶山断条,叠塘冲浸(芒种前几天),清水漂塘,剥竹壳(剥去竹青,留下竹穰),洗晒竹丝(白露后),踩竹丝缸,浆竹丝(一层竹丝一层石灰堆叠塘内,浸渍10天),霉塘(1周),槌竹丝,摆洗竹丝,挂晒竹丝(半月余),浆灰清(拌入石灰,此时称作“灰清”),蒸煮灰清(第1次入楻锅,烧楻锅火1昼夜),出锅摆灰清,摆清塘,洗净晒料(半月,此时称作初煎料),过初煎(用碱水掺入初煎料,第2次入楻锅,蒸煮,1昼夜),作漂塘(垫竹梢入塘底),出锅扯水,晒初煎料(半月),棍抽初煎料,做料饼(将竹丝团成直径1市尺、厚6分的粗松饼状,称做黄饼)。
二、纸料漂白
漂黄饼(第1次上山搁置在灌木丛上,日晒雨淋65天),拣复煎料(剔除杂质,此时称复煎料),过复煎(方法同过初煎,第3次入楻锅,蒸煮),出锅扯水,漂复煎饼(第2次上山,35天),拣白饼,过白煎锅(第4次入楻锅,蒸煮,1昼夜),出白料,拣水料,打料(用碓或碾将料捣烂,并用脚把水料踩开)。
三、制浆抄纸
洗浆(6尺长的包浆布,像洗豆浆似的洗料,而后用清水漂洗),放大槽(把洗浆后的纸料放入大槽耘开,纤维均匀悬浮),兑纸药(提取水卵虫树、光藤、桐树皮或野生猕猴桃藤汁液,每抄百张再兑入少许),抄纸(用刮削均匀极细的篾丝编织成的2.8×3.2尺竹簾皮,2人操作。捞500张叠1板),榨纸(在木榨床上,把叠成板的湿纸榨干水分),干纸(把头天做好的已榨干的纸逐张刷贴烘房焙墙上),整纸(整理已烘干的纸,剔除破损,修剪边缘),进库。
其中的关键技术:一是水质。凡冲、浸、漂、洗所接触的水均不能有任何污染,洗浆及以后工序尤其要求苛刻,须采用当地山泉水。二是配药。采取俗名水卵虫树制成,其他稍次。
器具制品
一、主要器具和设备
竹料采集与制作:锄头、砍刀、大楻锅、水碓(碾)、漂塘、清水塘、挂晒架、料耙、竹箩、畚箕等。
制浆、配药和制纸:泉井、石质料槽、石质或木质纸槽、水瓢、滤浆布、木搅棒、药桶、滤药篓(袋)、帘皮、销额竹、叠纸板、晾纸架、木榨床等。
干纸、整纸:烘房碚墙、鬃毛刷、大棕刷、细滑竹签、工作台、掸帚、裁剪纸刀、捆扎篾、大笋壳,等等。
二、制品及改良品种
连四:幅面规格:3.2Í1.8(市尺),白净度分为:甲、乙、丙(级)。包装:100(98)张为1刀,12刀为1块(件)。2块为1担。
民国初年以后的改良品种有:龙排连,纸幅同上,厚二倍。宜书宜画,可作信笺。改良连,纸幅、纸质同连四,加入明矾、松香、陶土、小粉等填充料,质地厚而细,纸面光洁,不渗墨晕墨,可书画、印刷,和钢笔书写,有301、302、303三种。海月连,在“赛连”的基础上改进产品,纸质不透水适宜书画、印刷、钢笔书写。此外,还有大匹纸,一名画纸,又名冲宣。白度同连四,较厚,纸幅5尺Í3.2尺。民间用来印刷谱牒,故又称谱纸。
料水特征
一、原料特征
毛竹是连史纸的基本原料。当竹笋长出来之后,须先到竹山上观察竹林形势,选定用材林。立夏前后毛竹笋已长成嫩竹,在将要长出两对芽叶的时候砍伐取用。这才是上等原料。这时竹竿的纤维已均匀、成熟,且尚未老化,成浆率高,易制作提炼。
浆料霉塘用的是本地柴烧石灰,不用煤炭烧炼的石灰。
蒸煮用碱有两种:竹碱,木碱。用毛竹烧灰制成的为竹碱;木柴烧灰制成的为木碱。不是用烧碱。
配药采用当地特产之水卵虫树等天然植物提取。
二、水源特征
铅山境内雨量充沛,山区植被茂盛,水土保持良好,水系发达,水体酸碱度适度,清澈、凉滑,适合造纸。南部武夷山区连史纸产地的水源尤其优良,终年不涸,没有污染,因而保证了纸的品质。
艺品特征
一、工艺特征
连史纸72道工序(有的总结有160道工序)全部手工操作。虽然造纸工艺、技术未见典籍详载,但是千百年来师傅言传身教,徒弟长期学艺,要求严格,实践不断,从而世代流传,各脉师传经验总结自有规律,自成体系。
竹丝纸料制作全靠自然活水冲浸、漂洗;纸料漂白是长时间(数月)露天日晒雨淋,靠自然力而完成。
二、产品特征
质地洁白莹辉,细嫩绵密,平整柔韧,有隐约帘纹,防虫耐热,永不变色,“寿纸千年”。连史纸自然天成,全没有具体的理化指标。旧时,贵重书籍、碑帖、契文、书画、扇面等多用之。
能否传承
铅山连史纸还能恢复生产吗?这要看是否有市场。
直至上世纪80年代,铅山连史纸仍然是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等指定的专用品,并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作为文化用纸,历代书画家、鉴藏家欣赏连史纸独特的韵味品质,许多字画、印谱、拓本、典籍等不朽佳作依托它得以传世。这种纸品自身的特点,与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相得益彰,产生出令世人惊羡的美妙与神奇。同样,当代书画家、鉴藏家和古籍出版商仍然需要这种品质上乘的文化纸。多年来,常有全国各地的文化人士来铅山寻找连史纸。2005年6月,上海市博物馆还派人到铅山寻找连史纸。2006年以来,连史纸制作技艺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铅山寻找连史纸的古籍印刷商、书画家、鉴藏家就更多了。
生产工艺还能传承下去吗?这要看是否有传承的条件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铅山县东、南、西三面环山,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倾斜。源于黄岗山和独竖尖(都在铅山县境)这两座华东屋脊的万壑千流,汇聚信江。铅山南部山区水质无污染,随处有连史纸要求的水质。铅山南部11个乡镇都盛产毛竹,有毛竹林面积50多万亩,生产连史纸的竹原料充足。
虽然,连史纸自然天成,全凭手工操作,制作经验靠积累,制作技艺靠代代传承,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但是制作连史纸的传人目前尚有3人:徐堂贵(今年85岁),1941年18岁开始学艺;张家苟(今年47岁),1979年开始学艺;周希握(今年45岁),1979年开始学艺。连史纸技艺还有传人。铅山县天柱山乡浆源村1992年最后一张连史纸槽停产时,尚留下未做完的连史纸材料竹丝和白饼还剩有好各1.5吨,可供恢复连史纸生产试用。
江西省造纸学会常务理事长管步军、秘书长雷建民等一行,到铅山考察了连史纸造纸村浆源村等历史上的手工造纸村后说,铅山南部山区还存有大量手工造纸作坊,其生产工艺还在民间流传,连史纸的传人还健在,恢复连史纸生产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若能改进工艺,降低成本,市场也是可以开拓出来的。连史纸工艺失传,是造纸业的一大损失。并表示,省造纸学会可以组织科技人员改进生产工艺,帮助铅山尽快恢复连史纸生产,使这一优秀传统工艺得以传承。
2007年7月23日至24日,由复旦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汪自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主任陈刚等五人组成的复旦大学手工造纸科学研究课题组到铅山县考察手工造纸。课题组专家在考察了泡料、煮料、洗料、晒白、打料、捞纸、焙纸等手工纸制造的全套工序及塘、槽、榨、碓等手工纸制造的全套工具后,认为铅山手工纸的生产在闽浙赣三省中最“土”,最具原生态;铅山的手工造纸作坊,是原始造纸工艺的“活化石”。并表示,如果铅山有关方面欲恢复连史纸生产,可在技术上提供帮助。
铅山农民李为民以“恢复连史纸手工作坊”致富创意方案,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致富经》举办的全国“致富创意大赛”活动,获得南方赛区一等奖、全国决赛二等。去年11月15、16日,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致富经》栏目摄制组在铅山县南部山区的手工造纸村撑石村,为他参加决赛拍摄外景。李为民说,如果有人来组织恢复连史纸生产,他将把全部奖金投放到恢复连史纸生产中去,让“恢复连史纸手工作坊”方案变成现实,让曾经的连史纸再现辉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