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证法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大罕
请看一个例子:求证√2是无理数。
用反证法证明的大致过程是:假定√2是有理数,不妨令√2= m/n(m、n为互质的正整数) ,
∴……,∴假设不成立,
从而√2是无理数。
我们看到,在用反证法的过程中,我们依然保留了条件,即“若一个实数是√2”,否定的是结论“假设√2不是无理数,而是有理数”,从而得到矛盾,根据逻辑学里的排中律,我们获证。
什么是排中律呢?排中律是指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用公式表示为:“A或者非A”。或者说,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或者A,或者非A,二者必居其一。违反排中律,就会在思维中犯“模棱两可”的错误。
对于实数√2来说,要么是有理数,要么是无理数,二者必居其一。否定了是有理数,必定是无理数。如此而已。
保留一个命题的条件而否定命题的结论,这样得到的新命题叫命题的否定命题,简称为命题的否定。它是否命题吗?否命题是指对原命题的条件的否定作为条件,结论的否定作为结论,所以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不是一码事。
至此反证法的理论根据清楚了,即:将数学命题的结论加以否定从而得到矛盾,根据排中律从而获证的一种方法。
有人误以为反证法的理论根据是证明逆否命题。这个偏见应予以纠正。
诚然,逆否命题与原命题是同真同假的。可惜的是,反证法并不是利用这一点。
比如命题:“若√2是一个实数,则√2是无理数”
它的逆否命题是“若√2不是无理数,则√2不是实数”。
由此可见,我们用反证法证明“√2是无理数”的思维与逆否命题的思维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