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人生可以进行交换
我三年前萌动这个创意,始于对中国近年来社会阶层分化的惊奇感受。这不是从偶然性里捡回来的世界,而是真真切切就在我们身边的一个秘密社会,无论是基于个人的生命经验,还是基于学者、媒体等外来的评价总结,真相就是这样,如今的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由此引起的生活方式的千差万别让人群在细分中得到归属,我们也许不敢公开承认,我们也很少意识到它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个秘密的社会,它比现实社会更裸露逼真,更尖刻冷峻,它更多地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因为很多底层的面孔黯淡而生动。我当时在做一个周播的城市文化地理节目《象形城市》,试图通过阶层的互换和流动,来折射城市里让人可以生还的美,想当然的题材是让一个农村姑娘和一个天天穿丝袜高跟鞋坐写字楼的白领丽人互换,当时的节目理念类似“灰姑娘”的涂鸦,对社会的态度是旁观而戏谑,因故没有实现。后来,有了日播平台《播报多看点》,“新闻连续剧”成为可能,便想找到重大的时事背景和新闻事件,在里面寻找小人物,通过让小人物互换这样一个戏剧性的任务,折射出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大事件的“门内窗后”。比如,父亲节让父子互换,世界杯让球迷和非球迷互换。
9:30黄金段的四集连播《变形计》,节目以解决问题、帮助沟通为己任,相对集中在家庭教育这样的题材领域,这时的选题,对社会现实意义要求更高,节目理念相对更精致,对社会的态度是渗透而干预。但是,这个世界上最昂贵的幸福恐怕就是沟通了,为了一次沟通的实现,时间成本、情感成本乃至物质成本都是不可计量的。三十六计,“变形”未必就是上计,媒体无论怎样试图观看别人的生活,都只不过是关于别人生活的一种“流言”而已,而观看的技巧也局限了很多,最后看到的东西,或者含混或者清晰或者晦涩,我们只能尽力。这也绝不是轻松一瞥,当事人被我们找到的那一刻,他(她)的命运已经改变,如何能让他(她)互换后重归真正的平静,恰恰是我们最感汗流浃背的问题。虽然说,有时候,交易推动道德的发展,但这一点,我们真的渴望听到观众的建议。“变形”,原本被卡夫卡用作“异化”的意象,但我们用它,比较套话的解释是“另类制造老百姓的故事,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的影像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