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摄津门--大隐于市的湿地1

(2010-11-06 21:04:56)
标签:

湿地

天津

桥园公园

世界建筑节

原创

摄影

旅游

分类: 人在旅途

在网上偶然看到了天津桥园公园的信息,一座城市中的湿地公园。身边的美景我都不知道,几天前赶快去探了一下下,果然很美。先介绍一下吧:

园林在线11月13日消息:在西班牙巴塞罗纳刚刚落幕的2009年世界建筑节上,天津市桥园公园获得“全球最佳景观奖”,这是中国城市公园第一次获此殊荣。由世界权威设计师构成的评委认为,桥园公园成功地改造和再生了城市的废弃地,建成了充满野趣的城市公园,倡导了一种生态之美,堪称典范。(来源:人民网天津视窗)

天津市桥园公园简介:天津市桥园公园位于天津市河东区。公园场地南临盘山道,东以天山路为界,西北朝向卫国道立交桥呈扇形展开,占地22公顷。东南两侧为城市干道,是公园与城市的活跃交界面,周边社区人口近30万。原为打靶场,北侧尚有一土堤;场地低洼,有鱼塘若干;地面建筑物已被拆除,残留杨、柳树若干。因为是卫国道立交桥边的一个大型绿地,故名桥园。

这些文字介绍都是从网上拷的,文字太枯燥,还是边看图边说吧:)

行摄津门--大隐于市的湿地1
1 很震撼啊,公园里的湿地景观区的湿地植被在深秋都已经变成了金黄色,在阳光的照耀下非常美

行摄津门--大隐于市的湿地12 悠闲地野鸭

行摄津门--大隐于市的湿地1 3 公园入口处,我爬上一个高点拍的

行摄津门--大隐于市的湿地1 4

行摄津门--大隐于市的湿地1 5 这种高高的空中游廊从公园正门入口处一直延伸了大半个公园,游人可以在高处一直俯瞰公园景观,很有创意

行摄津门--大隐于市的湿地1 6 公园的主题建筑,“桥展馆”,里面展示了许多桥梁模型,像人们宣传天津的桥文化,这个展馆也是公园以桥命名的原因之一

继续公园的介绍:

    桥园公园改造于2006年6月,占地22公顷成为天津市内首座人工生态湿地公园,并为快速路沿线再添一景。

  公园设计目标与定位:项目被作为天津市城市环境改造的重点工程之一,希望通过公园建设为周围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游憩空间,并要求有一个桥文化博物馆和至少1000平米的商业面积;

行摄津门--大隐于市的湿地1

7

行摄津门--大隐于市的湿地1

8

行摄津门--大隐于市的湿地1

9

行摄津门--大隐于市的湿地1

10 这就是上面提到的空中游廊的登梯

行摄津门--大隐于市的湿地1

11行摄津门--大隐于市的湿地112

行摄津门--大隐于市的湿地1 13

还是继续介绍吧:

桥园公园在设计方面因地制宜,利用原有的靶山和若干鱼塘,修建成人工湿地公园。按照规划,靠近卫国道立交桥的靶山将堆高到15米,鱼塘将被重新组合,形成带状湖泊、点状小湖和自然湖泊相结合的景观。整个公园水域面积将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既然是湿地景观,就少不了各种湿地植物的装点。桥园公园内共有水生植物20种,栽植总量约12.6万丛,其中既包括芦苇、蒲苇、荷花等乡土植物,也有首次在天津大面积种植的凤眼莲、梭鱼草、黄花菖蒲,构成了一条湿地植物科普走廊。除湿地植物外,园内还栽种乔灌木43种2.6万余株,宿根植物40种,面积2.2万平方米,草坪面积近8.5万平方米。公园西、北侧毗临卫国道立交桥,过往车辆较多,公园结合地形设计了一个弧状绿化隔离带。公园东、南两侧交错分布着高台和下沉式庭院。高台高5米,中间有一个小广场和阴棚,其上有一条横跨廊道相串联,每个高台上都密植一种乡土树种的幼苗。每两个高地中间是一个200平方米的下沉式庭院,庭院内以种植乡土植物为主。



 

行摄津门--大隐于市的湿地114

行摄津门--大隐于市的湿地1
15
行摄津门--大隐于市的湿地1 16

行摄津门--大隐于市的湿地1 17 悠闲地野鸭

行摄津门--大隐于市的湿地1 18

行摄津门--大隐于市的湿地1

行摄津门--大隐于市的湿地1 19

行摄津门--大隐于市的湿地1 20

行摄津门--大隐于市的湿地121

行摄津门--大隐于市的湿地1 22

行摄津门--大隐于市的湿地1 23

行摄津门--大隐于市的湿地1 24

行摄津门--大隐于市的湿地1 25

行摄津门--大隐于市的湿地1 26

行摄津门--大隐于市的湿地1 27

行摄津门--大隐于市的湿地1 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