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朋友说,瑞典的HM已经在上海开旗舰店了,生意挺火的,跟丹麦的ONLY、VERO
MODA、JACKJONCE一样,在中国赚的不亦乐乎。据海盗了解,这些欧洲的品牌(大众品牌)几乎都是在中国之类的国家生产的,总公司只负责设计和营销--附加值最高的环节,生产都外包给了发展中国家--出力不挣钱的环节。
每当想到外国企业的挣钱之道,海盗就特不服气。凭什么在中国产的东西加个欧洲的牌子就可以从中国顾客身上赚走数倍的钱?凭什么中国工厂就要给他们打工?凭什么出力的就只能得到可怜的辛苦钱?
对于这些质问,欧洲的经济学家大概会用比较优势理论说教了。那是在N年前,北欧瑞典的经济学家俄林和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它的中心思想是:不同国家由于禀赋条件(土地、自然资源、气候、劳动者技能、企业家精神、和组织能力等)有所区别,所以在产品生产上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或成本差异,
一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
而应集中生产那些比较利益更大或机会成本较小的商品, 然后通过国际贸易,
出口比较优势商品, 进口比较劣势商品,
这样就可以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
增加生产总量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该理论的前提是各国的供给条件、生产条件不可改变,
资源、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但目前,
这些假设条件已经改变。
一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使生产要素、资源可以在国际间流动;
二是在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 经过投资和新技术的采用,
自然资源可以被改造、再造, 也可以被新材料所替代,
劳动力技能和素质的提高, 可能克服劳动力数量不足的矛盾。
这样,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
在国际竞争中已不具有核心竞争优势。
此外, 我们应该看到,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
要素成本的重要性已经日益降低,
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也日益突出。它无法解释近几十年来的经济现实,比如:为什么朝鲜战争后,
严重缺乏资本的韩国能在许多资本密集产业取得了成功,
如钢铁、造船、汽车等;还有,二战后,
发达国家的要素禀赋日益相似,但彼此之间的贸易不但没有减少,
反而大量增加, 特别是行业内贸易的蓬勃发展,这也与其理论不符。
更甚者,从长远看,比较优势学说宣扬的是一种宿命论的观念。它认为发达国家具有技术优势和资本优势,
应出口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缺乏技术和资本,
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
应把精力放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上。
在根据这种思想构建的国际分工体系中:
发达国家提供研发、管理和技术,将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大脑”,处于产业链的上游,附加值大、利润高;
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和装配,成为这个分工体系中的“手脚”,处于产业链的末端,不仅利润少,产业档次也很低,缺乏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这种国际分工体系显然是不利于落后国家的健康发展的,如果一味地单纯以所谓的比较优势来确定自己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
就会跌入“比较利益”陷阱。
一种是“静态比较优势陷阱”,发展中国家忽略了技术创新要素,完全按照要素禀赋(自然资源、劳动力)参与国际分工,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而不能自拔,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不断扩大;
另一种是“动态比较优势陷阱”,这种情况下,国家意识到技术要素的重要性,但技术创新途径的选择不当,过度依赖技术引进,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完全发挥后发优势,只能亦步亦趋地跟随发达国家的后尘,难以实现超越式发展。
无论如何,不希望中国滑入任何一种发展的‘陷阱’。
所幸,现在的政府日渐成熟,发展方略日渐科学。
不对政策作评价啦,但愿未来如愿,善莫大焉。
--北欧海盗(照片摄于凡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