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夕阳中的不速之客

(2025-01-18 20:13:57)
标签:

北河沿

新青年

故居

旅游

分类: 杂谈、有感

    是心支配着脚,还是脚步指引着心,反正夏末初秋的夕阳下,和着前辈的呼吸,踏着他们曾经的脚步走进了一条条小巷,我去造访了一段历史。

    喝了kai给我的好大一碗米酒,就昏昏沉沉的睡了过去。傍晚醒来时身体里仍然被那微弱的酒精余毒躁动着,于是向西穿过北河沿直接走进了那些蜿蜒如迷宫的小巷。心里默默地念叨着不久前在长庆哥博客上看到的“箭杆胡同9号,妞妞房9号”。

    其实几十年都没有远离过这片土地,但是不知为什么到如今才有了这好奇心。从小就在这一片迷宫中穿梭,此时却仍然找不到箭杆胡同。直到询问后才发现这应该称不上是胡同了。貌似是一条死胡同,民政部的大楼挡住了出口,也貌似只有一户人家。街边保洁员的一家人正在吃饭,打听箭杆胡同9号院,人家非问我找姓什么的人家。哎,这话怎么回答啊,姓什么的人家我说不出来,过去的历史你又可曾知道!

夕阳中的不速之客

夕阳中的不速之客

  正犹豫着是否要直径走去时,走来一位上了点岁数的男人,他指着前面的院门说:“这里是陈独秀的故居,来看看吧,这才是中国共产党真正的诞生地。”

夕阳中的不速之客

夕阳中的不速之客

夕阳中的不速之客
   出乎我的想象。原来这里的的确确藏着一个竖着石碑,挂着招牌和简介的名人故居。有些失落,也有些欣喜。其实就是想看看他们当年住过的房子,看那些遗留的文墨出处的环境,留一段温馨的回忆,没有去造访历史的目的。

    经过男人的同意,我迈进了拥挤不堪的院落。他滔滔不绝的说着:“陈独秀当年就是租住的我家祖上的房子,文革时都给了国家,18间啊,后来虽然用2万多块钱可以买下来,可是我们虽然在电子工业部所属企业工作,也还是买不起啊。如今房产是属于房管局的,我们租住”。他接着说:“2000年的时候有个政协主席要来参观,东城区就赶紧修了个石碑,装了个铜匾和简介。要不是这样,这房也早就被拆了”。我知道他对当年的那段历史知道的不多,却热情的告诉我哪个位置是北大一院、二院和三院。还说起沙滩红楼和毛泽东……

夕阳中的不速之客
左侧就是说的陈独秀车夫的住房
夕阳中的不速之客
右侧说是陈独秀住的北房

夕阳中的不速之客
说是新青年杂志的编辑部(南房)  

    小院照张全景都困难了,但是房檐、屋角仍然能读出往日久远的历史。没有想象中宽敞的院子和高大的杨树……男主人边指边告诉我这间是陈独秀车夫的住房,还特别强调是人力车夫。这排北方就是陈独秀的住房。已经被住户自建的房子挡住的南房就是《新青年》的编辑部……只露出了高大的瓦沿,我的视线被岁月挡住了,亲人们的气息也随着秋风飘得杳无踪影……

    还是想确认这里是不是陈独秀的故居,问了一句:“陈虹来过吗?”“陈虹啊,来过好几次了,来了和我的嫂子坐在屋里聊天一聊就一个多小时呢,李大钊的孙女也常开车带人过来呢。”

    找到了这里也就会找到妞妞房9号,男主人告诉我旁边就是,那时两个院儿是有一个影壁相通的还比划着说:“当年来抓陈独秀,我爷爷就是绕过影壁从那边门带着陈独秀逃走的……”从没听大人们讲过他们住的这么近,也许吧,确认到底谁住在哪里已经没有历史的回声,反正就是这一带吧,别人家我有什么理由进去看呢?无数的战乱,无数的斗争,上个世纪那些艰难的岁月连爸爸都没有重回旧居的雅兴……

    老奶奶闻声出来了,穿戴得体、慈眉善目、干干净净、历历落落,就连头发都梳的没有一丝乱发。我断定这房主人的家世是一个在旗的皇族。老人家有点耳背,她断定我不是陈独秀的孙女陈虹,她说:“哪能这么年轻”。好开心啊,我还不老。(没人知道我比人家小几岁。哈哈)

    夕阳染红了云朵,抬头仰望小巷中的大树,我知道这些都曾经给予祖辈们灵感……我继续漫步在这谜一样小巷中,谁都不能有对岁月的不屑,那句话“物是人非”在这里不适用……

夕阳中的不速之客
妞妞房9号曾经的俺家?一直想象着《月夜》这首著名的白话诗是出自一个怎样的院落?难道......
夕阳中的不速之客

夕阳中的不速之客

夕阳中的不速之客

夕阳中的不速之客
几步之遥就是当年北大教授为子女们创建的一所新型的学校《孔德学校》。这里也曾名人辈出。如今早已落入世俗,往事竟堕落的“不堪回首”
夕阳中的不速之客
望向王府井
夕阳中的不速之客
望向整修善的故宫东门

    我是一个缺乏凭空想象的人,至今为止没有一个作品没有现实的提示。这也是我愧对家乡人而迟迟交不出作业的理由。所以我还在寻找,还在不停的前行,但是更适用的是某人的那句话 “永远在和自己耍赖”。唉,又贪玩、又贪睡,这赖还不知耍到什么时候呢。万万不要有一天像永远消失的北河沿一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