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昆曲玉簪记文化 |
分类: 赏心乐事 |
阅读提示:
本篇为简介、简评、经典唱词及若干考据,没兴趣的请耐心等待下一篇的剧照。
简介:
杂感:
各折玩论与经典唱词:
本次江苏昆剧院在兰苑剧场的“盛世宝玉昆曲公益专场”中,上演的全本《玉簪记》,是[茶叙] [琴挑] [问病] [偷诗] [催试] [秋江]六折,虽然说是全本,也只到江边分手为止,后面金榜题名之情节都省略了。
[茶叙]
以初次恳谈来开篇,还是比较合理的。以往一上来就[琴挑],显得书生十分轻佻:人家在弹琴,你就鬼祟地不敲门就溜进去么?——因此铺垫一下,表示两人有一个认识、熟悉的过程。
[琴挑]
这段我讲过多次了,不罗嗦了。只说这部分妙常的表演,我认为前半部分应该更矜持一点,正色便是正色,不要已经调情一般让人人都能看的出来是假正经,那样暧昧的气氛就完全被破坏了,龚隐雷老师对这段的演绎我最是叹服,那种无法形容的分寸感,跟相声里面所谓的“筋劲儿尺寸”是类似的,差之毫厘就失之千里。
唱词:
陈妙常:[朝元歌]长清短清,那管人离恨?云心水心,有甚闲愁闷?一度春来,一番花褪,怎生上我眉痕!云掩柴门,钟儿罄儿在枕上听。柏子坐中焚,梅花帐绝尘。果然是冰清玉润!长长短短,有谁评论,怕谁评论?潘必正:(白)仙姑啊!(唱)[前腔]更深漏深,独坐谁相问?琴声怨声,两下无凭准。翡翠衾闲,芙蓉月印,三星照人如有心。(白,仙姑)(唱)则怕露冷霜凝,衾儿枕儿谁共温?
[问病]
颇有喜剧色彩的一节,潘生相思成病,观主带着妙常来探望。两人隔着观主眉来眼去,有口难言,中间还有书童进安的搅和,闹出种种笑话,幸喜还不曾败露。
[偷诗]
“……先唱了一段昆曲的[偷诗],做到那潘必正掀开帐子,看他那杏眸娇合、莲瓣斜倚,潘必正轻轻抱起,腰软枝慵,真令人心驰目眩。……”
唱词:
【滴溜子】合跪拜,此情有谁堪比。谩追思,此德何年报取。谁承望今宵牛女。银河咫尺间,巧一似穿针会。两下里青春、浓桃艳李。
【鲍老催】[旦]输情输意,鸳鸯已入牢笼计,恩情怕逐杨花起。一首词,两下缘,三生谜。相看又恐相抛弃。等闲忘却情容易,也不管人憔悴。[生]妙常,你道小生忘了此情。[跪介]老天在上,必正若忘了妙常今日之情,天诛地灭!
[催试]
潘、陈两情相悦,颇有些逍遥日子,原著还有他们如何在众目监视下冒险偷期约会的情节,最后迟钝的观主终于也察觉到一点蛛丝马迹,强行逼潘立即起程赴考,甚至不给他们单独告别的机会,率领众道姑统一作别后还不放心,甚至亲自送侄儿到江边。
[秋江]
妙常赶追到江边,人已乘舟而去,妙常坐上小船追赶,终于能够面见潘生,两人洒泪话别。这一段可说是精彩的戏核。妙常毫不犹豫地买舟追人,已经算得是惊世骇俗之举了,江上两舟相遇、起伏交错一段,音乐扣人心弦,把气氛推动得十分紧张,如此往复,船上人都站立不稳的身段姿态几可逼真,忽然间妙常涌身竟跳上潘必正的船头——此举将情急切切完全表露出来,使人大为感动。
两人道别,再度盟誓,辞句虽浅,颇动情:
【醉迟归】[旦]意儿中无别见,忙来不为贪欢恋。只怕你新旧相看心变,追欢别院,怕不想旧有姻缘。那其间拼个死口含冤,到鬼灵庙诉出,灯前和你双双发愿。[生]想着你初相见,心甜意甜;想着你乍别时,山前水前。我怎敢转眼负盟言,我怎敢忘却些儿灯边枕边。只愁你形单影单,只愁你衾寒枕寒;哭得我哽咽喉干,一似秋风断猿。
至此把这出戏比较完整地看过好几遍了……原本以为我最钟情者必然是琴挑,不想品到后来,个人比较喜欢的,倒是[秋江]一折,真真动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