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唯美的贞洁与淫靡——记全本《玉簪记》

(2008-05-30 08:14:58)
标签:

昆曲

玉簪记

文化

分类: 赏心乐事

阅读提示:
本篇为简介、简评、经典唱词及若干考据,没兴趣的请耐心等待下一篇的剧照。

 

简介:

    《玉簪记》,明代高濂著。在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萱草堂玉簪记》、明人杂剧《张于湖误宿女贞观记》等故事基础上改编而成。剧中写少女陈娇莲在金兵南下时与家人离散,入金陵女贞观为道士,法名妙常。观主之侄潘必正会试落第,寄宿女贞观,陈、潘二人经过茶叙、琴挑、偷诗等一番接触后,私定终身,观主发觉后,力逼潘再去会试,潘高中之后,方知原来妙常就是与他从小定亲的妻子,只因为战乱失散阴错阳差,竟对面不识,由此两人终成连理。

 

杂感:

    历来话本小说和戏曲故事,就爱编排出家人,不是和尚破戒,就是尼姑思春。这故事妙就妙在,道姑妙常本来就是潘必正失散的未婚妻,道姑偷情偷到自己老公,而书生勾女勾引自己老婆,这真叫天作之合了,既敷衍出一个春情炽烈的艳情故事,又不违背传统贞操观——笑叹作者煞费苦心。

 

    如果单纯从故事来,玉簪记也并无多么新奇,只是辞藻之华丽,曲调之柔靡,竟是极品,就我所知的有限昆曲传统曲目中,如此将冰清玉润与春意挑逗汇集一身的作品,真真罕见,就是牡丹亭也不能过的。

 

    但是同样,《玉簪记》对演员的要求也是很高。因为我听的是公益场,连续听了几场下来,演员都是不断轮换的,有大家名角,也有小学员,完全是赶上谁听谁的,如此贴近地比较,即使是外行也能立分高下了,就譬如陈妙常那段有名的“长清短清,云心水心”的[朝元歌],那等冰清玉润的感觉,是极难唱得出来的,不但要一把消魂的嗓子,还要有那样飘然的情态,声与情的融会又要自然、浑然,才把那清绝中的袅娜,潋滟中的空灵,丝丝点点氤氲过来……已经是醉了

 

各折玩论与经典唱词:

本次江苏昆剧院在兰苑剧场的“盛世宝玉昆曲公益专场”中,上演的全本《玉簪记》,是[茶叙] [琴挑] [问病] [偷诗] [催试] [秋江]六折,虽然说是全本,也只到江边分手为止,后面金榜题名之情节都省略了。

 

[茶叙]
以初次恳谈来开篇,还是比较合理的。以往一上来就[琴挑],显得书生十分轻佻:人家在弹琴,你就鬼祟地不敲门就溜进去么?——因此铺垫一下,表示两人有一个认识、熟悉的过程。

 

[琴挑]

这段我讲过多次了,不罗嗦了。只说这部分妙常的表演,我认为前半部分应该更矜持一点,正色便是正色,不要已经调情一般让人人都能看的出来是假正经,那样暧昧的气氛就完全被破坏了,龚隐雷老师对这段的演绎我最是叹服,那种无法形容的分寸感,跟相声里面所谓的“筋劲儿尺寸”是类似的,差之毫厘就失之千里。


唱词:
陈妙常:[朝元歌]长清短清,那管人离恨?云心水心,有甚闲愁闷?一度春来,一番花褪,怎生上我眉痕!云掩柴门,钟儿罄儿在枕上听。柏子坐中焚,梅花帐绝尘。果然是冰清玉润!长长短短,有谁评论,怕谁评论?潘必正:(白)仙姑啊!(唱)[前腔]更深漏深,独坐谁相问?琴声怨声,两下无凭准。翡翠衾闲,芙蓉月印,三星照人如有心。(白,仙姑)(唱)则怕露冷霜凝,衾儿枕儿谁共温?

 

[问病]
颇有喜剧色彩的一节,潘生相思成病,观主带着妙常来探望。两人隔着观主眉来眼去,有口难言,中间还有书童进安的搅和,闹出种种笑话,幸喜还不曾败露。

 

[偷诗]
    偷诗非常香艳,也是两人定情之关键一折。因为妙常总是不表态,潘生没有突破,心急如焚,不想这当口偷到妙常私下写的情诗,两厢对证了感情,遂海誓山盟。


    我又要说起“偷诗如偷情”来,为什么呢?因为找到更确实的证据。在一本清末的章回小说《梼杌萃编》中,意外发现了如下一段描写:


“……先唱了一段昆曲的[偷诗],做到那潘必正掀开帐子,看他那杏眸娇合、莲瓣斜倚,潘必正轻轻抱起,腰软枝慵,真令人心驰目眩。……”


    至此用淫靡来形容,已不过分,原来早年间这一折,妙常是在床上睡的——现今是在书桌上以手扶腮瞌睡,偷诗的过程尚且有些大超当时礼法的挨挨碰碰,何况若是睡在帐中,被书生“抱起”,情态何等露骨诱人。但是这种表现亦不算违背原著,原著本折就叫做[词媾],内有一句“待我来揭帐戏他,看他如何回我”,可见本是在帐中小睡!——这也可看出,明清两代戏曲表演的宽放大胆程度(当然,当时的旦角是男旦)
    其实如今的处理,虽然谨慎了,但对全剧氛围来说,还是合适的,使两人定情之夕艳而不淫,在中国古典审美观中,原本就是娇羞胜过娇媚,一个单手托腮假寐的美人,已胜过床帐中玉体横陈。


唱词:
【滴溜子】合跪拜,此情有谁堪比。谩追思,此德何年报取。谁承望今宵牛女。银河咫尺间,巧一似穿针会。两下里青春、浓桃艳李。
【鲍老催】[旦]输情输意,鸳鸯已入牢笼计,恩情怕逐杨花起。一首词,两下缘,三生谜。相看又恐相抛弃。等闲忘却情容易,也不管人憔悴。[生]妙常,你道小生忘了此情。[跪介]老天在上,必正若忘了妙常今日之情,天诛地灭!

 

[催试]
潘、陈两情相悦,颇有些逍遥日子,原著还有他们如何在众目监视下冒险偷期约会的情节,最后迟钝的观主终于也察觉到一点蛛丝马迹,强行逼潘立即起程赴考,甚至不给他们单独告别的机会,率领众道姑统一作别后还不放心,甚至亲自送侄儿到江边。

 

[秋江]
妙常赶追到江边,人已乘舟而去,妙常坐上小船追赶,终于能够面见潘生,两人洒泪话别。这一段可说是精彩的戏核。妙常毫不犹豫地买舟追人,已经算得是惊世骇俗之举了,江上两舟相遇、起伏交错一段,音乐扣人心弦,把气氛推动得十分紧张,如此往复,船上人都站立不稳的身段姿态几可逼真,忽然间妙常涌身竟跳上潘必正的船头——此举将情急切切完全表露出来,使人大为感动。


两人道别,再度盟誓,辞句虽浅,颇动情:
【醉迟归】[旦]意儿中无别见,忙来不为贪欢恋。只怕你新旧相看心变,追欢别院,怕不想旧有姻缘。那其间拼个死口含冤,到鬼灵庙诉出,灯前和你双双发愿。[生]想着你初相见,心甜意甜;想着你乍别时,山前水前。我怎敢转眼负盟言,我怎敢忘却些儿灯边枕边。只愁你形单影单,只愁你衾寒枕寒;哭得我哽咽喉干,一似秋风断猿。

 

至此把这出戏比较完整地看过好几遍了……原本以为我最钟情者必然是琴挑,不想品到后来,个人比较喜欢的,倒是[秋江]一折,真真动人心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