憧憬“两个中心”成就20年后“新上海”
(2009-03-30 16:10:44)
标签:
财经东方早报社论 |
把时光拨至20年后的今天,春光透过窗棂投射进大上海的幢幢商务楼宇,一台台电脑终端前,成排的商务白领或全神贯注于荧屏,或专注于同客户的对白……
他们依然统称为白领,但不是当下的人们所认知的“传统白领”,他们递给客户的名片上赫然印着海事报价师、海事法务师、海事仲裁师、海事理赔师、海运咨询师、物流程序设计师、离岸航空业务外包师……
这群不同于“传统白领”的新一代上海白领还包括跨国金融理财师、投资业务咨询师、税务方案优化师、资本(金)组合理财师、金融产业分析师、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控制师、不动产交易代理师、知识产权作价师、保险综合理财师、投融资方案设计师、并购方案评估师、产权交易经理人……
这并非不着边际的浪漫想象,有统计显示,近到明年的春天,仅与国际航运新业务有关的这师那师,上海的实际缺口就超过30万人,而其中的许多门类(“师”)在今日之上海还呈空白状。
有机构作保守预测,20年后的春天,早报评论员远未穷尽其详——眼下的上海十分稀缺的这师那师,至少需要200万之众。
我们务实,但不失理性的憧憬——200万张印有这师那师的名片所构成的专业资质“大拼图”,并非只是一幅展示20年后上海人才高地色彩斑斓的景观图,而是支撑未来上海“新经济、新产业、新中心、新高地、新功能、新辐射、新服务”于一体的庞大的“人才基石”。
“人才基石”为上海的产业置换提供最根本的支撑,20年后的上海,外环之内将不再有传统制造业的浓烟、废气、废渣、固体废弃物、工业废水之排放,也不再受工业噪声的骚扰;体力劳动所创GDP的比重明显压缩,智力劳动所创GDP的比重大幅攀升;传统制造业从业人员与现代生产型中高端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此消彼长;经济运行的质量譬如每万元投入所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因经济结构的嬗变而成倍增长;经济运行的产出由实物产出为主转向虚拟交易乃至衍生交易为主,城市功能定位由此得到提升,上海作为长三角、沿长江经济带、全国乃至亚太区域国际化大都市的轮廓得以初步呈现。上海引领、服务、辐射全国经济发展的效能将进一步得到释放。
生产方式的转变将带来市民收入来源的改变以及收入获取方式的改变。我们预言,20年后的上海,至少1/5的上海家庭里,会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家庭成员(子女)从事于这师那师的高端职位,为家庭或为父母带来体面的收入;我们冀希,到那时,借助投资理财渠道的多元化和更多可供人们选择的投资品种,市民在正常的工资性收入之外,将有机会获取更多财产性收入……
市民收入增加带动改变市民的生活方式,刺激新的消费欲望,改变生活品质和市民品位。到那时,缘于市民精神面貌、文化层次的总体提升,人居适宜指数将成倍递增,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人文品位将随之升格。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何谓“活水”——她是发展方略、发展规划、发展方向、发展的激励政策;她是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各部委、兄弟省市、科研院校审时度势之智慧结晶,集上海整整一代人持续争取、由昨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坦言之,昨日颁行的“意见”只管10年(至2020年)。但早报乃至全体上海人有理由深信,贯彻实施“意见”与优先推进“两个中心”——经由前10年卧薪尝胆先试先行之探索创新,未等2020来临,立足于总结前10年推进之经验,新版“意见”必将再度问世。
受“意见”引领,在政治意志、精神状态、政府职能、行政效能、行政法制、市场秩序、游戏规则、区域合作等诸多层面,扎实打造和构建“意见”提供的改革创新的制度空间,把“两个中心”建设作为力促上海科学发展的载体,上海的发展有望为国家的科学发展趟出一条新途。
早报“东方评论”如此描绘20年后上海的春天——能否担当“趟路”之重任,全体上海人面临一场“大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