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加薪”不靠谱
(2008-11-27 13:35:07)
标签:
全民加薪假新闻糊弄百姓财经 |
23日起,一则“一份旨在扩大居民收入、全面刺激国内消费的方案正由国家发改委紧张起草”的报道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在坊间传播。这则报道披露了政府将“大范围提高社会工资”的消息,从而吊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低收入群体盼望增工资的胃口。
“大范围提高社会工资”的说法耸人听闻----读到这则报道,我本能地作出了判断。
查消息发布者,该报道既不是新华社所发,亦不是人民日报所刊登,也不是央视出面报道。常识告诉我,这样重大的民生新闻,若提前预告社会,一定由权威央媒首发。
查消息源,该报道居然采用“近日有消息称”和“据市场传言”之类的混沌说辞----很显然,采写报道的记者心里发虚,故意含糊其辞为自己留“退路”。
查消息源,该报道居然采用“近日有消息称”和“据市场传言”之类的混沌说辞----很显然,采写报道的记者心里发虚,故意含糊其辞为自己留“退路”。
“大范围提高社会工资”这句话,它本身就属病句。什么叫“社会工资”----天下没有这个说法。
退一万步讲,就算“大范围提高社会工资”确有其事,那么报道理当写清楚,哪些社会群体属于“大范围”之列。
谁都知道,国内最缺乏消费能力的群体是中小企业普通员工,最期盼涨工资的也是这个群体。而且该群体在工薪劳动者中收入最低。假如“大范围”主要指的正是这个群体,那么,我们又如何解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1月17日所发的“紧急通知”。
正是这个“紧急通知”明确指出:“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和企业实际,近期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基金结余规模较大的统筹地区,可采取一次性措施适当降低一定时期的缴费费率。”
如此一对照,一方面,中央政府允许各地企业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员工医保、工伤保险基金中归企业所缴部分,也可在在一定时期允许一次性降低缴费费率,以帮助中小企业度过“严冬”;另一方面,若“大范围提高社会工资”确有其事,那么人们又如何解释短短6天时间内,中央政府两个重要部门所颁行和将要颁行的重大政策为何南辕北辙?这在逻辑上无论如何都讲不通。
常识还告诉我们,在劳动力市场已初步形成的中国,绝大多数工薪劳动者的薪酬高低是由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眼下的中国,归政府意志来决定薪酬高低的只有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这部分人若加薪,新增预算走财政渠道。此外,对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政府有权指定企业为员工涨工资,但增资成本依然得由企业自我消化。
除此之外,对占工薪劳动者大头、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员工,政府对工资的法定干预只能局限于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并强制企业执行。至于是否涨工资,取决于劳资双方博弈,而且其前提条件是企业有能力消化涨工资所形成的人力成本增量。实际情形是,国内中小企业总体上正为过“严冬”犯愁,中央政府适才体谅企业实际困难同意暂缓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呢。
我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发改委正在起草扩大(刺激)内需的方案并非没有可能。但要扩大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政府能做且很有必要做的事情只能是:动用财政资金提高低保群体的保障标准(“国十条”已明确要作);调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方案已开始实施);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已不存疑义);稳定现有就业盘子,对吸纳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企业实施一次性政府补贴(北京已率先启动此项政策);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及农资直补(“国十条”已宣布)等等。至于政府出面“大范围提高社会工资”一说,若不是有人故意混淆视听,那十有八九是写报道的记者道听途说,抑或刊发报道的媒体故弄弦虚。
记者落笔重千斤----写报道一定得讲政治、讲大局、讲职业操守。白纸黑字登出来,最后又落实不了----譬如“大范围提高社会工资”,那些个期盼加工资的低收入员工就会对党和政府产生新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