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费减税保就业
(2008-10-29 21:23:14)
标签:
财经杂谈 |
外部需求减少对国内经济的负面影响开始蔓延至外贸出口领域之外,裁员减薪成为压产之后企业降低用工成本的又一无奈选择。
最新的消息,武钢、宝钢都在酝酿降薪,其中武钢员工拟降20%,处及处以上干部拟降50%。稍前的消息,万科、中原降薪裁员;东航、南航降薪裁员;波导、夏新被迫削减人力成本;中石油开始大幅裁员......
降薪裁员已波及房地产、航空、石化、电力、IT、证券、金融、印刷等一系列行业。立信机械(深圳百强企业)品管部工程师谢赤彪被裁后上社保中心办理退保手续,第一天去没办成,第二天一早去排队依然排到了200多号......
在降薪裁员潮袭来时,最无招架能力的是外出打工的中西部民工。民工输出大省四川、安徽、河南等,都不同程度出现了民工返乡潮。尤其是四川,地震震掉一大批就业岗位,本地就业压力原先就比其它中西部省份更大,如今偏逢大批被裁民工回川找生路,当地政府的压力可想而知。
国资委研究中心安丰明认为,现在都在说金融风暴、金融海啸,其实海啸还没到来,现在还是诱发海啸的地震阶段。受大环境影响,形势会否继续恶化,到何种程度眼下尚难判断。
依现有态势,加上经济运行惯性作用,四季度国内经济继续下行几无悬念。从失业人口的基本生计也即从社会稳定着眼,最大隐忧是就业岗位大幅减少。至10月下旬,今年甚至去年的高校毕业生,还有相当比例没有就业,明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洪峰又即将来临,一个由高校待业毕业生、被裁人员再就业、新(明年的增量)老(被裁者重新就业)民工共同构成的就业“三聚首”已然出现。
眼下的大环境并非依靠国内努力可以改观,惟一可行的办法是各级政府减费减税力保就业,能保多少算多少。
多年来,政府收入分为三块:正常工商税收(保财政预算内之需);土地财政(保政府投资一块);各种行政性规费征缴(保行政机关人头费缺额、额外福利及小金库之需);经上述梳理,最有压缩余地的就是费的减免。何况名目繁多的费相当一部分缺乏合法性。
费从企业出,财务课目上属企业税前列支。减免部分费,相当于减轻了企业财务成本。省下来的成本等于增加了企业用工的支付能力。打个比方,某企业原本须降薪减员一起进行,现有了这块新支付能力,有可能只降薪不减员,或只减员不降薪。很多企业尤其中小企业,在困难时刻,政府推一把或帮一把,命运大不相同。若帮一把,也许企业就挺了过来,将来可上缴更多的税回报社会。若推(无动于衷)一把----继续拿企业作唐僧肉宰割,企业关张破产自不待言,政府不但税源枯竭,反过来还须支付失业者的低保金。
有消息说(信息日报)政府正在制定一项1500亿减税计划。不知消息之真假,也不清楚上周调高3000余种出口商品退税率之新增补贴,是否包含在1500亿减税计划内。我想说的是,纵然有这项减税计划,它也只能覆盖少量行业,不可能成为普惠意义的让利于企计划。此外,9月份税收同比增幅只剩2.5%,财政收入只增3.5%,而年初预算总盘子本身就有赤字,又遇上雪灾、地震、奶粉事件等预算外巨额支付款项,原本就八个油瓶七个盖之中央财政,可供减税空间实在有限。当然,减税可直接面向企业进行,从生产环节增值部分和最终所得部分两头减免。但对中小困难企业而言,所得税减免好处资方得,不大可能让员工分享,只有增值税减免,才会对企业少裁员起直接或间接的正面作用。所以相对于减费,减税即便有空间,其效果通常只有减费之一半。
舆论只盯着减税,盯上减费的声音几乎没有。浙江的政府想很明白,眼下新增加就业很难,最务实的做法是尽量保住现有就业岗位。于是,上周五全省再次停征57项面对企业的行政规费。这是非常务实的自救举措,也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型的又一步骤。其它省份,眼下还停留于等着中央减税----视同于向地方让利。
前一篇:缺乏消费信心 何以扩大内需
后一篇:林书记栽于众网民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