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近日,湖北省承办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这个节基本上只供圈内人士自娱自乐,对民众吸引力有限。为引起媒体的报道兴趣,湖北当局做出一项“反潮流”的举措----免费开放湖北省博物馆。
场面火了,是博物馆而不是艺术节,赶来参观的市民天天有上万人。
这场面让博物馆吃不消,也在湖北省内外引发“博物馆现象”的热议与思考。湖北省当局顺势而为,干脆做出决定,宣布省博物馆永久对参观者免费开放。
这个场面我没亲身经历到,上面这段描述性文字根据媒体报道归纳的。
不过,去年9月底,我去武汉出差时,曾抽出半天时间上湖北博物馆参观过,里面大有东西可看,在我参观过的省级博物馆中,其藏品的文化和历史内涵,绝对一流。
我记得门票是80元一张,馆大门外门口罗雀,馆内各展厅参观者人数不及工作人员人数。如今,因为免费,这家博物馆由门庭冷落到蜂拥而至,专家们急了:观展者太多,二氧化碳就多,文物那能吃得消。这话不是没点道理,但专家们的思维往往是“线性”的,殊不知,经过一个阶段的过热,观展者如赶集的现象是会自动消退的,人流会逐渐回归到常态。
“线性”思维下,专家们往往忽视博物馆首先是政府必须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办博物馆,似同于受纳税人之委托,替民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所见,一个有正常参观人流的博物馆,肯定比门庭冷落的博物馆要有社会效益。参观者过多,可采取预约排队限票,但绝不能借助高票价把参观者挡在门外。
相对于专家们的“线性”思维,政府的思维是“养鸡生蛋”和“生蛋养鸡”。用纳税人的钱建博物馆,用博物馆“创收”,所获收益维持“鸡”的日常开销。于是,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举国上下,可谓“无馆不创收”,收费还特狠。
“馆馆创收”还不算,政府对公园甚至儿童公园也不放过,眼珠子只盯着那几块铜板。何谓公园,首先是公众之园尔。和博物馆、图书馆之类相同,公园也是纳税人委托政府建的,其日常维护费用亦由纳税人之税款提前予以支付,政府通过公园“创收”,无论强调何等冠冕堂皇之理由,其性质为何----还是给政府留点面子好了。
可不是,公园是全体民众的,博物馆、图书馆等也是全体民众的,政府无非是个管园(馆)人而已。如是,当政府把自身定义为园(馆)“经营者”时----尽管政府从来不敢承认自个是“经营者”,是与非就完全颠倒了。如此造成的恶果,一方面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本来就不足,建设过程经费使用还有大量“跑、冒、滴、漏”,导致公共文化供给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却因高票价而不能物尽其用。
在强大国际压力下,我国于1990年代后期始,陆续加入公民政治权利及公民文化、社会权利等一系列基本的国际人权公约。由此,享有文化服务,对中国民众而言,已不是一种精神奢求,而首先是一种公民权利!可是,实际情形又如何呢?
十七大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怎么个保障?那些个出版自由、表达自由,甚至表达权主张等等,显然还属可望而不可及,可全国现有公园、儿童公园,博物馆、图书馆等全部免费对民众开放成不成呢?依我说,不但成,而且早该这么做。问题是尔等说了白说。当然,白说也要说。
各级都在宣讲十七大精神,贯彻几何,这园那园、这馆那馆是否继续逆潮流搞“创收”?就足以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