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滞销的“特别国债”》

(2007-09-23 22:50:29)
标签:

教育杂谈

 


                    《滞销的“特别国债”》

                           鲁宁

上个周一,仓促中突然决定改向社会发行的2000亿元特别国债正式发售。这一单共计319.7亿元,一周下来的信息反馈是,特别国债卖不大动,非但购者寥寥,甚至问询者也不多。

此现象让货币当局有点儿尴尬,却在意料之中。早在货币当局宣布特别国债发行“转向”之时,我就与同事议论,担心本次特别国债可能买不大动。理由是,货币当局面临“利率困扰”,左右都为难。

要想吸引个人投资者买特别国债,利率必须明显高于同年期银行存款利率。这是前置条件。还有,考虑到国家已进入加息周期----虽说货币当局从未公开确认此说法,但个人投资者多半是这么看的,因此,除了正常利率要高于同年期存款利率,货币当局在确定特别国债利率时,还须考虑加息的因素,并在特别国债利率上所有反映。否则,即便是保守型的个人投资者,也不大会对特别国债产生购买意愿----明显的不划算吗!

特别国债利率要高于同期银行存款,这属于常识,货币当局心知肚明。然而,货币当局却“不便”把利率抬高到令个人投资者能接受的程度。这听上去有点匪夷所思,实乃货币当局有难言之隐。首当其冲之“隐”,要数“按下葫芦又起瓢”:

众所周知,发行特别国债,旨在压缩流动性泛滥。问题是,当特别国债的利率抬高到个人投资者能接受时,货币当局手中储备的外汇对外投资回报的压力也随之水涨船高,否则社会舆论会不依不饶。此前,货币当局投资美国黑石,仅仅造成一部分帐面亏损,舆论压力之大就已出乎想像。出现“内”受制于“外”的钳制?关键的一条是,倘若对外投资的回报没特别国债的利率高,那么,对外投资的合理性就会受到舆论的极大质疑。一言以蔽之,舆论会拷问:肥水为何浇灌了外人田?

还有,特别国债的利率一高,货币当局自身也不大容易承受,因为利率直接决定着特别国债的发行成本。这个成本最终是要全体纳税人来分摊的。虽说,国内金融知识普及率还不高,纳税人分摊特别国债的发行成本尚属“隐性分摊”,但毕竟越来越多的纳税人已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如是,又会引发舆论的反弹。

此外,特别国债是通过人大授权后由货币当局发行的。其发行成本(包括利率开销),最终须接受人大的预算审核,成本越高,审核时通过的“难度系数”越大。而且,随着人大代表或常委会组成人员“主人翁”意识的逐渐增强,审核时敢于和善于“七嘴八舌”者也日趋增多......

除了特别国债不受个人投资者青睐,货币当局控制流动性泛滥的传统手段还有三项:一项是加息(调高存贷款利率),另一项是发行央票,再一项是提高存款准备金。可是这三项手段也愈来愈不好使了:

加息虽说可抑制流动性过剩,但同时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同步放大,热钱加速流入国内,形成流动性边压缩边增加的尴尬。而美联署突然降息,甚至还可能持续降息,倘若国内继续加息,控制热钱流入的压力势必更大。

发行央票虽说可用低利率“强迫”国内商业银行按盘子大小指令性购买,但行政色彩过浓,面对产权日趋多元化的银行改革态势,也不能反复使用,否则,银行的大小股东们会有意见。

至于存款准备金,经连续提高,基本上已碰到了天花板,最多再提一两回就到顶了。

同样动用货币政策工具,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往往见效较快,国内通常见效缓慢,甚至顾此失彼。就我所察,不是我们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技巧不如人(当然也有此因素),而是彼此经济过热的发病机理大不同。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过热往往系每个经济运行周期中的自然现象,并非结构性(实质性)矛盾所致,类似于受了点伤风感冒,吃点治表的药即可。而我们呢,经济过热通常不是缘自于一般的伤风感冒,而是结构性矛盾所致的失衡,其症状往往表现为伤寒状。

此轮宏观调控4年多来,投资和外贸两驾马车跑得过快,内需这驾马车却一直跑不快。而在内需的“内部”,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却偏偏跑得太快。以至于三驾马车之间互相失衡,内需这驾马车亦呈跛脚状。何至于如此?收入分配、政府投资、公共用品与服务供给、社会保障等等,都属制约因素,我就不重复炒“冷饭”了。

我只想强调一点,很有可能,“金秋十月”之后,宏观调控从思路到手段,会作出相应的调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