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有问题还是人有问题》
鲁宁
广东九江大桥本月15日坍塌,直接起因系运沙船撞击所致。时至笔者写此文时,落水车辆及失踪人员尸首打捞仍在进行。可出人意外的是,事故鉴定进展神速,短短7天时间,广东即匆匆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告:桥本身没质量问题,大桥坍塌全系船的问题。
九江大桥坍塌事故,海内外媒体关注,“北京”也高度关注。假如桥的质量的确过硬,坍塌就只属意外事故。倘若桥有先天性质量缺陷,就涉及到地方官的行政问责。匆忙宣布桥无干系的调查结论,是否暗含赶紧平息舆论质疑、转移舆论关注点的意图?
重大事故调查结论的新闻发布会有个通例,一般先由调查方发布调查结论,然后留出时间允许与会记者自由提问。可是,新闻发布会半小时内草草收场,不允许记者提问。当局给出的理由近乎荒诞:“其中两位专家要赶飞机,无法继续回答记者提问。”
根据广东省领导“......特别要聘请外省专家,不要广东省自圆其说”指示,10名得出“桥本身没质量问题”的专家有6名来自外省。呵呵,开始讲究避嫌了有进步。可拿6名外省专家中的两位要赶飞机而阻挡记者们的提问,却加大了舆论对调查结论可信度的疑虑。
广东媒体“胆”比上海要大,各报报道此结论的标题是:“九江大桥坍塌‘不关桥事’”;“九江断桥,桥没责任”;“专家组:不是桥差,是船狠”.......更有广东报纸发表社论强调:“断桥事故不只是一次工程质量危机,也是一次公关危机,需要使民众真正信服和接受事故鉴定结果。但当局却以轻率方式发布调查结果,恐怕加剧了公众对交通部门的信任危机。”至于海外媒体的疑虑,更不讲客气,本文不作引述。
得出“桥本身没质量问题”的结论,似乎另有两条佐证:一条、该桥1988年6月通车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再一条、该桥1991年又获“国家优秀设计铜奖”。这也许说明问题,也许不说明问题,甚至说明“更大的问题”。君不见,堂堂北京西客站,当年获国家建筑质量最高奖“鲁班奖”,不到两年却因“豆腐渣”而遭世人耻笑。
社会的确有进步,广东省政协常委、有40多年“桥龄”的桥梁设计专家黎宝松站出来唱反调,将某些论调斥为“胡说”。随即,当年桥面合龙时有约10厘米误差,被硬压到桥墩上强行合龙的秘密抖露了出来。“大桥是扭曲的,怎么还被评上国家奖?”黎老先生的斥问,也是海内外公众的不解。
舆论不依不饶,专家签定组一位“核心专家”扛不住压力,以不披露姓名为条件,向媒体改口:“专家组只是得出大桥被撞断前处于安全状态的结论,没说大桥没有质量问题。”
“核心专家”没扛住,交通厅一副厅长也赶紧补充:“在调查过程发现‘桥梁负荷的车辆交通过重’(此话不通,我原文实录),以及地方上对河床无序采砂,导致桥墩基础下切,使桥梁承载能力下降。”
笔者是外行,桥有无问题无权妄断。人有没有问题(这里的“人”指调查的公正性程序设定,以及调查结论发布的程序正义)?有:
第一、桥是交通厅组织建设施工的,桥被撞坍塌后,证明“桥本身没质量问题”的调查仍归交通厅而不是“独立第三方”组织实施,结论也由交通厅以省里的名义发布,犹如“运动员”和“裁判”一锅烩。仅讲程序设定一条,调查结论的可信度就被打了折扣。
第二、新闻发布也有程序,虎头蛇尾、“单边灌输”、不允互动的新闻发布就叫不讲程序正义。
教导百姓讲诚信,政府首先要做典范。政府如何讲诚信,不妨先易后难,先从程序正义着手,再慢慢养成习惯。很困难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