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汽车条条道路通罗马》

(2007-04-22 19:18:03)

                   《中国汽车条条道路通罗马》

                   鲁宁:4月23日《东方早报》社评

4月下旬的浦江两岸,明媚春光在盛况空前的上海车展面前黯然失色。
从昨天起,第11届上海车展正式揭幕,据举办方保守估计,未来的一周,至少会有40万市民参观车展,现场感受“中国汽车时代”的激越与亢奋。

曾经,说到车展,底特律、巴黎、日内瓦、法兰克福、东京、纽约——中国汽车业界人士和众多“车迷”,在提到上述朗朗上口的展名时常常伴随心中的隐隐作痛。

重新翻阅新世纪初的报纸,为保护脆弱的民族汽车产业,政府在入世谈判中殚精竭虑铢锱必较,好不容易争取到了“五年保护期”。然而,在入世之初,由谁能够想到,才短短5年间,中国汽车年产量一举跃上700万辆的台阶。

上海车展起步于1985年,时间不长也不算短。可是,在高傲的国际汽车巨无霸眼里,那是“乡巴佬”的自娱自乐……好多年里,上海车展的尴尬与珠海航展的尴尬如出一辙。

如今的上海车展让国际汽车巨无霸们不能不刮目相看,不是它们势利的眼神有了改变,而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如虹态势,为中国争取到了与“巨无霸”们同台竞争的入场券。它们蜂拥而至,它们带来了各自的顶级车型,它们惟恐错失深度开掘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商机,它们在面对面观察和评估中国汽车产业制造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开始学习与中国平起平坐。

开放促进发展,发展形成规模,规模展现实力。走进上海车展的“中国板块”,国有大鳄、合资大腕、草根英雄、地方枭雄同台献技,共同展示国际汽车产业“中国制造”的咄咄逼人。

开放促进创新,创新形成品牌。人们欣喜地看到:上汽草船借箭打造荣威;比亚迪解剖麻雀推出F3;奇瑞自出机杼”儿女成群“;吉利“私生子”出落为美少年英姿初显;还有那当年受困于产权纠葛的华晨中华,在俄罗斯“中国年”出尽风头,一举签下俄国人8万辆大订单。

开放为中国汽车产业“采购”到大量全球汽车设计开发的顶级人才;开放打开了中国本土汽车设计开发人才的全球视野。中国人原来也行,不但行,而且善于站在洋人的肩膀上博采众长,开始尝试冲击全球汽车设计的若干技术高端。

以入世为起点,中国汽车产业的巨大长进,诠释着如下发展规律:人才短缺不是致命的,只要有开放的胸襟,提供创造的舞台,开出合适的价码,可在全球范围内任我挑选;技不如人是暂时的,只消清除掉技术引进的自我束缚,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就会源泉喷涌;发展汽车产业,规模和起点并无统一标准,更不可用国际汽车巨无霸的标准生搬硬套。中国汽车产业入世后的表现令人信服地证明,在中国本土制造汽车,规模可大可小,起点可高可低,关键是尊重投资者对市场的选择和判断。

开放带给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最大利好还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开放的洪流撕开了管理层长期人为设置的市场准入樊篱,迫使管理层把准入限制改为投资引导。谁能造车谁不能造车,由先前的政府说了算改为市场说了算,看似局面失控乱象纷呈,却无意中形成了相当程度的无为而治,从而使生产力跃升,创造力迸发。

继全球家电中国制造之后,又一个全球性的“中国制造”很有可能就是汽车。从原材料、装备制造、设计开发、工艺整合、产业配套、熟练技工到劳动力成本,中国汽车产业的比较优势堪居全球第一。

中国汽车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政府继续采取无为而治,放手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中国汽车不仅能做大,而且在发展进程中会自发形成市场内生性资源整合而优胜劣汰,最终形成以做强为底蕴的国家支柱产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