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能吃,该由政府解疑释惑》

(2007-01-30 21:22:51)
     《什么能吃,该由政府解疑释惑》

     鲁宁:1月31日《东方早报》社评

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吃了隐含健康风险——食品安全信息知晓不对称,信息公布开放度不足,其所导致的公众情绪恐慌,成为今年上海两会的民生话题之一,多位政协委员呼吁,上海应尽快建立完整、及时、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服务体系。

近年间,上海屡屡突发公共食品安全事件:从瘦肉精猪肉,大闸蟹、多宝鱼含致癌物质,鸡腿鸡翅含苏丹红,到龙口毒粉丝等等,往往未等旧恐慌完全消解,新恐慌接踵而来。慌恐症所导致的心理反应具有外延特征,尽管市面上食品及农副产品琳琅满目,但消费者看到黄灿灿的小黄鱼,鲜红的草莓,亮晶晶的大米,总会条件反射般的犯嘀咕:这东西染过色、泡过药水、抛过光么?其实,一方面,食品安全隐忧客观存在且程度不轻;另一方面,也不至于弄到怀疑一切草木皆兵,之所以如此,除了一些公共监管部门监管不作为、迟作为、不到位的情况确实存在,另一个较隐蔽且被舆论关注不够的问题,就是上海还缺乏食品安全信息完整、及时、科学发布的服务理念和服务体系,来承担相应的政府责任和义务。

从2004年起,上海率先在国内省一级推行政务信息向市民公开制度试点。我们以为,鉴于食品安全信息之类的公共服务信息涉及“大民生”范畴,它理所当然须纳入政务信息公开的范围之内。而且,通常情形下,市民对“民生信息”的关注度要高于对政府纯行政活动的信息关注。何况,从操作层面计,公布公共服务信息在政府体系内部所遇到的各种阻力(包括官念的和利益的),理当小于公布资源配置、市场准入、行政许可等政务信息必定要遇到的有形或无形的阻力。所以,针对类似食品安全这类公共服务信息发布不完整、不及时、不规范现象,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更多囿于缺乏操作经验、操作规程而不仅仅是缺乏信息服务理念。

上海要补课,香港就是上海的补课老师。针对食品安全预警,香港食卫署的做法事无巨细,涉及各个环节。譬如,前一阵子,香港发现部分鳗鱼及淡水鱼含有可能制癌的化学物质孔雀石绿,食卫署所做的应对是:首先坦诚告知市民,本港食品法典尚无相关禁用标准,但同时提供美英、欧盟的禁用标准,并告知已将该物质列入食卫署监管范围,已禁止在港销售一切含该物质的食品;其次,详细公布全球相关权威机构就该物质对人类健康影响评估的不同的研究信息;再次,介绍该物质的致病机理,继而向业界提出慎用告知;最后,向市民发布相关的消费建议。就这么着,一起可能引起市民心理恐慌的食品安全危机,得益于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完整、及时、严谨的发布而迅速得到消解。显而易见,港府食卫署的这套做法及背后的支撑体系并不复杂,也无须巨量的财政投入,向来学习能力较强的上海理该抓紧效仿。

上海这几年一直致力食品安全监控体系建设,机构队伍和检测硬件投入在国内均具备可比性。但不可否则的是,这其中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信息服务的滞后就是“软”的一个突出方面。在两会会场内外,我们也听到另一种声音,抱怨市民的饮食恐慌系媒体的过度报道所致。对这种似是而非的法说,我们很难苟同。事实上,恰恰是公共安全信息服务的不足、滞后和发布不完整,才是恐慌症蔓延的主要元凶。请误导舆论者正视,小道因“大道”缺席而生;恐慌消弭于公开透明前提下的解疑释惑。

建立服务政府是对市民的承诺,服务是具象的,是分轻重缓急的,是受制于外部条件制约的。政府职能转型,现阶段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个易行的抓手之一。信息服务水平体现城市能级,能级越高为城市带来无数不可计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譬如,因治安水平受到国际舆论好评,外国投资者、创业者、观光者、定居者为上海带来巨大的中外“融合效益”。譬如,几届市政府投200多亿治理苏州河,对两岸房地产市场的拉动令人妒嫉。同样,补齐信息服务这块短板,于市民安居乐业、于上海形象、于城市和谐,定将产生巨大的溢出效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