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及全国的“红心”鸭蛋危机尚未了断,使用多种国际违禁药物导致多宝鱼含有致癌物质的新一起全局性食品安全危机,于上周六再次成为国内媒体的抢眼新闻。
这一回,国家有关部门反应快捷,事发当天,国家食监总局即派调查组前往山东沿海各地,调查多宝鱼及其它海水养殖水产品的药物使用情况。与时同时,农业部也同步发出紧急通知,并派出多路督察组,指令各地农业机构对硝基肤南等禁用兽药的违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排查。
这是短期内国内所发生的又一场食品安全信用危机。尽管各项应急措施都属亡羊补牢性质,危机平息之后的长效监管仍无从预期,但能直面问题而不再是首先考虑“产业保护”,毕竟是个可贵的进步。然而,与国家有关机构立场鲜明的督察举措相 对照,有媒体针对多宝鱼安全危机,居然引用“专家分析”,认为偶尔食用硝基呋喃类化合物不会对机体产生危害,人日食300条多宝鱼方产生危害云云。我们倒要问问,假如上述所谓“专家分析”可以成立,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管排查岂不是在无事生非-----如此误导舆论究竟出于什么考虑?!
依据平时掌握的相关信源作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多宝鱼安全危机只是海产品污染的冰山一角:
其一,农业部此次反应速度之快,且将违禁药物使用督察扩大到多宝鱼之外其它水产品,足以说明农业部对广义水产品的安全品质也心中无底。
其二,这些年尤其是2000年以后,国内海水养殖水产品出口贸易多次与进口国发生品质安全纠纷。以往国内报道这类纠纷,往往有意无意将纠纷引向“贸易摩擦”。现在回头看,问题决非可拿“贸易摩擦”加以搪塞。
其三,2000年后,沿海各地为缓解内河水系污染不堪重负,纷纷建设沿海、沿江城市或工业区污水处理厂,将工业和生活污水经管网收集后集中排向大海。但各地外排大海的污水名义上作过处理,达到了所谓“达标排放”,其实是天知道。说不好听的,囿于高额污水处理成本及保护本地产业竞争力之需,所谓“达标排放”在大多数情况下,无非是污水“大搬家”。以钱塘江流域为例,每座沿江城市的排污口外,都是一条条黄黑色的污染带。上网查阅看到,美国、加拿大沿岸的海水是湛蓝色的,再看中国,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再到北部湾,整个中国的海岸线是黄黑色的----触目惊心那!这几年,中国沿海大面积频发赤潮,直至很少发生赤潮的早春时节也难幸免。再引用国家海洋局近海污染评估报告,以渤海为例,若再不采取治污措施,5到8年内,渤海将成为“中国的死海”。由此,人们可以想见,中国沿海水产品及其它海产品面临的是何种养殖生态?其实,污染并非只限于“禁药”,也包括重金属,化工残留物各种海藻类有机物和微生物污染。可以这么说,污染是全方位的,水产品和其它海产品的安全隐忧也是全方位的,无非是污染程度及是否纳入了行政督察范围而已。
多宝鱼安全问题率先被上海发现不是偶然的,检测技术的进步功不可抹。而技术进步包括推动这种进步的原因,不只是技术及财力本身,还包括食品安全理念的悄然递进。而从整个水产品安全检测的现状看,引用业内人士的话:“基本上还只能检测检测甲醛、菌落总种等个别指标。”假如再从全国层面包括上海评估广义食品的安全检测现状,恐怕更不容乐观,估计有大量的食品还从未纳过入检测范围。
“海产品养殖没有不投药的”,“药物超标那是肯定的”,“我们当地人根本不吃多宝鱼”----早报记者在事发后前往山东沿海作调查性采访所获取的第一手信源,读来令人忧心害怕,这从另一层面印证了“只是冰山一角”的判断。现实的严酷在于,湛蓝色海水下和黄黑色海水下养殖水产品的情形肯定大不相同。在后一种海水中养殖,不超量使用药物可能么?既然要超量使用就有个成本问题,于是,改用成本较低毒性较大的药物自然成为行业内公开的秘密。
成也萧何,败亦萧何。海产品、养殖户、消费者、经销者、社会乃至整个国家----仔细一想,最后谁都是食品安全的受害者。多宝鱼危机的直接后果是所有该鱼种的养殖户遭受灾顶之灾。可假如我们还是对污染治理采取“绥靖政策”,有朝一日,整个中国的海产品都会出现“灭顶之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