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拨剑逼债:要不还钱、要么坐牢》
一段时间以来,证监会正在各地拨剑逼债。证监会的“剑术”可归纳为八个字:“要不还钱,要么坐牢!”
证监会不是债权人,但它试图充当债权人的保护神。
长期以来,国内股市411家上市公司的资金,被控股大股东违规占用、挪用和挥霍,总额超过460亿元。挟前期全流通改革之势,证监会由国务院力挺,先期已下达今年年底前彻底解决问题的“清欠令”。
据《新华社》最新的“清欠战报”披露,309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已经全部偿还占用、挪用资金204亿元。但仍有102家上市公司的254亿元资金被控股大股东违规占用和挪用。
从上述数字可以掂出,剩下来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其中也不乏心存侥幸者,等着“证监会不敢玩真格”的奇迹出现。
以中小股民的视角,一段时期以来证监会的表现不错。近日结束的“长沙会议”向资本市场的老赖们发出最后通辑令:“年底前,要么还钱,要不坐牢!”
“要不坐牢”是形象说法,证监会不容妥协的立场是“要么还钱,要么承担法律责任。”
但是,“坐牢”之说也决非震慑而已。资本市场内的法人谁不明白,一旦被锁定为查处目标,哪个敢说自己的屁股上没沾屎。可以这么说,经得起查的不能说一个没有,却一定是个“小数”。
在支付了无比沉重的代价之后,中小股民往日的心酸和楚痛已凝固为历史,但一个阶段以来,一批上市公司股控大股东的头面人物被捉进去的事实,的确开创了监管的新气象。只要继续坚持玩真格,谁还敢说我不怕呢?
随着全流通改革基本告成,国内股指逐步上扬。这中间多种因素起着作用,证监会开始像个证监会无疑也是重要因素。一系列监督制度改进完善是一个方面,清欠--偿还“历史旧帐”等动作也是一个方面.....
依我所见,证监会拨剑逼债并不该受到表扬。说到底,清欠的事情早就该做。以往不是没想到去做,而是做的条件不具备,首先是股权分置在挡道。所以,清欠也是证监会偿还自身的“监管欠帐”。
尽管已有被捉者作为反面典型放着,尽管还有“要不坐牢”的狠话搁着,但年底前究竟能不能“坚决打胜清欠攻坚战(证监会语)”还得拿事实来说话。
不管最后的“山头”是否攻下来,股市的现状于制度的完善,却容不得证监会有喘气的机会。接下来,证监会还得抓紧堵漏洞。
所谓“漏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一直存在:即,大股东(母公司)“切割”出所谓的一部分“优质资产”上市,然后肆无忌惮地在股市上套取资金为千疮百孔的母公司(通常以国有大公司为主)输血。大股东占用、挪用上市公司资金,性质上也属套取资金之形式,这是文雅的说辞,说难听的就是变相圈钱。所以证监会务须赶紧出台新政,限定今后企业必须整体上市,以制度堵死“占用”和“挪用”的可能渠道。
期待证监会出台新政远不及此。证监会既要“管上市”,更要“促退市”。所指的“退市”不是劣质上市公司退市,而是在已经初步完成全流通的国有上市公司中分期分批减退国有股。短期的阶段性任务,使政府从国有上市公司的绝对大股东逐步变为相对控股股东,直至最终从股市中“全身而退”。
这绝对不是鼓吹私有化,而是全球范围内股市必须遵循的一般逻辑:即,民营上市公司和民间资本是资本市场天然的主角。中国股市的“反逻辑”在于对逻辑的颠倒--如果错把国有公司和国有资本当做股市的天然主角,那么,近三十年间,我们何须以巨大的代价谋求着由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

加载中…